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按需起搏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
1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刘保军 李俭春 徐军 宫剑滨 张启高 周春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3-65,共3页
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目的: 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时心内电图的形态与起搏阈值等参数的关系。 方法:对36 例AAI起搏时记录的心内电图的A 波形态、振幅、A-V段上抬幅度进行详细测定,并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A波形态、振幅与起搏阈值、心肌阻抗均无显著相关(P> 0.05),而A-V 段上抬的幅度与起搏阈值呈明显负相关(r= - 0.548 6, P< 0.05)。A-V段高抬组的起搏阈值(0.68±0.17)V,显著低于A-V段低抬组的(1.1±0.24)V (P< 0.01)。 结论:心内电图A-V段上抬的足够幅度(> 0.3 m V)可作为AAI起搏时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对避免电极脱位、保证较低的起搏阈值水平均具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内电图 起搏阈值
下载PDF
植入心房电极时心内电图形态与起搏参数的关系
2
作者 陈锐华 江时森 +5 位作者 刘保军 徐军 宫剑滨 张启高 李俭春 周春宁 《江苏医药》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822-822,共1页
关键词 植入心房电极 心内电图形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慢径路消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分析
3
作者 方咸宏 吴书林 +5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詹贤章 钱卫民 林纯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 对慢径路消融时成功与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出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方法 常规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87例,应用解剖和心内电图复合定位逐步自后间隔向中间隔方面进行慢径... 目的 对慢径路消融时成功与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出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方法 常规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87例,应用解剖和心内电图复合定位逐步自后间隔向中间隔方面进行慢径路消融,每一次放电后重复电生理检查直至慢径路消失或心动过速不能诱发为消融终点。分别记录每次放电前A波的时限、幅度、波峰数及相对落后于His束记录部位A波的间期、A/V比和慢径路电位。结果 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平均放电次数(3.2±2.5)(中位数为3)。1例发生Ⅱ度Ⅱ型AVB,2个月后安置DDD永久起搏器。成功靶点与不成功靶点心内电图相比,A波时限较长[(67.5±10.3)ms vs(51.5±9.6)ms,P<0.01]波峰数较多[(2.9±0.8)vs(1.6±0.6),P<0.05]。单从A波时限分析,超过60ms对靶点成功消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和84%。慢径路电位在成功靶点发生率高(39%vs17%,P<0.01),对靶点成功消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和75%。结论 时限较长、碎裂的A波是消融成功靶点的心内电图特征性表现。慢径路电位在成功靶点发生率高,慢径路电位对靶点部位成功消融敏感性不高,不是靶点定位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导管消融 心内电图特征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
4
作者 刘旭 马建伟 +2 位作者 王新华 梅伟斌 邱建华 《起搏与心脏》 200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内电图特征及其机制。 6 0例AVNRT患者 ,男 2 3例、女 37例 ,年龄 39± 11岁。将病例分为 3组 :Ⅰ组合并左束支组滞 (CLBBB) ;Ⅱ组合并右束支阻滞 (CRBBB) ;Ⅲ组无束支阻滞。心内电生理测定心动过速的频率 (HR)、冠状窦口A波至V波的距离 (AVcs)、His束处A波到V波的距离 (AVH)。三组心动过速的心率分别为 171± 2 3,16 6± 19,170± 17次 /分 ,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Ⅰ组与Ⅱ、Ⅲ组AVcs、AVH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81± 12msvs 46± 11ms,49± 9ms;5 6± 13msvs 5 1± 10ms、5 0± 10ms,P均 <0 .0 5 ) ;Ⅱ组与Ⅲ组之间AVcs、AVH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VNRT合并束支阻滞时心动过速的心率无明显变化 ;当合并CLBBB时 ,His束到心室的传导时间延长 ,导致冠状窦与His束处的A、V间距延长 ;合并CRBBB时无上述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合并症 束支阻滞 心内电图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何虹 范彬 +2 位作者 张玉红 胡婷 梅孟雪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5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 目的:探讨在心内心电图(IVECG)技术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8例,配合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置入PICC导管,与胸片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心内心电图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在胸片上测出的导管头端位于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L-j)与心电定位方法 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L-max)的差值,为指导导管后撤长度提供参考数据。结果:88例患者PICC穿刺后胸片证实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84例,心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者72例,无P波变化16例,经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后,14例出现特征性P波,2例始终未出现特征性P波变化,胸片显示导管尖端仍位于同侧颈内静脉;与胸片结果比较,心内心电图技术引导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度为97.67%,特异度为100%;PICC头端理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与P波达峰值时的导管长度的差值为(2.7±0.8)cm。结论:应用心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辅助置管,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而且对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的情况也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不增加额外创伤和费用,无放射性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检查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技术 导管尖端定位 PICC置管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建国 杜朝晖 +1 位作者 周青 贾宝辉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5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通过心内心电图(ECG)波形变化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准确定位。