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
1
作者 李威 唐思源 +2 位作者 张文婷 王雪莲 张新霞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4年第2期123-126,133,共5页
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 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患病率并不乐观,相关统计[1]显示,预计至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异常会导致代谢功能紊乱,如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超重/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病、哮喘、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脏疾病和骨关节损伤的风险[3]。此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过高还可能增加肿瘤患病率和死亡风险[4]。超重肥胖也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自卑、抑郁和焦虑状况[5]。为此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防控政策和行动方案,但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食物成瘾在肥胖的防治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食物成瘾是大多数人无法维持减肥效果或坚持限制性饮食以获得健康体重的核心因素。脑-肠-微生物轴参与的稳态和享乐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导致食物成瘾的关键机制,契合并丰富了祖国传统医学中“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脑肠轴的关联性出发,探讨食物成瘾性肥胖与脑肠轴的相关性,以期为从“心脾”论治肥胖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食物成瘾性肥胖探索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食物成瘾 饮食偏嗜 心与小肠相表里 脑肠轴 脑-肠-微生物轴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关系及中药防治 被引量:1
2
作者 安冬 梁永林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络病 肠道菌群 糖尿病并发症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主血脉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策略
3
作者 周芙琼 左可可 顾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3期555-558,共4页
基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联系,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MIRI,探讨肠道菌群作为防治MIRI潜在靶点的内在机制,旨在为M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
4
作者 曹胜兰 楚鑫 +1 位作者 杨卓 李晓菲 《四川中医》 2023年第7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CHF患者8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探讨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CHF患者8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饮食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脑钠肽(BNP)水平、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及再住院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气喘、乏力、心悸及自汗等症状评分及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氯化三甲胺(TMA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躯体状况、情绪变化及其他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再住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的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对CHF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营养状态、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力衰竭 心与小肠相表里 营养护理干预
下载PDF
基于“心-肠轴”论心力衰竭“心与小肠相表里”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5
作者 李星星 刘伟 +3 位作者 范宗静 崔杰 林泉 吴旸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379-382,共4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为中医藏象理论之一,即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现代学者基于肠道微生态学说提出的“心-肠轴”理论与“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病机相契合。本研究通过从“心-肠轴”角度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内... “心与小肠相表里”为中医藏象理论之一,即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现代学者基于肠道微生态学说提出的“心-肠轴”理论与“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病机相契合。本研究通过从“心-肠轴”角度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内涵,并从治疗的角度佐证,以期创新中医藏象理论,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衰竭 -肠轴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关系
6
作者 朱文 谢凤群 +1 位作者 程洁 冯其茂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7-62,共6页
肠道菌群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即“心与小肠相表里”。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 肠道菌群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即“心与小肠相表里”。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高血压的防治作用,以期为高血压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肠道菌群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药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冠心病与肠道微生态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科学内涵
7
作者 贾雪薇 王恒和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3期224-228,共5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心与小肠生理相通,病理相关,相互为用。小肠主液,受盛化物,泌别清浊,转输精微,奉心化赤;心主行血,心阳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小肠以行化物之功。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日久形成痰饮...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心与小肠生理相通,病理相关,相互为用。小肠主液,受盛化物,泌别清浊,转输精微,奉心化赤;心主行血,心阳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小肠以行化物之功。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日久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痹阻心脉,则发为胸痹心痛。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进程。这一机制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相似。近年来,相关研究提出的“心—肠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基于CHD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理论,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科学内涵,并为利用“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传统藏象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 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态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轴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铭泰 黎美欢 +2 位作者 张健 张忠 栾杰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920-2926,共7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医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 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力衰竭 高血压
下载PDF
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周正华 马玲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1-733,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从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及"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经络联系探讨与IBS的内在紧密关系,结合临床辨证论治IBS经验:采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从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及"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联系、病理影响、经络联系探讨与IBS的内在紧密关系,结合临床辨证论治IBS经验:采用经方加减,联合有宁心调神功效的经方专药;针灸治疗多选取心、小肠经等相关穴位随症配穴,为中医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论治IBS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易激综合征 理论基础
下载PDF
基于“肠心轴”诠释“心与小肠相表里”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建飞 王铭 王淑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43-147,共5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充盛,推动血液运行以营养全身各脏腑,小肠得心血滋养,则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又转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化赤为血,供养心脉,...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充盛,推动血液运行以营养全身各脏腑,小肠得心血滋养,则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又转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化赤为血,供养心脉,相互滋生促进,故为表里。尽管如此,对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科学认识,目前仍然有较多争议。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基于微生态理论的肠心轴学说,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文就从心与小肠在结构、生理、病理联系为基础,以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和冠心病三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为例,详细阐述了肠道微生态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影响;并以肠心轴学说为理论基础,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路径;为科学认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传统中医理论,以及充分利用藏象理论防病治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 血管疾病
