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一种德育学辩护 被引量:9
1
作者 唐爱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年第2期56-59,共4页
法制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 ,二者在作用机制、形式、效果、范围诸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必然导出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或德育必须包涵法制教育的结论 ;二者的区别远大于联系。法制教育不能如其所是地担当道德教育的职责。... 法制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 ,二者在作用机制、形式、效果、范围诸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不必然导出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或德育必须包涵法制教育的结论 ;二者的区别远大于联系。法制教育不能如其所是地担当道德教育的职责。道德学所采取的正确立场是 :二者应当并行不悖 ,互不干扰。等同论或包涵论会导致德育外延膨胀、边界突破、概念泛化及混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 ,这于学理无据 ,也会给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德育学辩护
下载PDF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一种德育学辩护
2
作者 唐爱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7-90,共4页
心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二者在目标指向、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诸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若将心理教育放大至道德教育或以心理教育取替道德教育,定然遭致德育含义的扩展、外延的膨胀与泛化等结局,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不独如此,这... 心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二者在目标指向、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诸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若将心理教育放大至道德教育或以心理教育取替道德教育,定然遭致德育含义的扩展、外延的膨胀与泛化等结局,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不独如此,这种观念与做法还极易使人错解心理教育的原旨,委弃其要旨,从而带来不必要的理论视差。将心理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从深层追究,其实是混淆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潜存着德育泛化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 非道德范畴 德育学辩护
下载PDF
“主知主义”德育观的合理性及限度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倩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知主义 限度 德育学辩护 超越与整合
下载PDF
“主知主义”德育观的合理性及限度
4
作者 石倩 《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第2期43-46,65,共5页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 “主知主义”德育观作为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一脉,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认知和理性是德性和德育的源泉;德性的获得需要理性的支撑;道德认知与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起始环节。“主知主义”德育观又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限度。它不能担保认知与实践的相涉相融;认知并非道德的唯一要素,知性教育亦非德育的全部;知识不能自动地成为道德指导,智慧亦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主知主义”道德观不能如其所是地确保道德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对其合理性予以德育学辩护,对其限度予以德育学反思,是为了建构一种理想的德育研究致思趋向,以超越单一的“主知主义”从而以整合的视域对多元道德取向予以统驭或涵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知主义 限度 德育学辩护 超越与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