方法165例ICU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的成年患者,利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导引钢丝为探测电极,拾取出心内心电信号。通过观察心内ECG波形特征,判断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 目的通过心内心电图(ECG)波形变化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准确定位。方法165例ICU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的成年患者,利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导引钢丝为探测电极,拾取出心内心电信号。通过观察心内ECG波形特征,判断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65例患者中149例于置管过程中心内ECG出现P波改变,16例P波无变化。中心静脉穿刺后床边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53例(中149例心内ECG有P波改变,4例无P波改变)其,误入右颈内静脉12例(内ECG均无P波改变)心。以胸片结果为金标准,心内ECG诊断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100%。65例患者在导引钢丝送入时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0.1%;发生心律失常时无特殊不适。结论心内ECG法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作为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检查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监测中心静脉导管理想位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翟美琴 赵砚丽 +2 位作者 刘晓明 刘素巧 刘晶晶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22期3112-3113,共2页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心内电图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lCC导管头端定位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水秀 胡茶花 袁海珍 《现代医院》 2015年第4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置入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程序完成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运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置入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程序完成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运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置管后再次行X线拍片定位。结果心内心电图对PICC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为93.03%,108例患者出现特征性P波,7例无P波变化;X线片显示108例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2例在锁骨下静脉内(2例静脉走向打圈,导致导管在静脉内打圈长度不足,未到达上腔静脉),2例在颈静脉内,3例在肱静脉内。结论对PICC导管头端定位采取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定位技术 PlCC导管头端定位 应用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在PICC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焕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16年第19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在PICC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拍片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安全性和准确性。结果:两组穿刺成功、调管...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在PICC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对照组采用胸部X线拍片定位法,比较两种方法安全性和准确性。结果:两组穿刺成功、调管情况及PICC导管头端首次胸部拍片位置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心电监护仪监测Ⅱ导联P波的变化即时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安全性和高度的准确性,操作简单、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定位 胸部拍片定位 PICC导管 尖端定位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艳妮 《医疗装备》 2019年第1期98-99,共2页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收治的PICC适应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定位,试验组采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定位。...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收治的PICC适应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定位,试验组采用心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定位效果。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及调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心电图技术应用在PICC置管定位中,能够提高置管准确率,满足PICC置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定位 应用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谭凤秀 梁彩云 +1 位作者 何丽和 莫月娥 《护理学报》 2020年第7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我院肿瘤科经上肢置入PICC的患者371例,按入组顺序进行抽签,A为观察组179例,B为对照组192例。观察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联合B超引导下改... 目的探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我院肿瘤科经上肢置入PICC的患者371例,按入组顺序进行抽签,A为观察组179例,B为对照组192例。观察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联合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并观察特异性Q波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辅助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 特异性Q波 PICC 尖端定位
