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界分凡圣之“法”——以心不相应行“得”、“非得”法的成立为线索
1
作者
杜敬婷
《外国哲学》
2019年第1期189-205,共17页
本文基于阿毗达磨论书,探讨“得”(prāpti)与“非得”(aprāpti)的发生与成立,旨在从界分凡圣之用的角度为“得”“非得”二法提供更清晰的理解.第一部分指出,“得”不仅建立了有情与无漏、无为法的系属关系,还成为凡圣之别的建立因....
本文基于阿毗达磨论书,探讨“得”(prāpti)与“非得”(aprāpti)的发生与成立,旨在从界分凡圣之用的角度为“得”“非得”二法提供更清晰的理解.第一部分指出,“得”不仅建立了有情与无漏、无为法的系属关系,还成为凡圣之别的建立因.第二部分探讨“非得”的前身,即“异生性”:设立“异生性”的初衷也是界分凡圣,但它与“异生同分”界限模糊,难以获得独立的合理性.第三部分辨析“异生性”“得”“非得”之间的关系.总之,“得”“异生性”“非得”都是有部在界分凡圣的理论建构中提出来的“法”.同时,“得、异生性”这组法与“得、非得”这组法又代表了两种界分凡圣的思维方法:前者以“果”推知实有界分凡圣的“法”,于是,“得”“异生性”分别成为圣者、凡夫之因;后者从“因”上强调凡圣之别,凡圣之别的“因”在于有情与“任一圣法”的离系关系,并非由实有的“得”“异生性”二法赋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不相应行
得
非得
异生性
众同分
原文传递
题名
界分凡圣之“法”——以心不相应行“得”、“非得”法的成立为线索
1
作者
杜敬婷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外国哲学》
2019年第1期189-205,共17页
文摘
本文基于阿毗达磨论书,探讨“得”(prāpti)与“非得”(aprāpti)的发生与成立,旨在从界分凡圣之用的角度为“得”“非得”二法提供更清晰的理解.第一部分指出,“得”不仅建立了有情与无漏、无为法的系属关系,还成为凡圣之别的建立因.第二部分探讨“非得”的前身,即“异生性”:设立“异生性”的初衷也是界分凡圣,但它与“异生同分”界限模糊,难以获得独立的合理性.第三部分辨析“异生性”“得”“非得”之间的关系.总之,“得”“异生性”“非得”都是有部在界分凡圣的理论建构中提出来的“法”.同时,“得、异生性”这组法与“得、非得”这组法又代表了两种界分凡圣的思维方法:前者以“果”推知实有界分凡圣的“法”,于是,“得”“异生性”分别成为圣者、凡夫之因;后者从“因”上强调凡圣之别,凡圣之别的“因”在于有情与“任一圣法”的离系关系,并非由实有的“得”“异生性”二法赋予.
关键词
心不相应行
得
非得
异生性
众同分
分类号
B94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界分凡圣之“法”——以心不相应行“得”、“非得”法的成立为线索
杜敬婷
《外国哲学》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