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贵生 荣蓉 +2 位作者 张婷婷 马锋 李隆贵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31-232,234,共3页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 起搏治疗 心室心尖部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贵生 张婷婷 李隆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674-675,共2页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6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为A组(34例);起搏时QRS时限≥133 ms者入B组(30例),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检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 起搏治疗 QRS时限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骏 王鸣和 +10 位作者 张代富 严铭玉 杨钢 王海 周赟 张雁 孙育民 陈德 唐琦 季瑛 吴雯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05-407,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 目的本文旨在对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以确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地位。方法本研究通过射频消融房室结建立Ⅲ°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结合影像学及心电图定位方法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置入螺旋电极导线,并分别比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后急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随访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2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即刻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较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排血量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较低(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作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及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贵生 张婷婷 +1 位作者 瞿玲玲 陆燕 《新医学》 2011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心房起搏电极植于右心耳梳状肌内,心室电极植入RVIS。在起搏治疗时、治疗6个月后...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心房起搏电极植于右心耳梳状肌内,心室电极植入RVIS。在起搏治疗时、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浆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肾素、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脑钠肽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SV)、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结果:RVIS起搏治疗6个月后,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cAMP、cGMP、肾素活性、AngⅡ、醛固酮、脑钠肽和NE)水平较起搏治疗时明显下降;心功能较起搏时明显改善(心排血量、SV、LVFS和LVEF增加,LVDd降低)。结论:RVIS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防止心力衰竭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 神经内分泌激素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贵生 张婷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0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 s的分为A组(n=28)...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 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 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 起搏治疗 QRS时限 心功能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
7
作者 张贵生 张婷婷 李隆贵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5期29-30,32,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 目的观察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QRS时限对心功能的影响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随意选用4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将患者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A组(n=28);起搏时QRS时限≥133ms的分为B组(n=16),测量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QRS时限、血浆心钠肽(BNP)、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测两组QRS时限、BNP值和心脏超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QRS时限、LVDd、BNP,B组明显高于A组,而EF、SV、CO,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右室流入道起搏部位QRS时限和心功能密切相关,QRS时限越宽,心功能纠正就越不明显或心衰进一步加重,反之,QRS时限越窄,心功能改善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 起搏治疗 QRS时限 心功能
下载PDF
老年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电学参数及短期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2
8
作者 庄娟娟 张雷 陈绣 《西部医学》 2021年第8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对比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地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进行希氏... 目的对比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地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进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装置植入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心脏基本电学参数及短期随访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双极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及术前QRS时限、QTc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QRS时限、QTc时限、LVEF、LVEDD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缩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技术效果并无显著差异,若考虑到手术操作难度的问题,可酌情优先选择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浦肯野系统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技术 电学参数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军 李炎洐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1895-1898,共4页