下载PDF
晚期肺癌70例心内心电图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异常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津津 邵秋月 +1 位作者 周爱娇 刘友省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7期20-21,共2页
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化疗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转移延长存活时间,改善和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颈内静脉置管传统方法依靠X线拍片定位,存在气胸、置管过深、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心内心电图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根据心电图P波变化确定... 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化疗可快速缓解症状,缩短转移延长存活时间,改善和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颈内静脉置管传统方法依靠X线拍片定位,存在气胸、置管过深、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心内心电图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根据心电图P波变化确定导管放置深度,不仅反映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位置,放置深度也得到了个体化[1],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深度的准确率,还减少了放射性污染,减轻患者费用负担。但在置管过程中,也出现静脉找不到、置管误入动脉、无特异性P波、导丝及导管无法进入等问题。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 心内电图 晚期肺癌 引导 原因分 肺癌患者 P波变化 放射性污染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辅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定位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建国 王焱林 +4 位作者 杜朝晖 周青 万德宁 秦红 冯必龙 《当代医学》 2000年第7期44-46,共3页
目的:利用中心静脉 穿刺的导引钢丝作心内电极,以心电波形变化指导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方法:32例病例,由锁骨下进路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后将导引钢丝代替肢体导联的右上电极与监护仪相连,观察钢丝J形端拾取的心电波形。结果:3... 目的:利用中心静脉 穿刺的导引钢丝作心内电极,以心电波形变化指导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方法:32例病例,由锁骨下进路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后将导引钢丝代替肢体导联的右上电极与监护仪相连,观察钢丝J形端拾取的心电波形。结果:30例病人立即出现P波变尖和振幅加大等特征性变化;平均置管深度10.13cm时P波开始变尖,至16.36cm振幅最高,甚至超过R波。此后逐渐降低,可有双相或倒置。1例心房颤动病人表现为f波振幅加大。另1例穿刺后无P波变化者胸片示导管入右颈内静脉,重新置管见特征性P波后,重拍胸片证实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结论:通过导引钢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判断静脉导管尖端的部位,是一种简便、实用和可靠的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置管 右锁骨下静脉 心内电图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lCC导管头端定位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1期75-76,共2页
目的:对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lCC导管头端定位的应用价值进行研讨。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到我院行PICC置管的116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定位技术不同,将其分为X线组和心电图组,每组均为58例。X线组患者采取胸部X线拍... 目的:对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lCC导管头端定位的应用价值进行研讨。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7月到我院行PICC置管的116例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定位技术不同,将其分为X线组和心电图组,每组均为58例。X线组患者采取胸部X线拍片定位技术,心电图组则采取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比两种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准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调管率和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组患者的置管准确率远远高于X线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值得推广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定位技术 PICC导管 头端定位
下载PDF
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司徒姗姗 马艳凌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27-128,共2页
目的 探讨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70例肿瘤患者应用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定位,观察组应用心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置管定位... 目的 探讨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70例肿瘤患者应用盲选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穿刺法进行PICC置管定位,观察组应用心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置管定位.对比两组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情况.结果 置管后,观察组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上腔静脉下端及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患者所占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定位准确率,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电图技术 PICC导管 置管定位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心内膜电位的特点分析
16
