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英杰 宁彬 +2 位作者 王园园 葛慧娟 李文俊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例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QRS波宽度、双心室同步性指标、流动力学参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QRS波宽度低于对照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做功指数(Tei)低于对照组,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相比,RVS与生理性起搏更为接近,可有效维持双心室同步性,减轻心功能受损程度,且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间隔部 心尖部 永久起搏器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波 谷惠敏 +2 位作者 李相权 冯振勤 赵志强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5期819-820,共2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因Ⅱ°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47例,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22例(RVOT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5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因Ⅱ°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47例,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22例(RVOT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5例(RVA组)。观察术前和禾后3、6个月时心电图QRs时限、左室射血分数、NT-pro-BNP、PPEI-APEI、Ts-SD和Tei指数,比较两组患者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的差异并评价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结果RVA组与RVOT组术后心电INQRS均较术前明显增宽(P〈0.01),RVA组比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P〈0.05)。RVA组与RVOT组在术后6个月比较,其Tei指数、NT-pro-BNP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明显影响。RVA组与RVOT组在术后3、6个月比较,APEI-PPEI、Ts-SD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VA起搏对心室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协调。结论RVOT起搏心室同步性更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相比RVA起搏更为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室同步性 心功能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碎裂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亦秋 陶国英 魏渝娟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年第2期96-97,126,共3页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_QRS)评价QRS波时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窄QRS波患者,统计所有患者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室同步组(59例)和心室不同步组(3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_QRS)评价QRS波时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窄QRS波患者,统计所有患者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心室同步组(59例)和心室不同步组(31例),分析两组f_QRS波检出率,并分析f_QRS波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不同步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共有32例出现f_QRS波,检出率为35.56%;心室不同步组检出f_QRS波23例,检出率为74.20%,心室同步组检出f_QRS波9例,检出率为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显示,f_QRS波对心室不同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uc=0.80,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_QRS波出现部位与心室不同步部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1,P<0.05)。结论 f_QRS出现部位与心室不同步部位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体表心电图中f_QRS波出现部位对患者心室不同步的部位进行初步判断,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QRS波群 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束支起搏术对左心室同步性及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鑫 张岩 +3 位作者 魏亚娟 张洁 白川 田刚 《心脏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83-687,共5页
目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手术前后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同步性。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5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LBBP组(n=30)和RVOP组(n=... 目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手术前后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同步性。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5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LBBP组(n=30)和RVOP组(n=26)。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获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室同步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OP组LVGLS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左心室16节段同步性参数Tmsv16-SD、Tmsv16-SD%、Tmsv16-Dif、Tmsv16-Dif%较术前均明显增大(均P<0.01);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TAPSE(P<0.01)、3D-RVEF(P<0.05)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随访,LBBP组LV-GLS值高于RVOP组(P<0.05),左心室16节段同步性参数Tmsv16-SD(P<0.05)、Tmsv16-SD%(P<0.01)、Tmsv16-Dif(P<0.01)、Tmsv16-Dif%(P<0.05)均明显减小,右心室收缩功能指标TAPSE(P<0.01)、3D-RVEF(P<0.05)高于RVOP术后组。结论早期随访显示相较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方式,左束支起搏在改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更具优势,可维持良好的左心室及右心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三维超声心动图 心室同步性 心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谷红丽 李锦丽 +3 位作者 卢新林 郭桂兰 李臻 张双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3年第6期47-51,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某院收治的7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技术评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某院收治的7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不同分为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38例)和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0%,36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无异常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D-STI技术测量左心室同步性相关参数,采用方差检验分析各组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B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B 