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的心力说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光荣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24-28,共5页
梁启超对近代心力说做过巨大的贡献。他早年宣扬心力说 ,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意识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代心力说热潮退去后 ,梁启超的论著中关于心力的论述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他从近代的片面强调心的作用转向对心物关系的确认 ,把心... 梁启超对近代心力说做过巨大的贡献。他早年宣扬心力说 ,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意识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代心力说热潮退去后 ,梁启超的论著中关于心力的论述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他从近代的片面强调心的作用转向对心物关系的确认 ,把心与物对应起来 ,承认二者相互作用。因此 ,他认为心受到物的限制 ,其作用是有限的 ,消除了早期心力说把心力的作用看作无限的片面和偏激 ,使心力说趋向全面和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心力说 心力有限
下载PDF
谭嗣同“心力说”的原创性价值
2
作者 胡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44,共6页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说”。“心力说”对中国近代道德转型所起的奠基作用有: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用世俗的“人欲之善”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之善”;在道德实践理性上,用近代性“平等自主”之美德扬弃了古典式“等级依附”之美德;在“集体关怀”的德性层面,用“平民主义”否定了“权威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说 谭嗣同 原创性 价值 “平民主义” 道德转型 道德政治化 政治道德化 精英人物 道德人格 理论武器 道德创新 本质问题 奠基作用 中国近代 实践理性 权威主义 先驱者 近代性 传统 美德 天理 人欲 扬弃 德性 关怀
下载PDF
论谭嗣同的“心力”说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伟 王利民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20-23,共4页
谭嗣同的“心力”范畴指的是主体的精神意志,他把“心力”看作自主选择的道德主体的意志力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唯意志论倾向,此说具有反天命论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谭嗣同 心力说 唯意志论 社会 历史 发展 反天命论 道先主体 意志力量
下载PDF
对近代“心力”说的再评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锡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7-63,80,共8页
流行于近代的“心力”说多年来颇受学界关注,但要把它说透尚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故作再评析。因为维新派思想家对心力谈得更多,为使议论集中,本文着重论戊戌时的心力说。
关键词 心力说 国人 爱力 谭嗣同 《仁学》
原文传递
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国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2期52-57,共6页
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以中西哲学的冲撞与融合为其历史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在为独立自强的政治方案作论证或构筑其思辩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将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频频地向传统思想回顾,而在后者之中,王学又以其不同于正统理学... 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以中西哲学的冲撞与融合为其历史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在为独立自强的政治方案作论证或构筑其思辩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将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频频地向传统思想回顾,而在后者之中,王学又以其不同于正统理学的独特面目,受到了特别的注重。除了严复等对王学有所批评之外,从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再到梁漱溟等,几乎无不推崇王学。可以说,王学在近代形成了复兴之势,它与东渐的各种西方思潮彼此交织,对中国近代哲学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制约作用,后者决定了要深入地把握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便不能不对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关系作一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哲学 王阳明 章太炎 谭嗣同 梁启超 直觉主义 康有为 唯意志论 心力说 西方近代
下载PDF
Thought Confidence: Consumer Emotions and the Confidence Premise Hypothesis
6
作者 Hsuan-Yi Chou 《Management Studies》 2016年第5期219-226,共8页
Thought confidence, a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metacognition, and the accompanying self-validated effects that occur when thought confidence is induced after exposure to persuasive messages have recently received incr... Thought confidence, a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metacognition, and the accompanying self-validated effects that occur when thought confidence is induced after exposure to persuasive messages have recently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This construct/mechanism has received little exploration in the past, while there remain important research gaps. One question is whether thought confidence can play different roles when induced at different times; another is whether more variables can be identified which effectively induce confidence in existing or subsequent thoughts. The current paper examines a possible antecedent of thought confidence (i.e., consumer emotions) and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thought confidence induced in consumers before they are exposed to advertisements. The author posited the confidence premise hypothesis, which holds that higher consumer confidence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f argument strength in advertisements. Eighty-one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ed in a 2 (emotions: good moods vs. neutral moods) × 2 (argument strength: strong arguments vs. weak arguments)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sumers' emotions positively affect their confidence in thoughts generated later. There is an anticipated patter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motions and argument strength in affecting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which supports the confidence premise hypothesi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and othe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ught confidence METACOGNITION self-validated hypothesis consumer emotions confidence premisehypothesis argument strength
下载PDF
中国崛起后的国际角色
7
作者 薛力 《世界知识》 2018年第7期73-73,共1页
在2018年第5期的“地心力说”专栏文章中,笔者提到中国可能致力于建立一种“中华礼治秩序(体系)”,其特点是:以“礼”为主要粘合剂、是圈层结构、保持开放性。这种体系与现行的国际体系兼容,而体系的成员国大部分是中国周边国家... 在2018年第5期的“地心力说”专栏文章中,笔者提到中国可能致力于建立一种“中华礼治秩序(体系)”,其特点是:以“礼”为主要粘合剂、是圈层结构、保持开放性。这种体系与现行的国际体系兼容,而体系的成员国大部分是中国周边国家,也包括若干来自其他大洲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崛起 国际角色 中国周边国家 国际体系 专栏文章 礼治秩序 圈层结构 心力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