作者 胡福莉 马长生 +7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齐晓勇 龙德勇 喻荣辉 汤日波 李树仁 李晓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A)区域心内膜电位的特点。方法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结合CT影像融合,对25例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CPVA)。术中对PVA部位进行标测,记录并分析PVA电位特...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A)区域心内膜电位的特点。方法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结合CT影像融合,对25例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CPVA)。术中对PVA部位进行标测,记录并分析PVA电位特点。结果环绕双侧PVA各取100个位点,发现右侧PVA取样点中有42个位点为宽时程(≥50 ms)的双峰电位(DP),41个位点为碎裂电位(CFAE),17个位点为单电位(SP)或窄时程(<50 ms)DP。左侧取样点中38个为DP,48个位点为CFAE,14个位点为SP。双侧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均以DP或CFAE为主(占84.5%),只有少数区域(15.5%)为SP;环PVA区域不同部位之间电位分布无差异(P>0.05)。结论PVA区域心内膜电位多表现为DP或CFAE,在PVA区域寻找这种缓慢的电传导部位,可能有助于PVA的组织学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肺静脉前庭 影像融合 心内电图
下载PDF
低右房电图极性改变评价典型心房扑动射频消融结果
17
作者 周菁 丁燕生 +1 位作者 任自文 杨俊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在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射频消融中观察临近峡部的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来迅速判断是否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方法 对 10例典型房扑患者 ,沿三尖瓣环放置Halo电极 ,Halo远端紧邻峡部消融线 ,房扑发作中消融在房扑终止后行冠... 目的 在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射频消融中观察临近峡部的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来迅速判断是否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方法 对 10例典型房扑患者 ,沿三尖瓣环放置Halo电极 ,Halo远端紧邻峡部消融线 ,房扑发作中消融在房扑终止后行冠状窦起搏 ,窦性心律下消融则同时行冠状窦电极起搏 ,观察紧邻消融线低右房侧的心房电极电图起始部分的主波方向 (H电位 )的极性表现 ,并与最终双向阻滞评价结果比较。结果  8例在窦性心律下行冠状窦电极起搏时消融 ,2例在房扑发作中消融。 10例患者最终消融结果均为双向阻滞。 2例房扑发作时H电位极性均为负向 ,8例窦性心律下H电位极性均为正向 ,峡部缓慢传导时该极性仍为正向 ,形成双向阻滞后H电位极性变为负向。结论 典型心房扑动行峡部线性消融时 ,行冠状窦起搏观察到紧邻峡部消融线低右房侧H电位的极性改变可能是峡部消融成功的新指标。该指标简单、快速、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峡部双向阻滞 心电描记术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定位 被引量:18
18
作者 贺学宇 李建国 王练 《医学新知》 CAS 2008年第2期83-84,87,共3页
目的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变化,以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准确定位。方法10%NaCl作为探测电极,拾取50例接受PICC穿刺的成年患者心房内心电信号,观察心房内心电图P波特征,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穿刺... 目的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变化,以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准确定位。方法10%NaCl作为探测电极,拾取50例接受PICC穿刺的成年患者心房内心电信号,观察心房内心电图P波特征,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0例中45例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内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有43例),3例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2例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定位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100%。结论以10%NaCl注射液引导心房内心电图,辅助判断PICC的定位可作为X线胸片检查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NaCl注射液 心内电图 PICC定位
下载PDF
显性旁路的电生理特性和定位对有效射频消融局部电图各间期的影响
19
作者 孙勇 骆合德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2期221-221,共1页
最近已有许多研究阐明了,局部心内电图特征在旁路成功标测和消融中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中,发现AV间期可作为消融能否成功的预测因子。据报道当AV间期】60ms处进行射频消融往往失败,但在临床观察到成功射频消融处心内电图有长的A—V间期。
关键词 电生理特性 A—V间期 射频消融 AV间期 显性 心内电图特征 游离壁 消融靶点 解剖定位 心室
全文增补中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指导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
20
作者 李晓梅 胡福莉 +2 位作者 齐晓勇 刘美霞 刘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10313-10317,共5页
背景:目前常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手段主要是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结合X射线影像或CT影像融合等完成,这些方法均是通过解剖指导进行肺静脉前庭定位、消融,消融是否命中心房颤动(房颤)赖以维持的关键部位不得而知。目的:验证三维电解... 背景:目前常用的肺静脉前庭定位手段主要是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结合X射线影像或CT影像融合等完成,这些方法均是通过解剖指导进行肺静脉前庭定位、消融,消融是否命中心房颤动(房颤)赖以维持的关键部位不得而知。目的:验证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指导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验证性临床试验,于2007-03/2009-06在济南市第四医院及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对象: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1例。方法:于CARTO标测系统结合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隔离,观察操作相关参数及消融成功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操作时间、X射线照射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操作相关参数。结果:51例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平均操作时间(207±36.7)min,透视时间(38.2±14.3)min,消融时间(56.4±15.7)min。经过(17.5±3.8)个月的随访,累计40例(78.4%)无房颤、心房扑动及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生。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肺静脉前庭电位标测有助于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定位,结合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房颤消融效果好,安全性高,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电解剖标测 肺静脉前庭 心内电图 数字化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