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亭》德译本的传播与翻译
1
作者 何雨晨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110-112,共3页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剧作品质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词曲,使其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牡...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剧作品质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浪漫主义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词曲,使其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在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牡丹亭》在德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力图对《牡丹亭》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进行简要梳理,并着重对译者洪涛生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体会中德文学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进而以史为鉴去促进中国戏曲更好地在海外进行传播和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德译本 译介 翻译策略
下载PDF
《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探究
2
作者 全源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1期119-121,共3页
莫言先生所著《红高粱家族》堪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遒劲有力的一笔。在这部鸿篇巨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与诗性语言构成了无可比拟的浪漫气质与审美空间。该研究从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视角出发,对《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 莫言先生所著《红高粱家族》堪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遒劲有力的一笔。在这部鸿篇巨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与诗性语言构成了无可比拟的浪漫气质与审美空间。该研究从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视角出发,对《红高粱家族》德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比读,并对译者所选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绝对世界化、文内解释、语言翻译等翻译技巧能够在保留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帮助读者建立最佳关联,有益于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专有项 《红高粱家族》 德译本 艾克西拉
下载PDF
《围城》德译本的接受与创造性叛逆
3
作者 杜蕾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4期50-53,共4页
为给予文学作品外译本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更多关照,推动中国文学“走进去”,本文利用定性分析法研究《围城》德译本在接受中产生的创造性叛逆。对“围城”战争隐喻的相对执着与关注小说辛辣内容的真实性是创造性叛逆较为显著的两点,二... 为给予文学作品外译本在目的语国家的接受更多关照,推动中国文学“走进去”,本文利用定性分析法研究《围城》德译本在接受中产生的创造性叛逆。对“围城”战争隐喻的相对执着与关注小说辛辣内容的真实性是创造性叛逆较为显著的两点,二者均与读者所处的异文化环境及自身主观倾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围城》德译本 战争隐喻 主观倾向 定性分析法 文学作品 目的语 接受
下载PDF
卫礼贤德译本《道德经》诗性美感的再现 被引量:2
4
作者 华少庠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卫礼贤1911年翻译出版的德语《道德经》是西方世界百余年来最为知名的译本之一。译本在德语的语境中再现了原文的诗性美感。译者把原文的节奏韵律转化为德语诗歌的节律和音韵,从而赋予了译文新的韵律美感。《道德经》的迻译,也是数目众... 卫礼贤1911年翻译出版的德语《道德经》是西方世界百余年来最为知名的译本之一。译本在德语的语境中再现了原文的诗性美感。译者把原文的节奏韵律转化为德语诗歌的节律和音韵,从而赋予了译文新的韵律美感。《道德经》的迻译,也是数目众多的诗性词语转化的过程。"玄牝"转换为德语的"永恒女性",这一迻译提供了一个诗性词语在德语的语境中呈现新的语言美感的典型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道经》德译本 诗性美感 玄牝 永恒女性
下载PDF
威廉·拉德洛夫的《玛纳斯》德译本评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琳 梁真惠 《民族翻译》 2018年第3期13-20,共8页
徳裔俄国学者威廉·拉德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出版《玛纳斯》的学者,他的德译本为《玛纳斯》史诗从柯尔克孜民族内部走向外部世界打开了第一扇窗,并催生了改变"荷马问题"研究路向的重要理论——"口头程式"理... 徳裔俄国学者威廉·拉德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个翻译出版《玛纳斯》的学者,他的德译本为《玛纳斯》史诗从柯尔克孜民族内部走向外部世界打开了第一扇窗,并催生了改变"荷马问题"研究路向的重要理论——"口头程式"理论,在世界民俗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学者对这个重要德译本进行过研究。本文从文体特征、翻译策略、粗俗词汇的处理、误译现象等方面对拉德洛夫德译文进行评析,以呈现这个最早的《玛纳斯》译本的具体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克孜 《玛纳斯》 威廉·拉洛夫 德译本
下载PDF