心脏永久性起搏是唯一的治疗非可逆的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以满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需求,但RVAP为非生理性起搏,起搏QRS波时限明显延长,对于完全/部分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长期RVAP可引起心室电和机械收缩的... 心脏永久性起搏是唯一的治疗非可逆的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以满足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需求,但RVAP为非生理性起搏,起搏QRS波时限明显延长,对于完全/部分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长期RVAP可引起心室电和机械收缩的不同步,增加心力衰竭、二尖瓣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的风险[1]。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RVIP)较RVAP有利于保持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心室舒缩协调顺序,较RVAP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左束支 右室心尖部起搏 永久性起搏 心房颤动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正常中晚孕胎儿左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夹角的正常参考值
10
作者 谭贺依 曾施 +4 位作者 杨阳 周丹 刘玉姗 周嘉炜 徐赣琼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1-426,共6页
目的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左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夹角(LIOA)参考范围,观察胎儿LIOA与孕周、心轴、心腔大血管内径、估测胎儿体重(EFW)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胎儿超声检查的中晚孕期(16~3... 目的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左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夹角(LIOA)参考范围,观察胎儿LIOA与孕周、心轴、心腔大血管内径、估测胎儿体重(EFW)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胎儿超声检查的中晚孕期(16~39+6周)单胎胎儿651例。二维超声获取胎儿LIOA,建立中晚孕正常LIOA范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胎儿LIOA与孕周、心轴、心腔大血管内径、EFW的相关性。结果651例正常胎儿LIOA范围为(44.39±7.67)°。LIOA与心轴呈轻度正相关(r=0.22,P<0.05),LIOA与孕周、心腔大血管内径、EFW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正常胎儿LIOA在妊娠中晚期是恒定的,其与心轴呈轻度正相关。建立胎儿LIOA正常参考值可为深入研究胎儿主动脉生物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提供有效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胎儿 胎儿左心室流入道与流出夹角 心轴 心腔大血管内径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英川 李海宴 +3 位作者 陈慧敏 方东平 车海波 郝蓬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 ,以获得较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 方法 对 10例有按需型心室起搏 (VVI pacing)适应证的患者 ,以心内希氏束导管的顶端为 X线影像下的参考标志 ,放置螺旋电极起搏导线 ,导线向其远端上方...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 ,以获得较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 方法 对 10例有按需型心室起搏 (VVI pacing)适应证的患者 ,以心内希氏束导管的顶端为 X线影像下的参考标志 ,放置螺旋电极起搏导线 ,导线向其远端上方移动 ,寻找适当的植入位置。若起搏时导线电极记录的局部心室电图的起点比希氏束上的 V波提前 ,且起搏的 QRS波与自身窦性搏动的 QRS波相似 ,这个部位便是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位。 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 ,术中测试的阈值为 (0 .5 0± 0 .2 5 ) V。起搏的 QRS时限平均 (12 4.77± 11.35 ) m s。随访平均 8个月 ,起搏阈值无显著改变 ,未发生导线脱位和其它等并发症。 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 希氏束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2 位作者 徐敏 孙克禄 王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IS组(3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1例),观察两组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IS组(3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1例),观察两组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起搏参数研究期间均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器置入术后24h、3个月、12个月RVIS组QRS波时限明显短于RVA组[(128.0±28.6)、(131.0±21.5)、(130.0±19.7)ms比(150.0±37.1)、(153.0±28.5)、(155.0±20-2)ms,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均较起搏前增加,且RVIS组显著低于RVA组(P〈0.05)。结论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入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刁青 杨延宗 +3 位作者 夏云龙 杨东辉 刘少稳 高连君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91-292,共2页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射频消融治疗
原文传递
右心室流入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志琴 杨天和 +2 位作者 蔡运昌 李世英 邱红梅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心室流入道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董士铭 郭成军 +6 位作者 戴文龙 方冬平 何东方 卢春山 李巧元 刘旭 林璨璨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电学参数与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符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适应证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均用3830导线,分别植入左束支区域与右心室流入道...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电学参数与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符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适应证患者60例,分成两组,各30例,均用3830导线,分别植入左束支区域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测量、随访与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导线参数、心功能指标、心电参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比较两组术中植入电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期随访起搏阈值左束支区域起搏者略低[(0.7±0.3)mV对(0.9±0.4)mV,P=0.021],R波感知[(11.2±6.1)mV对(9.4±5.4)mV,P=0.255],阻抗[(724.0±134.9)Ω对(698.5±147.0)Ω,P=0.485],左心室射血分数[56.3%±9.8%对55.7%±9.1%,(P=0.79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8±8.0)mm对(50.6±6.5)mm,P=0.685)、二尖瓣反流面积减少程度[(0.1±1.1)cm2对(-0.3±1.0)cm2,P=0.202]、QRS时限[(127.4±32.4)ms对(138.3±33.9)ms,P=0.209]、QT间期[(461.7±38.5)ms对(463.2±35.0)ms,P=0.875]、T波同向性[(9.9±2.0/12)对(9.5±1.8/12),P=0.449]、Tp-e间期[(109.5±33.3)ms对(109.7±19.0)ms,P=0.97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比较,术中与短期随访电学参数和临床效果未见显著优势,长期效果有待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流入道
