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叙事:当代德行教化的新转向
1
作者 戢守玺 安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0期6-9,共4页
叙事在古时是一种主要的德行教化方式,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产生众多新的功用。生活叙事是叙事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生活中自身经验、经历,表达生命追求,通过生活感悟,自身反思,来进行德性教化。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多角度阐述其价... 叙事在古时是一种主要的德行教化方式,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它产生众多新的功用。生活叙事是叙事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生活中自身经验、经历,表达生命追求,通过生活感悟,自身反思,来进行德性教化。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多角度阐述其价值,在实践中生活叙事也有多种应用途径,可帮助个体解决现实中真实道德冲突,确立生命价值方向。因此生活叙事成为当代德行教化方式新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生活叙事 德行教化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中“德行教化”理念探构
2
作者 陈继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在"基础"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引入一种"德行教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从一个侧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问题进行有效的回应,同时亦可以使《决定》所提出的两种教育要求在内在融通中得以落实。所谓&q... 在"基础"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引入一种"德行教化"的教学理念,可以从一个侧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问题进行有效的回应,同时亦可以使《决定》所提出的两种教育要求在内在融通中得以落实。所谓"德行教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通过呈现"德教"内容体系的总体框架,在理论教学中解决"融入"的问题;二是通过构建一种"行教"机制,在实践教学中解决"融入"的问题。"德教"与"行教"内外相成,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中达成"融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课 德行教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融入
下载PDF
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礼记》中的《冠义》《曲礼》为例
3
作者 潘帅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7期77-80,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造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为全书核心,其中《冠义》和《曲礼》尤为注重细微礼仪,对人德行教化、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造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为全书核心,其中《冠义》和《曲礼》尤为注重细微礼仪,对人德行教化、社会政教和谐有积极影响。因此,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礼”中汲取民族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文化营养,引导社会各民族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 《礼记》 典章制度 冠义 符号 历史记忆 德行教化 共谋发展
下载PDF
从个人善到城邦善——论公民善德作为理想城邦的实现基础
4
作者 刘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8-19,31,共3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善高于个人的善。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融合的,个人的善在推动城邦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公民没有善德,城邦也就不能成为善邦;要使公民具有德行,就必须对公民进行教育,只有公民都成为"善"的公民(即有...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善高于个人的善。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融合的,个人的善在推动城邦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公民没有善德,城邦也就不能成为善邦;要使公民具有德行,就必须对公民进行教育,只有公民都成为"善"的公民(即有德行的公民),城邦才能成为优良的城邦,才能达到在政治上的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善 城邦善 理想城邦 德行
下载PDF
The Ethical Dilemmas and Beyond Deman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cial Services
5
作者 Linlin Xi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3期24-26,共3页
Social Services ethical behavior is the norm university college norms and values of social service selection. The current lot of negative factors that exist in society, leading to social service ethic universities fac... Social Services ethical behavior is the norm university college norms and values of social service selection. The current lot of negative factors that exist in society, leading to social service ethic universities face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or guiding spirit of paranoia shaken ethical orient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for the blind t,argets deep extension of the apparent deviation ethics of social services, the service Preference object affects the ethical tone of social services for their properties to accommodate non-independent eroding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 established by the social services.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good ethical order, to call colleg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lifting universities utilitarian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role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s, the ability to face the limits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social servi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uide ethical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s Ethical Orientation DILEMMA Beyond the Demands
下载PDF
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6
作者 孔德立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6期154-154,共1页
孟子不仅“知言”还能“辩言”。孔子自言“知言”,但孔子不“言”。这与孔子的性格有关,更与孔子坚守的德行教化之路有关。孟子也“知言”,但孟子又“言”,这既是孟子“英气”的体现,也是孟子回应墨子对儒者不“言”的批评,更与孟子所... 孟子不仅“知言”还能“辩言”。孔子自言“知言”,但孔子不“言”。这与孔子的性格有关,更与孔子坚守的德行教化之路有关。孟子也“知言”,但孟子又“言”,这既是孟子“英气”的体现,也是孟子回应墨子对儒者不“言”的批评,更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 仁义之道 孟子 孔子 新拓展 德行教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