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剑胆琴心宗锡文
1
作者 简斋 《文史杂志》 2007年第1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心宗 “文革”
下载PDF
清代道教龙门西竺心宗初探--兼论云南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亦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1,2,共6页
龙门西竺心宗是出现于清代初年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支派,曾在云南鸡足山创立与传播,它虽传授全真龙门戒律,但又因创始人鸡足道者来自西天竺月支,修持佛教密法,诵咒念诀,以施行奇技来炫耀神通,故又称"西竺心宗"。龙门西... 龙门西竺心宗是出现于清代初年的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一个支派,曾在云南鸡足山创立与传播,它虽传授全真龙门戒律,但又因创始人鸡足道者来自西天竺月支,修持佛教密法,诵咒念诀,以施行奇技来炫耀神通,故又称"西竺心宗"。龙门西竺心宗在鸡足山创立并传播一时,但很快就消退了,然通过闵一得的努力,其影响却远播清代江南社会。本文从环境条件、宗教传播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研究龙门西竺心宗的创立发展、传承系谱、宗教信仰以及修行特色,探讨鸡足山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并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清代全真道龙门派在佛道交融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龙门西竺心宗对江南道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西竺心宗 鸡足山佛教 全真道龙门派 鸡足道者 闵一得
原文传递
心无宗与陶渊明诗歌艺术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彦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50-57,共8页
心无宗是东晋般若学重要的一家,在东晋荆州、江州一带颇为流行,这一地区正是陶渊明主要的活动地区。与陶渊明有重要关系的桓玄、刘遗民都是心无宗的支持者,他们对陶渊明接受心无宗起了重要作用。从思想渊源来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主要源... 心无宗是东晋般若学重要的一家,在东晋荆州、江州一带颇为流行,这一地区正是陶渊明主要的活动地区。与陶渊明有重要关系的桓玄、刘遗民都是心无宗的支持者,他们对陶渊明接受心无宗起了重要作用。从思想渊源来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主要源自郭象的自生、独化论玄学;心无宗“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主张与郭象“自生说”极相契合,可以说是糅合佛教般若学与郭象玄学而成的,这是陶渊明接受心无宗的思想基础。对心无宗的接受,明显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观念和写作艺术,即形成了一种无意求工、不尚体物的艺术观。这是陶诗在晋宋以来追求巧构形似文风下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自然 诗歌 体物
下载PDF
闵小艮与西竺心宗刍议──兼与南怀瑾等商榷 被引量:1
4
作者 孔永劫 《气功》 1999年第5期210-212,共3页
关键词 闵小艮 西竺心宗 气功 丹道
原文传递
梅县区 重温入党誓词 牢记初心宗旨
5
作者 陈其树 黄水泉 《源流》 2018年第7期20-20,共1页
6月20日,在建党97周年前夕,梅县区水车镇小桑片4个村的党支部,在"水车镇革命文史馆"隆重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宗旨"的党日活动。100多名共产党员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雄壮的宣誓声响彻文史馆的上空。
关键词 入党誓词 县区 心宗 党日活动 共产党员 党支部 史馆 宣誓
原文传递
谢旭人:呼吁世界银行继续坚持减贫与发展的核心宗旨
6
《中国总会计师》 2012年第4期10-10,共1页
4月21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出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85届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会议并发言,会议主要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社会安全网、私营部门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世界银行 谢旭人 心宗 减贫 呼吁 财政部部长 社会安全网 银行发展
下载PDF
对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家旧般若学派理论的再认识
7
作者 罗颢 《佛教文化》 1989年第1期73-80,共8页
"本无"、"即色"、"心无"是我国早期般若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流派.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僧肇《不真空论》中有关对此三家批判的内容.僧肇是东晋初的佛学大师、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杰出弟子... "本无"、"即色"、"心无"是我国早期般若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流派.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僧肇《不真空论》中有关对此三家批判的内容.僧肇是东晋初的佛学大师、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杰出弟子.在我国佛教史上,僧肇被公认为是得印度大乘空宗学精髓的般若学大家.由于早期般若学理论所留下的资料不多,而僧肇对此三家的批评又相当的中肯和概括,所以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般若学理论介绍、分析,(除现代一部分理论工作者采取一种教条的方法,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外.)大多没有超出僧肇建构的理论框架.他们所进行的,无非是以传统的理论思维模式,使用一种较传统的哲学语言,对僧肇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作一些具体的解释和展开罢了.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本无 僧肇 即色 不真空论 大乘空 佛教史 罗什 佛经翻译
下载PDF
牛头禅与天台宗之关涉——兼论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其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6-60,共5页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发生了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关键词 牛头禅 天台 南朝时期 禅教并重 无情有性说 傅翕思想 江东地区 佛教 心宗
