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无缝隙管理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莉 夏柳勤 朱明丽 《护理学报》 2012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无缝隙管理在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工作能力、责任心、临床经验等成立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小组,总结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中存在的护理缝隙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分析,针对护理中存在的缝隙进行整改,... 目的探讨无缝隙管理在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工作能力、责任心、临床经验等成立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小组,总结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中存在的护理缝隙的具体表现与原因分析,针对护理中存在的缝隙进行整改,建立无缝隙质量管理方案,规范并统一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措施。结果对146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心包纵隔引流管进行无缝隙管理,没有因引流管护理不当而发生引流管堵管、急性心包填塞、引流管意外拔管或滑脱等不良事件。结论在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护理中实施无缝隙管理增强了护士团结协作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术 心包纵隔引流 无缝隙管理 护理质量
下载PDF
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化丽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年第3期234-234,共1页
关键词 心包纵隔引流 心脏体外循环术 护理 并发症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小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8期112-112,114,共2页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整体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给予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连续无缝隙优质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未发生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急性心包填塞、意外拔管、堵管或滑脱等心包纵...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整体护理措施。方法:对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给予心包纵隔引流管的连续无缝隙优质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未发生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急性心包填塞、意外拔管、堵管或滑脱等心包纵隔引流管相关不良事件。结论:对术后患儿引流管进行严密观察,通过连续无缝隙的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包纵隔引流 观察与护理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不同引流量下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泰隆 武忠 +1 位作者 秦小力 古君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评估心脏手术后不同引流量下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的安全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20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其中男57例、女144例,年龄15~72岁。根据拔管前24 h引流量将患者分... 目的评估心脏手术后不同引流量下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的安全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20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其中男57例、女144例,年龄15~72岁。根据拔管前24 h引流量将患者分为两组:引流量≤50 ml组(组1,127例)及>50 ml组(组2,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相似,且拔管后均无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而组2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 d vs.7.5 d,P=0.013)。结论对于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在相对较多的引流量下(24 h引流量>50 ml)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不会提高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心包纵隔引流 引流管拔管
原文传递
心脏直视术后6小时内纵隔心包引流血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万青 李杰 +1 位作者 何悦概 苏廷宝 《临床外科杂志》 2005年第6期347-348,共2页
目的分析心脏直视术后6h内纵隔心包引流血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为回输未经洗涤的该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例无感染征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术后简易回收装置回收术后早期心包纵隔引流血,检测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并对结果用SAS软件包... 目的分析心脏直视术后6h内纵隔心包引流血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为回输未经洗涤的该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例无感染征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术后简易回收装置回收术后早期心包纵隔引流血,检测主要成份及细菌培养,并对结果用SAS软件包的t检验处理。结果术后6h内心包纵隔引流血占24h引流量的大部分。其主要成份:Hb、HCT、PLT、FIb均较自体循环血低,PT、APTT明显延长,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需氧、厌氧菌培养阴性。结论该血是自体输血重要血源,该回收方法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术 纵隔心包引流 自体输血 分析
下载PDF
瓣膜置换术后引流液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指导自体血回收最佳时段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越岭 郝兴海 +4 位作者 贾明 侯晓彤 车辑 卢荣 贾士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871-874,共4页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后引流量和心包纵隔引流血中血红蛋白丢失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有效回收利用术后心包纵隔引流血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引流量偏多的140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横断面研究,观察其...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后引流量和心包纵隔引流血中血红蛋白丢失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有效回收利用术后心包纵隔引流血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引流量偏多的140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横断面研究,观察其24h内引流量及心包纵隔引流血中血红蛋白丢失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记录前10h每小时引流量,并采集引流血检测引流血中血红蛋白浓度(HB),计算引流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即血红蛋白丢失量。结果:术后6h内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丢失量分别达到24h总量的76%和85%。引流量、HB、血红蛋白丢失量均随时间逐渐下降,下降趋势在6~8h内非常明显,其后趋于缓和。结论:心脏术后心包纵隔引流血血红蛋白丢失量随时间迁延逐渐减少,前6h为24h总量的85%。瓣膜置换术后前6h是进行引流血自体回输的主要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心包纵隔引流 自体回输
下载PDF
心脏直视手术后晚期心包填塞的早期发现与护理
7
作者 李吉珍 孙平 《齐鲁护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3-23,共1页
991年1月至1998年9月我院行心脏直视手术123例,发生晚期心包填塞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例中男2例,女1例,9~26岁。法四矫治术后1例,瓣膜替换术后1例,室缺矫治术后1例。心包填塞发生于术后7~14d... 991年1月至1998年9月我院行心脏直视手术123例,发生晚期心包填塞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例中男2例,女1例,9~26岁。法四矫治术后1例,瓣膜替换术后1例,室缺矫治术后1例。心包填塞发生于术后7~14d,1例行心包引流治愈,2例行心包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填塞 心脏直视手术 早期发现 手术后 心包穿刺 凝血功能 心包纵隔引流 低心排 中心静脉压 矫治术
下载PDF
体外循环手术监护室的带教体会
8
作者 杨梅 《齐鲁护理杂志》 1998年第3期80-80,共1页
体外循环手术监护室的带教体会杨梅(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524001)1983年以来,我院体外循环手术监护室一直承担护生临床实习的带教任务,我们结合监护室的工作和护生的特点带教,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帮助... 体外循环手术监护室的带教体会杨梅(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524001)1983年以来,我院体外循环手术监护室一直承担护生临床实习的带教任务,我们结合监护室的工作和护生的特点带教,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帮助护生尽快熟悉环境监护室不仅具有普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手术 监护室 护生 带教教师 带教体会 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测压管 临床实习 心包纵隔引流
下载PDF
胸腔外科
9
《中国临床护理》 1994年第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胸腔外科 二尖瓣 球囊导管 房间隔缺损 手术后监护 压力曲线 中心静脉压测定 严格时间限制 房间隔穿刺 心包纵隔引流
下载PDF
心脏外科术后拔除引流管不同镇痛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丹 屈模英 +3 位作者 游桂英 古丽丹 贺玥 干昌平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拔除患者心包纵隔引流管时使用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及满意度比较。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安置心包纵隔引流管的94例患者[男47例、女47例,年龄13~68(47.4±13.0)岁]随机分... 目的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拔除患者心包纵隔引流管时使用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及满意度比较。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安置心包纵隔引流管的94例患者[男47例、女47例,年龄13~68(47.4±13.0)岁]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5例)、C组(27例)3组。A组采用静脉滴注地佐辛注射液,B组采用静脉滴注地佐辛注射液+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C组采用静脉滴注地佐辛注射液+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拔管护理指导。收集拔管时和拔管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消失时间低于或短于A组患者,B组的睡眠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消失时间明显低于或短于A组患者,C组患者的心情、下床活动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C组患者的下床活动和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地佐辛注射液联合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在拔除引流管过程中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地佐辛注射液,能减少疼痛,加上专业的护理指导,还能提高患者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术后 心包纵隔引流 镇痛方法 满意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