下载PDF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于肺心病心衰急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继宗 李月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928-929,共2页
目的: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提高肺心病心衰治疗的有效疗法。方法:对照组采用抗炎、平喘、化痰、利尿、扩管、强心、吸氧等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灸关元穴,每天2次,每次1 h。结果:加用温灸关元穴辅助... 目的: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探讨提高肺心病心衰治疗的有效疗法。方法:对照组采用抗炎、平喘、化痰、利尿、扩管、强心、吸氧等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灸关元穴,每天2次,每次1 h。结果:加用温灸关元穴辅助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超声心动相关指标如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数(EF)、血气分析指标(PaCO2、PaO2)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灸关元穴,是辅助治疗肺心病心衰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促进患者的好转、痊愈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灸 关元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苟小江 王培利 王承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9期2956-2959,共4页
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 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肠道影响胆固醇的吸收、肠道炎症影响动脉硬化等成为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的内在机制。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药与针灸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发挥着心脏效应,具有丰富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中医相关理论审视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提高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的认识,为未来冠心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转化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医理论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从小肠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镇 陈利国 +1 位作者 向明芝 杜菁宁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第23期1-2,共2页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喘证”“心悸”“水肿”等病证范畴,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该文认为小肠通过小肠主液的功能影响水液代谢,进而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故从小肠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慢性力衰竭 水肿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黏膜细胞 肌细胞
下载PDF
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温阳散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14
作者 龙丹 毛晨晗 朱莹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9期1394-1397,共4页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之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心阳不足,寒移肠腑,瘀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提出温阳散瘀之治疗大法,以温通阳气固其本,审证查因,灵活选用通络、解郁、化痰诸法以祛瘀,虚瘀并治,攻补兼施,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心与小肠相表里 温阳散瘀 脏腑
下载PDF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
15
作者 程艳 张苗苗 +4 位作者 国嵩 刘佳卉 魏秀楠 孙大娟 迟莉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02-1307,共6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 历史源流
原文传递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中药干预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艳 项丽玲 +1 位作者 郭晖 苗明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3-1498,共6页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多发性硬化症及抑郁症等。"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其理论内容及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并对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药 脑卒中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分裂症 多发性硬化症 抑郁症
原文传递
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微生态学基础——兼论IBS的发病要素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天成 裴丽霞 +5 位作者 陈璐 易越 谢天琪 辛陈 顾冬梅 孙建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601-604,共4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理论对神智与胃肠道联系的高度概括,小肠主水液吸收,心主神明,心与小肠联系的内容与中医的脑、肾等概念密切相关,而又与HPA轴、脑-肠轴等现代医学理论契合。结合肠道菌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肠易...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传统中医理论对神智与胃肠道联系的高度概括,小肠主水液吸收,心主神明,心与小肠联系的内容与中医的脑、肾等概念密切相关,而又与HPA轴、脑-肠轴等现代医学理论契合。结合肠道菌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实例,重新梳理相关中医概念并指出其微生态学基础,并分析情志改变的宿主-菌群相互作用对个体化诊疗的意义,指出"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念对理解脑-肠轴功能的价值在于系统整合多方研究成果并指导临床,如心理肠胃学的未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身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原文传递
“心与小肠相表里”浅释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声 杨国旺 王笑民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76-377,共2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作为脏腑表里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方法与模式,成为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的基础。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仍有重要... "心与小肠相表里",作为脏腑表里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方法与模式,成为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的基础。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浅释"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相反认识及现代研究,以期进一步揭示其学术价值,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整体观念 现代解剖学
下载PDF
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新论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世荣 岳寿松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7期847-848,共2页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 本文阐述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理论是相通的,具体可理解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密切关系。脑与肠道菌群是相关的,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探讨了微生态学与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相关性,阐述了脑对肠道菌群的调控和肠道菌群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依据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和微生态学的临床应用,提出了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学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基于病证相关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声 杨国旺 王笑民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状态下,心与小肠功能变化和相互关联。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正常组、心火亢盛证组、肾实热证组、小肠实热证组,每组10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强毒力的大肠杆菌建立心火亢盛证模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建立肾...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候状态下,心与小肠功能变化和相互关联。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正常组、心火亢盛证组、肾实热证组、小肠实热证组,每组10只。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强毒力的大肠杆菌建立心火亢盛证模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小牛血清建立肾实热证模型;经口腔灌饲辣椒汁、白酒混合液建立小肠实热证模型。观察各组家兔心脏超声实时影像、血清心肌酶谱、血清尿素氮与肌酐、酚红排泄率、小肠吸收能力、空肠平滑肌张力与收缩频率。结果:各组家兔心功能比较:除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其余各指标如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各组家兔肾功能比较:心火亢盛证组血清尿素氮、肌酐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酚红排泄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3个时间段各模型组家兔酚红排泄率均下降;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小肠功能观察,灌胃后血中葡萄糖浓度心火亢盛组、肾实热组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二者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模型组空肠离体平滑肌张力和肌收缩频率也均较正常组增高,心火亢盛证组与小肠实热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肾实热证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小肠实热证组相比,肾实热证组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中医相关证候状态下,心与肾功能变化及其联系,较之小肠似乎更为紧密,"心与小肠相表里"之实质大致应该更多的从现代解剖学心与肾之间的关联去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