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改变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鼎 郭继鸿 +3 位作者 许原 李学斌 张海澄 黄卫斌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并作随访6个月时体表心电图的对比观察。结果全组35例患... 目的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并作随访6个月时体表心电图的对比观察。结果全组35例患者的消融均取得成功。其中6例术后Ⅱ、Ⅲ、aVF导联新出现q波,R波电压较前增高;Ⅰ、aVL导联的s波加深,QRS波群电压增加。并伴有QRS波群电轴改变,均未见ST段改变。出现心电图改变与未见心电图改变患者间消融中放电时间和消融靶点数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未见动态改变。结论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的左后分支不同程度阻滞的图形改变可能因术中左后分支的分支及浦肯野纤维损伤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心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体表心电图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旁路的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楚建民 张澍 +3 位作者 马坚 华伟 王方正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观察对三磷酸腺苷的反应。同时行RS2 刺激 ,观察有无A波提前 ,明确房室旁路逆传。结果 :5例对逆向传导无影响 ,逆传A波呈非向心性分布 ,同时心室RS2 刺激A波提前 ,证明存在房室旁路逆传 ,5条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次诱发ILVT时出现室房分离 ,于左后间隔记录到分支电位或心动过速时V波最早处消融ILVT成功。结论 :ILVT可以和房室旁路同时存在并导致室房 1∶1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合并症 房室旁路 诊断 射频导管消融术 治疗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要点 被引量:1
3
作者 方丕华 荆晓丽 尹彦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5年第11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特发心动过速 室上心动过速 QRS波 典型病例 间隔部 误诊为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慧慧 孙奇 +1 位作者 戴研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7-907,共1页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心率逐渐减慢,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当天,心电图(图2A)示:窦性心律可见T波改变(Ⅰ、Ⅱ、Ⅲ、aVF、V3-6导联倒置,倒置幅度最高达1.6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mm,左心室内径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少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考虑为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特发心动过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室射血分数 束支传导阻滞 心律 阵发心悸 左心房内径 心室内径
下载PDF
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利 袁越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左心室流出道VT(LOT)和左前间隔来源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消融终点为程序刺激或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室速不被诱发。结果: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为98.2%,复发率为5.5%。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心室后间隔部47例,左前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结论:ILVT的RF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特发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儿童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1:1室房传导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清波 张晓萍 焦丽萍 《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58-159,共2页
患者女性,52岁,反复心悸半年、再次发作持续6h来诊。体检:BP135/95mmHg,HR216次/min。神志清,精神可。心脏听诊无杂音。心电图(图lA)示各导联QRS时间0.12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极度右偏,且所有胸导联QRS波群均不呈R... 患者女性,52岁,反复心悸半年、再次发作持续6h来诊。体检:BP135/95mmHg,HR216次/min。神志清,精神可。心脏听诊无杂音。心电图(图lA)示各导联QRS时间0.12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伴心电轴极度右偏,且所有胸导联QRS波群均不呈RS型,R-R间期匀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特发心动过速 1:1室房传导 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间 QRS波群 R-R间期 反复心悸 心脏听诊
下载PDF
高密度标测成功消融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1例
7
作者 林加锋 戴小丫 +2 位作者 黄晓芳 陈小锋 李岳春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3期214-218,共5页
持续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少见,近来我院收治1例并经高密度标测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心室心动过速 标测 密度 射频导管消融 持续
下载PDF
P波跨越S-T段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酷似心室自身性心动过速(附1例报告)
8
作者 刘月霞 高文丽 田素芝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P波 S-T段 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自身心动过速 心电图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1例
9
作者 吴伟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35-235,共1页
关键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发作心悸 发作持续时间 心电轴右偏 自行缓解 全身无力 心脏听诊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观察与护理
10
作者 文学琴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3期20-20,共1页
目的:总结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疗效、心电改变和护理.方法:胺碘酮首剂3-5mg/kg,加入0.9%生理盐水20ml于10-15min静脉注射,随后以0.5-1.5 mg/min静脉持续输液泵入,低血压患者予以静脉升压维持,如心律失常控制不佳... 目的:总结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疗效、心电改变和护理.方法:胺碘酮首剂3-5mg/kg,加入0.9%生理盐水20ml于10-15min静脉注射,随后以0.5-1.5 mg/min静脉持续输液泵入,低血压患者予以静脉升压维持,如心律失常控制不佳,每隔20-30min再静脉注射75-150 mg.结果:全部患者经胺碘酮治疗后SVT和 VF24 小时控制率65.9%(27例)、24-48小时控制率82.9%(34例)、72小时控制率90.2%(37例)、死亡率9.8%(4例).无心动过缓发生,发生低血压2例和静脉炎4例.4例静脉炎经采用33%硫酸镁每日湿敷2~3次,每次20 min左右或持续湿敷24~72 h均治愈.结论:胺碘酮静脉注射在治疗SVT和 VF安全有效,但应加强观察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护理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2:1传导1例