2组患者的收缩期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整体环向峰值应变、整体径向峰值应变、整体面积峰值应变降低,且B组患者较A组患者各应变参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应变参数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和B组患者左心室同步性三维参数显著升高,且B组较A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TI可准确获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运动参数,对左心室同步性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低钾血症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兆华 陈莞春 +1 位作者 李群 卜国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2期56-58,F0003,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低钾血症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低钾血症患者52例:12导联心电图检查QRS时限>100 ms的32例为观察组;QRS时限≤100 ms且≥60 ms的20例为对照组.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低钾血症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低钾血症患者52例:12导联心电图检查QRS时限>100 ms的32例为观察组;QRS时限≤100 ms且≥60 ms的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其左心室同步化指数(TAS-POST).超声TAS-POST与心电图QRS时限进行相关性分析.用TAS-POST >130 ms作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判断标准.结果 超声指标评价低钾血症时左心室的同步性明显优于心电图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直接观察心肌的机械运动,评价低钾血症时左心室的同步性更为准确、直观、全面,能给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利的依据,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 低钾血症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丽 李天亮 +3 位作者 胡新玲 畅芳叶 高明兰 刘达怡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5期542-543,共2页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及20名正常人,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及20名正常人,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I技术测量左室长轴各节段及短轴切面(二尖瓣、乳头肌、心尖),各节段从心电图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的纵向应变(Tssl)、径向应变(Tssr)、环向应变的达峰时间(Tssc)。并计算位于同一平面的所有节段达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径向应变、环向应变的时间标准差(Tssl-SD、Tssr-SD、Tssc-SD),及测量同一平面任意两节段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ssl-diff、Tssr-diff、Tssc-diff),并进行分析。结果 DCM组与正常组相比,LVEDd、LVEDV、LVESV均显著增加(P<0.05),LVEF显著减低(P<0.05);Tssl-SD、Tssr-SD、Tssc-SD、Tssl-diff、Tssr-diff、Tssc-diff显著增加(P<0.05)。结论 DCM患者左室心肌存在收缩不同步运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斑点追踪成像 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右室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408-410,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同步性 P波离散度 心房电活动
下载PDF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白书昌 郑韵仪 +2 位作者 李琛 夏张青 梁健球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40-341,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状况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某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组)患者、110例高血压性HF-PEF(HF-PEF组)患者...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心室同步性变化状况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某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组)患者、110例高血压性HF-PEF(HF-PEF组)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清B型尿钠肽(BNP)检查,分析总结不同患者检测结果。结果:HF-PEF组患者LVEF与左心室肥厚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F-PEF组患者E/A值、PFR明显低于左心室肥厚组,LVEDD、LAD、BNP明显高于左心室肥厚组(P<0.05);HF-PEF组BNP与E/A值、PFR呈负相关性(P<0.05);HF-PEF组BNP与LVEDD、LAD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性HF-PEF患者左心室呈现明显同步性异常,且与患者心功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心室肥厚 心室同步性变化 心功能
下载PDF
心电图QRS间期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同步性关系的超声评价分析
10
作者 房莉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10期4441-4441,共1页
目的评价分析心电图QRS间期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同步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到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5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15例健康人,54例患者中分为正常QRS组与宽QRS组,各为26例,28例。对所有人进行心肌组织多普勒(TDI)成像研究... 目的评价分析心电图QRS间期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同步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到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5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15例健康人,54例患者中分为正常QRS组与宽QRS组,各为26例,28例。对所有人进行心肌组织多普勒(TDI)成像研究,记录收缩期与舒张早期12节段达峰时间。即Ts与Te,记录在不同QRS间期,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各个阶段的不同步状况,分析影响同步性的因素。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舒张与收缩的末期容积增大,宽QRS组较之于其他组增加显著。以Ts≥182ms为界,收缩期不同步的百分值,正常QRS组46%,宽QRS组71%。以Te-diff≥79ms为界,舒张期不同步的百分值,正常QRS组58%,宽QRS组89%。同时存在收缩与舒张不同步者,正常QRS组31%,宽QRS组64%。收缩末期容积同左心室收缩期不同步相关,舒张末期容积与左心室舒张期不同步相关。结论心电图QRS间期无法完全反映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同步性关系,而左心室收缩与舒张末期的容积会影响其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QRS间期 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性 超声评价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间隔起搏 心室收缩同步 心功能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预激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焱 耿峰 王永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预激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预激综合征患者35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2D-STI计...