译介学视阈下《聊斋志异》德译本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迁移——以卫礼贤和章鹏高德译本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佳明 付天海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62-64,共3页
译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表层文字的剖析,主要关注原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从更广阔的文化角度传递原作的精神旨蕴,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跨国界接受、传播和影响。本文拟通过... 译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表层文字的剖析,主要关注原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从更广阔的文化角度传递原作的精神旨蕴,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跨国界接受、传播和影响。本文拟通过比较分析章鹏高和卫礼贤德译本《聊斋志异》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探究中西译者在面对文化意象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德译本 文化意象 译介学
下载PDF
德译本《西游记》回目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璐 付天海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28-30,共3页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将文化专有项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本文将从以上五方面,分析德译本《西游记》译者对回目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法,以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将文化专有项划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本文将从以上五方面,分析德译本《西游记》译者对回目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法,以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译本《西游记》 文化专有项 翻译
下载PDF
“他者”眼中的怡红公子——论德译本《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文化“误读”
8
作者 王薇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7,共12页
本文以《红楼梦》德文译本中的贾宝玉形象为个案,从德语文学传统、宗教性结局、心理学及译著中人物性格的具体展示等角度分析了译者对这一形象做出了哪些"误读",又有哪些与我们本民族相似的理解,并剖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同时... 本文以《红楼梦》德文译本中的贾宝玉形象为个案,从德语文学传统、宗教性结局、心理学及译著中人物性格的具体展示等角度分析了译者对这一形象做出了哪些"误读",又有哪些与我们本民族相似的理解,并剖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同时,简要介绍自《红楼梦》诞生以来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评论界对于贾宝玉形象的认识,以此"自我的镜像"作为与"他者的镜像"进行比较研究的参照系,进而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误读"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德译本 贾宝玉 他者 误读
下载PDF
浅析《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太虚幻境”一章的翻译方法
9
作者 远思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6-128,共3页
弗兰茨·库恩德译本《红楼梦》是西方人首次对《红楼梦》120回故事情节的全面翻译,对德国红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分析库恩在《红楼梦》第五章"太虚幻境"这一情节中使用的二种翻译法——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分析结果表明:... 弗兰茨·库恩德译本《红楼梦》是西方人首次对《红楼梦》120回故事情节的全面翻译,对德国红学研究影响深远。本文分析库恩在《红楼梦》第五章"太虚幻境"这一情节中使用的二种翻译法——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分析结果表明:归化的使用比异化的翻译方法更容易适应德国读者的理解和思维习惯;由于中德两国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等方面相差太大,异化的翻译方法不易引发德国读者的正确联想,从而造成文化理解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德译本 库恩 太虚幻境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对〈论语〉卫礼贤德译本的跨文化研究》出版
10
作者 李小龙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3期93-93,共1页
《基于语料库对〈论语〉卫礼贤德译本的跨文化研究》于202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语言学、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跨文化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自建的《论语》汉德双语平行语料库,借助ParaConc软件对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 《基于语料库对〈论语〉卫礼贤德译本的跨文化研究》于202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语言学、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和跨文化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自建的《论语》汉德双语平行语料库,借助ParaConc软件对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论语》德译本进行系统的跨文化研究,探讨了卫礼贤的跨文化翻译方法及策略,分析了其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性对其译者身份的影响,重点研究其对“仁”“道”等华夏文化概念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翻译 双语平行语料库 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译本 跨文化研究 译者身份 卫礼贤 跨文化性