原文传递
一种用于定位三尖瓣环不同方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16
作者 黄金焕 孙瑜 +4 位作者 谢鹏 李世兴 国建萍 时向民 单兆亮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839-846,共8页
背景采用体表心电图对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f the tricuspid annulus,TA-VAs)进行定位较为困难,尤其是对起源点的精确定位。目的总结TA-VAs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提出一种应用体表心电图定位TA-VAs的方法... 背景采用体表心电图对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f the tricuspid annulus,TA-VAs)进行定位较为困难,尤其是对起源点的精确定位。目的总结TA-VAs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提出一种应用体表心电图定位TA-VAs的方法,并在临床病例中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23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TA-VAs患者,以2021年8月为界,分为回顾组和验证组。收集回顾组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开发一种识别不同方向起源TA-VAs的心电图算法:对于考虑TA起源的VAs,可根据联合应用下壁导联和V1导联的QRS波群形态定位起源位置。应用上述算法计算起源点位置,并与实际消融位置对比,计算所得方位与实际消融方位误差,评估方法准确性。对于验证组患者,前瞻性应用本心电图算法对起源点位置进行预测,优先在预测方位±1点钟方向标测消融,若在此区域内成功消融则认为心电图算法应用成功。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其中回顾组62例,男性31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54.00(IQR:35.00~64.25)岁;验证组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5.50(IQR:39.75~66.0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组和验证组应用此方法判断TA-VAs起源点方位的准确率分别为85%和88%,总准确率为86%。应用此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手术的验证组患者消融时间[(216.68±99.08)s vs(136.81±68.89)s,P<0.001]和手术时间[(99.82±36.87)min vs(69.96±30.51)min,P<0.001]均短于回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VAs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通过利用联合应用下壁导联和V1导联QRS波形态的心电图算法,可实现TA-VAs的更准确定位。采取本研究心电图算法指导TA-VAs消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导管消融 三尖瓣环 心室流入道
下载PDF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1例
17
作者 李小丹 耿斌 张桂珍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年第5期395-396,共2页
关键词 经食超声 超声心动图诊断 冠状静脉窦 间隔缺损 经胸超声心动图 完全性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检查 四腔切面 心室流入道 食管-胃
下载PDF
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操作纲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晟 余海 +9 位作者 王锷 宋海波 曾俊 魏蔚 薛瑛 于晖 葛亚力 王伟鹏 刘进 彭勇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8-413,共6页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已成为目前围术期监测与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1,2]。本文旨在标准化围术期TEE操作,提高TEE操作的质量及安全性。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脉冲多普勒 食管中段 升主动脉 两腔心 四腔心 心室 流出 血流速度 心室流入道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徐敏 孙克陆 何传飞 何立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0期1522-1523,1540,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比较RVIS组(82例)和(右室心尖部)RVA组(53例)植入起搏器4年后,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右室舒张末内径(RVED),三尖瓣返流率(Tricuspid regurgitation rate,TRR),三尖瓣返流面积(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rea,TRA)及左心室(VpkA)右心室(VpkP)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电极稳定起搏有效,两组患者LAD,LVED,RVED均有增加,但仅RVA组RVED增大显著(P<0.05);RVA组TRR及TRA显著增加(P<0.01),RVIS组仅TRR显著增加(P<0.05);两组相比,RVA组的TRR及TRA增加显著(P<0.05);RVA组VpkA(P<0.01),VpkP(p<0.05)显著下降,RVIS组该指标变化不明显,两组相比,RVA组VpkA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保护更好,更符合生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博器 人工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心功能 心脏结构 长期随访
原文传递
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宝明 王景武 +3 位作者 孙克陆 徐敏 徐锋 梁爱霞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 目的右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情况一直不明,故本研究旨在观察围术期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这一新的起搏部位对三尖瓣返流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全面检查,诊断明确,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指征,电极置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经胸透及心电图确定电极位置。正常起搏时,采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检测三尖瓣返流面积、肺动脉峰流速,5个连续稳定心动周期取均值,根据三尖瓣返流面积将患者分为2组:轻度(返流面积≤3.0 cm2)和中度(返流面积>3.0 cm2、≤7.0 cm2)。在有效起搏时,脉宽0.5 ms,输出5 V的状态下,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阻抗和起搏阈电压;比较围术期RVIS与心尖部(RVA)起搏时三尖瓣返流面积(TRA)、肺动脉峰流速(Vpk P)及起搏阻抗、起搏阈电压的变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组患者围术期内肺动脉峰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2起搏参数:2组患者围术后期起搏阻抗均有增加(P<0.05),RVIS组早期阻抗明显低于RVA组(P<0.05);2组患者起搏阈电压变化不明显(P>0.05);3三尖瓣返流面积:RVIS组轻度患者围术后期返流面积明显减少(2.66±0.35vs.1.78±0.43,P<0.05),中度返流患者及RVA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可有效改善轻度三尖瓣返流,对中度返流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三尖瓣返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