11
作者 耿学军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04-305,共2页
患者男性,32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个月就诊。体检:神志清,精神可,BP125/84mmHg。心率130次/min,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x线检查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图1A)示:
关键词 心室特发心动过速 胸部X线检查 超声心动描记术 传导 病理杂音 反复心悸 肺呼吸音 心电图
下载PDF
室性心动过速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12
作者 侯建萍 伍樱 肖红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2期152-152,共1页
患者,男20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4年余。本次因突感心悸、胸闷、恶心、口干、四肢无力及头痛而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0次/min,血压12/8KPa。心界不大,心率210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阵发... 患者,男20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4年余。本次因突感心悸、胸闷、恶心、口干、四肢无力及头痛而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0次/min,血压12/8KPa。心界不大,心率210次/min,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心律平70mg后,心动过速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张调整T波 心室性心动过速 T波改变 阵发心动过速 除极 T波变化 QRS波群 心电图 四肢无力 分支室速
全文增补中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被引量:16
13
作者 董建增 马长生 +1 位作者 李占全 刘旭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 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 ,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 /或标测电... 目的 阐明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 (ILVT)的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 6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部位的ILVT进行了成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经逆行法在左心室间隔面标测最早浦肯野电位 ,以最早浦肯野电位记录点和 /或标测电极机械损伤能明确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作为消融靶点。结果  (1)消融成功率 83 3% (5 / 6 ) ,1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在一点消融后 3种形态室速均不能被诱发 ,随访 2~ 48个月无复发。失败 1例 ,是在成功消融室速的同时并发了完全性房室阻滞 ;(2 )标测结果 :心动过速时HV (H QRS)间期是 15~ 2 0ms。 6例均在左心室间隔邻近希氏束或左束支部位滑动导管时终止心动过速。最早浦肯野电位较H波提前 6~ 16ms、较QRS提前 2 5~ 36ms。5例在窦性心律下消融 ,1例在心动过速时消融。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对起源于邻近希氏束的ILVT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标测导管易因机械性损伤而终止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时最早浦肯野电位并结合机械损伤能终止心动过速的地点是确定消融靶点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希氏束 ILVT
原文传递
标测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祖禄 梁延春 +4 位作者 韩雅玲 孙鸣宇 王晶 马薇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中标测浦肯野电位(Pur P)和舒张期电位(DP)的作用.方法4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9~74岁,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ILVT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41例、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右偏3例.在ILVT时标测到最早Pur P或DP的部位进行消融.结果44例患者的ILVT均在左心室间隔左后分支(41例)或左前分支(3例)分布的范围内消融成功.25例和19例分别在标测到PurP(Pur P组)和DP(DP组)的部位消融成功,成功消融部位Pur P或DP分别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19~40(27±6)ms和26~60(41±10)ms(P<0.01).在DP组的19例中,13例在标测到DP时可同时标测到Pur P,6例局部仅能标测到DP;12例首先在标测ILVT时较早的Pur P部位消融不能成功,后通过标测DP消融成功.成功消融ILVT的平均放电次数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次和2次.DP组较Pur P组消融ILVT的成功部位在间隔部上移约0.5~2.0 cm.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体表心电图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Pur P组和DP组分别为44%和84%(P<0.05).平均随访(23±12)个月,41例起源于左后分支的ILVT复发3例,均为Pur P组.结论ILVT通过标测室速时的Pur P和DP均可能消融成功,DP通常较Pur P有更早的激动时间,在标测到DP处消融有非常高的成功率和通常需要较少的消融次数.成功消融ILVT后,窦性心律下发生心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在DP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动过速 浦肯野电位 舒张期电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舒张期 标测 电位 心电轴左偏 ILVT 右束支阻滞 体表心电图
原文传递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焰 张奎俊 +3 位作者 张澍 楚建民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标测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窦性心律下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线性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明龙 杨兵 +3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 大多数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起源于左后分支(LPF)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因而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经其导航系统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是可行的,现介绍此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例患... 