下载PDF
《碧岩录》德译本《前言》
11
作者 戴晖(译)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61-77,共17页
《碧岩录》德译者贡德特将此书看作是诞生于中国佛教怀抱中的精神运动所留下的原始文献。禅是塑造自由人格的精神运动,作为教外别传,标志着中国人以自身独具的方式把握并实现了佛教的真理。德译者在《前言》中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和评论《... 《碧岩录》德译者贡德特将此书看作是诞生于中国佛教怀抱中的精神运动所留下的原始文献。禅是塑造自由人格的精神运动,作为教外别传,标志着中国人以自身独具的方式把握并实现了佛教的真理。德译者在《前言》中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和评论《碧岩录》传奇般的命运,讲述了雪窦和圆悟两位大师的悟道经历,他们面对自己和时代生活的自由精神和大无畏品格跃然纸上。德译者讲解了《碧岩录》的复杂体例和不同文体的功用,最后评论禅在现代日本和德国的传播情况并明确德译本的任务。德译本把唐宋禅师的证悟作为禅的源泉,将之区别于现代心理疗法的实证研究,从人性的圆满和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来评价禅的现代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贡 《碧岩录》德译本 雪窦重显 圆悟克勤 大丈夫
下载PDF
弗朗茨·库恩《红楼梦》德译本译后记研究
12
作者 杨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4-80,共7页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 弗朗茨·库恩的《红楼梦》德译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变译个案。译本的译后记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艺术特征、哲学思想及核心价值。通过这篇译后记,细致考察库恩在向西方读者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突破西方主流价值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颠覆刻板的中国形象、发掘《红楼梦》的现代价值、构建多元文化视角的种种努力,并探究库恩通过译介《红楼梦》而建构的中国形象,对西方现代"自我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茨·库恩 《红楼梦》德译本 译后记 文化镜鉴
下载PDF
卫礼贤《论语》德译本的结构和特色
13
作者 邓舒 《西部学刊》 2019年第14期11-15,共5页
《论语》是卫礼贤的第一部中国典籍全译本。由于中德文化的不同,古汉语与现代德语的巨大差异,卫礼贤的《论语》译本在结构上进行了特别安排:如篇名章节上的标注和特别说明以及列加易于西方人理解的标题;篇首附加小段说明文字;文中别加... 《论语》是卫礼贤的第一部中国典籍全译本。由于中德文化的不同,古汉语与现代德语的巨大差异,卫礼贤的《论语》译本在结构上进行了特别安排:如篇名章节上的标注和特别说明以及列加易于西方人理解的标题;篇首附加小段说明文字;文中别加必要注释和背景介绍等。他的《论语》译本在理解中文源语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德语读者的文化前见,将译文以异化翻译文本和归化翻译文本两种形式呈现,并将孔子一些观点类比基督教神学理念和西方文学、哲学理念,以促使译文受众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借此赋予《论语》以新的意义和生命,这是其译注的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礼贤 《论语》德译本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德译本及其对德国陶瓷业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陈宁 吴炎 《陶瓷研究》 2021年第5期53-57,共5页
中国陶瓷典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传播媒介,自19世纪中期以来对世界多国的陶瓷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就其德译本及其对德国陶瓷业的影响而言,笔者通过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德译本和德国陶瓷典... 中国陶瓷典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传播媒介,自19世纪中期以来对世界多国的陶瓷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就其德译本及其对德国陶瓷业的影响而言,笔者通过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德译本和德国陶瓷典籍的中译本,发现中国陶瓷典籍的德译本不仅整体数量稀少,而且对德国陶瓷业尤其是对德国硬质瓷创烧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直接和明显。针对于此,笔者对其原因做了深入剖析。同时,笔者还以李知宴、程雯撰写的《中国陶瓷简史》的德译本为例,对其翻译思想、翻译目的、翻译方法以及传播影响等做了专题研究,以期对当前中国陶瓷典籍的外译传播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陶瓷典籍 德译本 国陶瓷业 《中国陶瓷简史》 传播影响
下载PDF
译介学背景下尹芳夏《三国演义》德译本翻译策略探究
15
作者 於伟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108-110,共3页
文章通过文学评论家对译介方法论的介绍和实践层面的范例分析,结合《三国演义》尹芳夏译本和库恩译本,论证了二译本翻译策略选择异同性的成因和体现方式,以及其背后彰显的译介学发展阶段的交替和接受环境、译者、接受者之间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 尹芳夏 《三国演义》德译本 库恩 选择性适应 译者中心论
下载PDF
尹芳夏德译本“三国演义”的翻译策略与成因——以章节概要、文末注释为例
16
作者 於伟澄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20-122,共3页