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预激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预激综合征患者35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为正常对照组。应用2D-STI计算左心室17节段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cs-SD)、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SD)、圆周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csr-SD)、纵向应变率达峰时间标准差(Tlsr-SD)参数水平值。应用RT-3DE记录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17节段左心室容积-时间曲线(VTC),选取16节段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差的标准差(Tmsv16-SD)、16节段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差的最大时间差(Tmsv16-Dif)、校正后的16节段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校正后的16节段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最大时间差(Tmsv16-Dif%)进行同步记录分析。结果:①病例组Tcs-SD、Tls-SD、Tcsr-SD、Tlsr-SD均高于对照组(P<0.001)。②病例组LVEDV、LVESV均高于对照组(P<0.001),而两组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预激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心肌存在收缩不同步运动,RT-3DE及2D-STI能够对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量化,并且能够对其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心室收缩同步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估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后的心肌应变及心室不同步性
13
作者 孜比热•甫拉提 禹子清 +2 位作者 刘雯 陈海燕 舒先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0例(传导阻滞组),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取2组患者的常规心超参数、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包括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free wall longitudinal strain,FWLS)、左室18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右室6节段PSD以及其他指标。根据Micra AV植入位置进一步分为中位组(右室间隔部)、高位组(右室流入道)及低位组(心尖部),比较3个亚组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差异。结果Micra AV组左室GLS、右室GLS、右室FWLS均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P<0.001),Micra AV组的右室不同步性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P<0.05)。不同植入部位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比较显示,高位组左室GLS显著高于中位组和低位组,左室不同步性指标Yu指数显著低于中位组(P<0.05);低位组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显著低于高位组,右室6节段PSD显著高于中位组和高位组(P<0.05)。结论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相比,Micra AV无导线起搏患者的左室及右室心肌应变减低,且低位植入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无导线起搏器 心肌应变 心室同步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下载PDF
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寅光 赵勤华 +3 位作者 沈卫峰 阮雯 徐怡琼 何汝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组(DSE)(n=26)和腺苷负荷试验组(ASE)(n=33),采用药物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技术,以左心室12个节段(6个基底节段和6个中... 目的探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组(DSE)(n=26)和腺苷负荷试验组(ASE)(n=33),采用药物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技术,以左心室12个节段(6个基底节段和6个中间节段)及6个基底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和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e)的变异系数(Ts-CV、Te-CV)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和舒张期不同步的指标。结果基线状态下,DSE组与ASE组12节段Ts-C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达到峰值剂量后,与ASE组比较,DSE组12节段和6基底节段Ts-CV均显著增加,分别为(33±17)%vs(24±10)%(P<0.05)和(32±20)%vs(22±10)%(P<0.01);12节段和6基底节段Te-CV亦显著增加,分别为(14±10)%vs(5±3)%(P<0.01)和(13±12)%vs(5±3)%(P<0.01)。结论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对左心室运动同步性具有负性作用,不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治疗。提示药物对心脏同步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性 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多巴酚丁胺 腺苷 达峰时间
下载PDF
不同类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功能与心室内收缩同步性的差异
15
作者 刘艳 陈小春 郑建民 《医疗装备》 2024年第21期19-23,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功能、心室内收缩同步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5例CLBBB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超声检查...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心室功能、心室内收缩同步性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21年2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85例CLBBB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同期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测量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LVGLS)、右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RVGLS)及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比较两组的心室功能指标(LAD、LVEDD、LVEDV、LVEF、TAPSE、RVFAC)、心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LVGLS、RVGLS);根据左心室后室间隔纵向时间-应变曲线将试验组分为Ⅰ、Ⅱ、Ⅲ型,比较不同分型CLBBB患者的心室功能指标、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试验组LAD、LVEDD、LVEDV、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均高于对照组,LVEF、TAPSE、RVFAC及LVGLS和RVGLS的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CLBBB患者的LAD、LVEDD、LVEDV、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呈递增趋势,LVEF、TAPSE及LVGLS和RVGLS的绝对值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VFAC呈递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Ⅱ型CLBBB患者的心室功能优于Ⅲ型,Ⅲ型CLBBB患者的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性较Ⅰ、Ⅱ型CLBBB患者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功能 心室内收缩同步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卫东 刘艳宾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0-712,共3页