目的 大多数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起源于左后分支(LPF)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因而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经其导航系统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是可行的,现介绍此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例患者,1例既往接受3次射频导管消融术,临床呈无休止发作;1例为常规消融术后1个月复发;4例为常规首次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58(34.00±16.26)岁。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将球囊电极导管经股动脉逆行送入至左心室心尖部,构建几何构形后建立窦性心律的等电位图。结果 窦性冲动沿希氏束向下传导,在间隔中部不到心尖处激动局部间隔心肌并很快激动整个左心室。局部虚拟电图显示,在间隔部激动的每个QRS波前均有高频、低幅的电位,该电位与QRS波之间的距离随激动的推移而逐渐缩短;心室激动爆发点处的局部电图呈QS型。在心室激动爆发点上方1 cm处于LPF区域作垂直于LPF激动方向的线性消融,消融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后分支阻滞图形,线性消融的平均放电次数为4~8(5.66±1.50)次,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不能诱发。平均随访7~13(10.00±2.7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标测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公哺 马坚 +2 位作者 郭晓刚 刘旭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心电图特征及相关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51例ILVT患者的心电图,依据起源部位对I...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心电图特征及相关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51例ILVT患者的心电图,依据起源部位对ILVT进行分类,记录电生理检查中ILVT的房室关系,分析相关心电图指标。结果射频消融证实左后分支起源45例,左前分支起源3例,高位间隔起源3例,电生理检查证实70.6%的ILVT无室房传导,其余29.4%则存在不同比例的室房逆传。心电图房室分离现象可见于49%的ILVT。左后分支起源的ILVT心动过速周长为(353.7±61.1)ms,QitS时限为(130.3±9.2)ms,RS间期为(57.6±9.5)ms,胸导联及aVR导联Vi/Vt均〉1,Ⅱ导联R波达峰时间为(20.4±8.7)ms,额面QRS电轴左偏占64.4%,无人区电轴占35.6%,V.导联以R及qR型为主,V6导联以rs及QS型为主,aVR导联以qR型为主。左前分支起源的ILVT,额面电轴均右偏,胸导联及aVR导联Vi/Vt均〉1,V1导联均为qR型,V6导联均为rs型。高位间隔型ILVT的QRs时限为78~102ms,房室分离现象可见于其中2例患者,余1例可见1:1逆行P波。结论激动速度相关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对于ILVT的诊断无帮助,而无人区电轴及形态学特征则有助于正确诊断ILVT。房室分离现象在ILVT较为常见,并且是诊断高位间隔型ILVT的唯一可靠的心电图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特发室心动过速 心电图 电生理检查 宽QRS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希氏束旁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东晖 郭成军 +1 位作者 张英川 任学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对3例起源自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行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呈R型,RⅡ〉RⅢ,胸前导联R波移行发生在Ⅴ2和Ⅴ3导联。3例均在右心室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激动点,行射频消融,2例成功。结论起源邻近希氏束的右心室室速与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临床表现与心电图特征相似,但肢体导联心电图有所区别,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宜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免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射频导管消融 心电图
原文传递
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苗驰 王祖禄 +3 位作者 梁延春 梁明 王雪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45-348,共4页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T患者,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16)岁.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通过标测ILVT时最早的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处做为消融靶点.根据消融后体表心电图是否出现心电轴改变,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且在13例患者中比较心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2例ILVT患者均经导管消融成功.消融术后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21例,心电轴明显改变者11例.术后随访17.3~95.0(35.1±17.5)个月.消融术前和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4.0±6.5)mm对(41.1±5.9) mm;LVEF:0.65±0.06对0.60±0.05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5.0±4.5)mm对(41.6±4.0) mm;LVEF:0.67±0.06对0.61±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组织超声检查组共入选13例患者,其中消融术后心电轴未发生和发生改变者分别为7例和6例,消融术前和术后相比较,室壁各阶段收缩期平均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VT消融术后所产生的心电轴明显改变,不影响左心室功能、形态及室壁运动整体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心室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心电轴 超声心动
原文传递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焰 张澍 +3 位作者 张奎俊 张劲林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 目的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3±17.2)岁。其中7例有持续性VT,4例为短阵非持续性单形VT和/或频发PVC,体表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心电轴右偏。3例患者伴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左心室电生理标测,其中6例采用了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标测到的最早激动部位进行温度控制下的射频导管消融。结果 11例患者均标测到自发的单形VT或PVC。其室性心律的平均周长(443.3±76.6)ms。全部室性心律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其中2例位于偏前的高位近二尖瓣环处,2例位于后外侧游离壁中、高位,6例源于游离壁中高位,1例位于游离壁中下部。VT或PVC最早电位平;啕领先体表心电图(31.8±11.8)ms。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11.8±8.0)个月,仅1例VT患者有单形PVC(<1000次/24h),3例左心室增大者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单形VT或PVC可发生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和心电轴右偏,其频率较慢,可被射频导管消融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单形室心动过速 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