以尹芳夏《三国演义》120回全译本中章节概要和文末注释的翻译策略为例,比较尹译本和库恩的章回本在文末注释上的异同。结合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理论,对尹芳夏译本在章节概要和文末注释中出现的“保留”和“替代”法... 以尹芳夏《三国演义》120回全译本中章节概要和文末注释的翻译策略为例,比较尹译本和库恩的章回本在文末注释上的异同。结合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理论,对尹芳夏译本在章节概要和文末注释中出现的“保留”和“替代”法进行分析;结合尹芳夏的介绍和访谈,探究尹译本为何深受罗慕士英译本的风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芳夏 《三国演义》德译本 艾克西拉翻译策略
下载PDF
“白蛇传”德语译介史述
17
作者 段亚男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55-62,151,152,共10页
纵观“白蛇传”在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译介与传播史脉,经历由浅入深,再入简的嬗变之路,不仅对中德文学交流意义深远,甚而成为早期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诸般译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喻示着不同历史阶段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侧重... 纵观“白蛇传”在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译介与传播史脉,经历由浅入深,再入简的嬗变之路,不仅对中德文学交流意义深远,甚而成为早期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诸般译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喻示着不同历史阶段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侧重与审美倾向。本文系统梳理“白蛇传”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脉络,阐明各时期“白蛇传”故事的译本形态与译者动机,钩沉其在德语世界的知识谱系与接受效果,以期引发对中国故事域外有效传播的深切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德译本 中国故事 国汉学
下载PDF
余华《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策略研究基于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视角
18
作者 王玥 《文教资料》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译学家高立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翻译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译者在余华小说《兄弟》德译过程中针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在面对跨...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译学家高立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翻译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译者在余华小说《兄弟》德译过程中针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在面对跨文化翻译难题时,译者以工具型翻译为主,文献型翻译为辅,将两者结合,通过一般化、文内解释、比喻变直白等对策有效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增加译语文本的读者可接受性,推动了《兄弟》在德国的成功译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文化负载词 《兄弟》德译本 高立希
下载PDF
人际功能视角下的小说人物关系趋向性——《红楼梦》英译本和德译本中妙玉人物形象的不同体现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维民 秦岚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107,共22页
本文以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基调系统为切入点,通过彭寿英译本和史华慈—吴漠汀德译本分析第41回中妙玉与贾母、黛玉、宝玉的对话,以及妙玉与三位人物的关系,进而探析人物关系趋向性在上述英译本和德译... 本文以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基调系统为切入点,通过彭寿英译本和史华慈—吴漠汀德译本分析第41回中妙玉与贾母、黛玉、宝玉的对话,以及妙玉与三位人物的关系,进而探析人物关系趋向性在上述英译本和德译本中的异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雪芹 人际功能 人物关系 《红楼梦》 妙玉 彭寿英译本 史华慈-吴漠汀德译本
原文传递
论《红楼梦》德译本“好了歌”中“神仙”一词的翻译 被引量:4
20
作者 华少庠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3-226,共14页
汉语和德语的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使《红楼梦》的德语读者的接受渠道与汉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渠道大相径庭,这也就决定了《红楼梦》翻译的难度。《红楼梦》中的"神仙"作为一种文化负载词汇的话语符号,其"所指&qu... 汉语和德语的语言系统独特的表达方式,使《红楼梦》的德语读者的接受渠道与汉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渠道大相径庭,这也就决定了《红楼梦》翻译的难度。《红楼梦》中的"神仙"作为一种文化负载词汇的话语符号,其"所指"指涉,无法激活无中国文化预设的德语读者的想象空位。《红楼梦》德译者通过用神性的"不死"一词,恰当处理西方神性与东方神性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活德语读者记忆中的有关图式并获得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关"神仙"的相应的意境,实现了《红楼梦》原语语篇和德语语篇的连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德译本 神仙 文化负载词汇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