下载PDF
“六家七宗”新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维中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 通过文献解读与学理分析可以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家七宗”中只有被僧肇批评的“本无宗”、“即色宗”、“心无宗”三宗才属于受玄学影响的早期般若学派 ,而“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三宗则属于受小乘佛教思想影响的思想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乘佛教思想 本无 即色 幻化 缘会 "六家七" 吉藏 《肇论》 僧肇 般考学派 识含 思想流派
下载PDF
小考《宗镜录》中的“禅教一致”思想
10
作者 金东淑 《五台山研究》 2011年第2期19-24,共6页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延寿 镜录 禅教一致
下载PDF
“拈花微笑”与中国禅宗的“以心传心”——兼论云南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地位的形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洪修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79,共5页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 中国禅宗的传承一直上溯至昔日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之间传佛心印的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云南鸡足山则被认为是摩诃迦叶的道场。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所体现的"传佛心印",到菩提达摩的"祖师西来意",再到中国禅宗"以心传心"的确立,其中既体现了中国禅宗"心"的宗教形成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的形成。本文就"拈花微笑"、禅宗传法世系的确立与禅学向"心宗"的过渡之互动关系略做探讨,并以此来说明鸡足山在中国佛教中特殊地位形成的佛教中国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拈花微笑 鸡足山 祖师西来意 心宗
原文传递
俳句与禅境美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鹏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禅宗提倡离世反俗 ,皈依自然 ,将自然人生一体化。禅宗所创设的境界美与日本文化性格十分接近。“禅”的汉语意思是定静虑、思维修。禅宗即佛心宗。禅宗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从宋朝传入后 ,在日本幕府武士阶层的支持下得以迅速传播 ,并在镰... 禅宗提倡离世反俗 ,皈依自然 ,将自然人生一体化。禅宗所创设的境界美与日本文化性格十分接近。“禅”的汉语意思是定静虑、思维修。禅宗即佛心宗。禅宗在日本的镰仓时代从宋朝传入后 ,在日本幕府武士阶层的支持下得以迅速传播 ,并在镰仓以后的日本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汉文学、儒学、绘画、庭园建筑以及花道、茶道等诸多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俳句 禅境美 心宗 日本 文化性格 境界美 自然观
下载PDF
时代背景与慧南禅法
13
作者 闫孟祥 《宋史研究论丛》 2005年第1期516-531,共16页
慧南(1002~1069),临济宗黄龙派开创者,其禅法主承临济宗而又特色分明。《续传灯录》记载慧南弟子八十三人,其中不少人影响达于一时。到慧南下二、三代时,黄龙禅法达鼎盛,与杨岐派一起,形成了临济宗的兴盛时期。但此后,黄龙禅法渐趋衰弱... 慧南(1002~1069),临济宗黄龙派开创者,其禅法主承临济宗而又特色分明。《续传灯录》记载慧南弟子八十三人,其中不少人影响达于一时。到慧南下二、三代时,黄龙禅法达鼎盛,与杨岐派一起,形成了临济宗的兴盛时期。但此后,黄龙禅法渐趋衰弱,入南宋后,法系渐难考。黄龙禅法的特色、影响、衰落不能不留给后人深深思考。中国学者研究思想史有一个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法 慧南 黄龙三关 临济 义玄 黄龙派 知见 吃茶去 心宗 谈玄说妙
下载PDF
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的新阶段
14
作者 孙亦平 《中华文化论坛》 2000年第3期110-113,共4页
关键词 佛教 达摩禅 中国 嵩山少林寺 心宗
全文增补中
永明延寿“禅教一致”思想研究
15
作者 伊雷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67-72,共6页
"禅教一致"是永明延寿一生最重要的主张,其在内容上广泛汲取禅、华严、天台、唯识等宗的"唯心"思想,尤以对"禅"与"华严"二宗的融合最为突出,并将其全部议论构建于"性宗圆教"基础上... "禅教一致"是永明延寿一生最重要的主张,其在内容上广泛汲取禅、华严、天台、唯识等宗的"唯心"思想,尤以对"禅"与"华严"二宗的融合最为突出,并将其全部议论构建于"性宗圆教"基础上。如就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而言,延寿"禅教一致"思想既是唐宋禅宗宗风转变的结果之一,又是这种转变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延寿 禅教一致 圆教 无性之
下载PDF
论蕺山之学的“独体论”建构及其思想特质
16
作者 陈永革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4期93-101,共9页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阐释 《大学》阐释 周思想
下载PDF
禅学思想下东福寺日式园林的枯山水设计
17
作者 邹倩如 《流行色》 2019年第8期153-154,共2页
禅学思想来自于佛教,从释迦牟尼讲佛教传入中国再衍生出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佛心宗。枯山水是日本庭院的独特存在,观赏枯山水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石一粒都离不开禅学。'东福寺'的枯... 禅学思想来自于佛教,从释迦牟尼讲佛教传入中国再衍生出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佛心宗。枯山水是日本庭院的独特存在,观赏枯山水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石一粒都离不开禅学。'东福寺'的枯山水景观出自于重森三玲之手,他的作品将禅学融入枯山水的设计,也将枯山水赋予了禅的意境,本论文在作品里体会枯山水中禅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学 心宗 枯山水 重森三玲 东福寺
下载PDF
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则竹秀南禅师来访
18
作者 任永生 《法音》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日本 临济 竹秀南禅师 中国 佛教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Doctors' faith