近年来连续公布的CTOPP试验、MOST试验、UKPACE试验表明,与VVI起搏相比,DDD起搏器尽管可以保持房室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心脏死亡率、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联合发生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为此,人们对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的传统... 近年来连续公布的CTOPP试验、MOST试验、UKPACE试验表明,与VVI起搏相比,DDD起搏器尽管可以保持房室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心脏死亡率、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联合发生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为此,人们对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的传统术式提出了疑问。本研究拟对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评价RVA与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于心室同步性影响,探讨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起搏器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道起搏 心室同步性
原文传递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室同步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珂 苏德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电机械活动同步性的作用。方法 18例DCM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并结合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分别于基础状态和多巴酚丁胺剂量为5、10、20μg·kg-1·...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电机械活动同步性的作用。方法 18例DCM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DSE)并结合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分别于基础状态和多巴酚丁胺剂量为5、10、20μg·kg-1·min-1时测量左侧房室环左室电机械活动时间离散度(校正EM D)、左室心肌运动速度差(Sm D)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 校正EM D和Sm D在基础状态和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 05);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负荷前后有显著变化(P<0. 05)。结论 多巴酚丁胺在改善DCM血流动力学的同时,没有恶化左心室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和心肌运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 负荷试验 原发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同步性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室不同步性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目的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关系。方法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三组,组ⅠQRS波群时限<120 ms,组ⅡQRS波群时限≥120 ms,<150 ms,组ⅢQRS波... 目的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关系。方法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三组,组ⅠQRS波群时限<120 ms,组ⅡQRS波群时限≥120 ms,<150 ms,组ⅢQRS波群时限≥150 ms。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QRS波群起点至主动脉、肺动脉前向血流频谱开始的时间间期,二者的差值为左右心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左房室环各部位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时间的离散度。结果三组受试者不论QRS波群宽度均存在心室间(分别为13.9%、53.8%、68.1%,P<0.05)或心室内(分别为30.6%、61.5%、72.3%,P<0.05)不同步现象。一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表现出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13.9%、30.6%)。QRS时限越长,存在不同步的比例越高。QRS波群时限与IVMD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联合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用来评价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性
下载PDF
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同步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晔芬 施仲伟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 :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ingle beat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sRT-3DE)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对17例DCM患者和17名... 目的 :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ingle beat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sRT-3DE)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方法:对17例DCM患者和17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行s RT-3DE检查,通过专有软件分析获得以下参数。(1)左心室常规容积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的容积、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2)左心室几何形态学参数,包括收缩末和舒张末的球形指数;(3)左心室收缩期节段容积变化同步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失同步指数(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SDI)、收缩末离散差、收缩后和收缩前的时间容积及平均收缩时间;(4)右心室容积参数,包括右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和EF。各项容积参数按照体表面积进行标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标化的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均增大,左、右心室EF均减小(P均<0.01);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的球形指数均增大(P均<0.01);SDI、收缩末离散差、收缩前及收缩后时间容积均增大(P均<0.01)。采用sRT-3DE检查评价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同步性平均费时仅需5 min。结论:sRT-3DE能够揭示DCM患者左、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同步性异常,且检查费时少,或可常规应用于DCM患者的心功能评估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心动周期 三维超声心动图 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收缩功能 心室同步性
原文传递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在左心室机械同步性评估中的应用
20
作者 姚青海 张蕾 +2 位作者 孙冬晨 黄遵花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397,共3页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是在显示心肌灌注或心肌代谢同时,提供左心室各部位、各节段舒张和(或)收缩顺序和时相的一种方法。因其具备无创性、可重复性、高效性的特点,成为评价左心室同步性、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及评价心肌梗死、心力...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是在显示心肌灌注或心肌代谢同时,提供左心室各部位、各节段舒张和(或)收缩顺序和时相的一种方法。因其具备无创性、可重复性、高效性的特点,成为评价左心室同步性、指导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及评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全新手段。本文对相位分析的原理、应用以及与其他检查的比较进行了汇总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性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相位分析 直方图带宽 相位标准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