19
作者 ZHANG Junbo Lü Ying +8 位作者 ZHANG Aifeng SUN Chaofeng HAN Wenqi LI Guoliang GAO Jie HUO Jianhua PAN Junqiang ZHOU Xin NIU Xiaolin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3年第1期35-38,共4页
We make some efforts to find some connections between religion and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science can be regarded as sacred and holy as a religion for doctors to believe. The common points between them are the basis... We make some efforts to find some connections between religion and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science can be regarded as sacred and holy as a religion for doctors to believe. The common points between them are the basis t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them into doctors' faith. Furthermore, we explain that doctors need a faith to believe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umanitarian traits we should have and to do better in the scientific work and win in the battles with the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tors' faith Medical science DISEASES
下载PDF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as Scientific Experiment: How Science Can Meet Religion
20
作者 Dan Chitoiu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10期905-913,共9页
My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roach between the mystic's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ment of the scientist. The mystic experience is closer to what is proper to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 both are, finally, ways of t... My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roach between the mystic's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ment of the scientist. The mystic experience is closer to what is proper to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 both are, finally, ways of tryout. This also means that both are ways to come closer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Raising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requires a series of precautions, especially related to the underlying meanings of what we call "religion" or "science". What is meant by religion and religious? The terms are too vagu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religions are so important tha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use the term religion without an abstract meaning. Even the overall invocation of Christianity is improper, as the report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to the Western, one reveal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some issues that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There must b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history of the religious doctrines after Enlightenment, as they underwent secular influences that sometimes left tracks in their discourse, the most aggressive factor being the ideological one. And when speaking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religion getting open to science it is necessary to specify what type of religious discourse is concerned. Since a generic report of religion to science is slippery, we should rather coun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typ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of those religious horizons that can offer a real openness to science. These statements are also true for science: for such a dialogue, there is need of identifying those aspects of science that are not contaminated by ideology or by assumptions alien to its experimental n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gion and science tryout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