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心室间隔膜部的解剖学观测
1
作者 李占生 史宇涵 申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8-549,共2页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室间隔缺损发病率较高.其中成人室间隔膜部缺损占70%左右[1].为了完善胎儿心室间隔膜部形态学变化解剖学资料,为产前胎儿心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提供参考,故对胎儿心室间隔膜部进行了解剖学观测.
关键词 心室间隔膜部 解剖学观测 胎儿 心室间隔缺损 隔膜部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形态学变化 发病率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心肌缺血大鼠心室间质重构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恩光 张怀勤 +3 位作者 林捷 黄伟建 李上共 徐力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3-656,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后心肌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变化与心室间质重构的关系.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ISP)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用酶谱法测定心肌间质MMPs活性,氯胺T法测定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I/III胶原比例,电镜观察心肌...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后心肌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变化与心室间质重构的关系.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ISP)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用酶谱法测定心肌间质MMPs活性,氯胺T法测定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I/III胶原比例,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心肌缺血组(M组)MMP-2活性在1、2、4周分别是对照组(C组)的5.8倍、2.3倍(P<0.01)和1.7倍(P<0.05),MMP-9活性则分别是对照组的4.9倍、1.9倍(P<0.01)和1.4倍(P<0.05).胶原含量、I/III胶原比例在2周、4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镜见缺血组心肌细胞坏死、间质胶原大量增生、结构紊乱.结论: 心肌缺血后心肌间质内MMPs活性升高, 可能是心室重构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大鼠 心室间质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酶谱法 测定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收缩失同步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欣 王浩 牛红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成像观察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完全性右束支(RBB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各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测量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左室侧壁基底段收缩...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成像观察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的应用价值。方法完全性右束支(RBB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各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测量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左室侧壁基底段收缩的起始(TO)、达峰(TS)及终止时间(TSe);肺动脉瓣(PETP)与主动脉瓣的射血前间期(PETA)及其时间差(PETd)。结果RBBB组的右室壁TO、TS及PETP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3±8)ms。LBBB组的室间隔和侧壁的TO、TS、TSe及PETA均较正常组显著延迟(P<0.001),PETd为(-45±22)ms。结论定量组织多普勒能够观察到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结合频谱多普勒对血流动力学的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左右心室间运动的失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成像 心室间 失同步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游宇光 任苓 +4 位作者 陈卫华 葛贻珑 肖文胜 叶军 宋建明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773-277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脉冲多普勒(PW)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应用TDI及PW对25例HCM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组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收缩达峰时间(Ts)明...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脉冲多普勒(PW)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应用TDI及PW对25例HCM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组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收缩达峰时间(Ts)明显延迟(P<0.001),PW测定的主、肺动脉射血前期时间差明显延长(P<0.001)。结论 TDI能观察到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与PW结合可综合评价左右心室间收缩运动的失同步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肥厚型心肌病 心室间 收缩同步性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儿左右心室间非同步运动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滑少华 秦石成 +2 位作者 崔可飞 程安玲 张克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2种超声心动图方法对心力衰竭(CHF)患儿左右心室间非同步运动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正常小儿40例,CHF患儿30例。①在组织多普勒状态下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 目的:探讨2种超声心动图方法对心力衰竭(CHF)患儿左右心室间非同步运动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正常小儿40例,CHF患儿30例。①在组织多普勒状态下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每一取样点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的心肌电-机械收缩时间(ts),计算右室侧壁基底段ts值、左室基底段ts均值及二者差值Δts。②脉冲多普勒状态下,测量QRS起点到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起点时间(t(LPEP))、QRS起点到肺动脉瓣血流频谱起点时间(t(RPEP))及其差值(Δt(PEP))。结果:CHF患儿左右心室间存在有明显的收缩不同步。CHF组2种检测方法测定的6项指标中除Δts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外,其余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Δt(PEP)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1,P<0.05)。结论:脉冲多普勒对评价儿童CHF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力衰竭 心室间非同步运动 超声诊断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对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室间非同步运动的评价
6
作者 刘怀荣 姚成立 刘霞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运动的非同步性。方法对2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和20例正常人解剖M型在心室波群区观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运用频谱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左、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LV...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右心室间运动的非同步性。方法对2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和20例正常人解剖M型在心室波群区观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运用频谱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左、右心室射血前期时间(LVPET、RVPET),计算两者之差PETd;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测量右室侧壁基底段和左室各壁基底段达收缩期峰值速度时限(TS)和达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E)。结果LBBB患者室间隔运动异常,PET、PETd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P<0.01),左室各壁基底段TS、TE均值较对照明显延长(P<0.01)。结论LBBB患者左室激动异常时电机械延迟,心室间运动存在明显的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间 非同步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心室间失同步性及心功能的研究
7
作者 邱悦群 游宇光 +5 位作者 葛贻珑 刘晓春 鲁茵 詹春华 陈卫华 任苓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11-51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对22例HCM患者及19例正常对照组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及心肌运动指数(MPI)测定的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收缩起始时间(T0)...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对22例HCM患者及19例正常对照组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及心肌运动指数(MPI)测定的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收缩起始时间(T0)、收缩达峰时间(Ts)明显延迟(P<0.01)。HCM组MPI明显增高(P<0.01)。结论:TDI能观察到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与MPI结合,可以综合评价左右心室间运动的失同步及心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肥厚型心肌病 心室间 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CrkL在β受体过度激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间质重塑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雪锋 李刚 张灿晶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探讨CrkL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过度激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间质重塑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心肌梗死给药组(n=15);心肌梗死对照组(n=10);假手术给药组(n=9)以及假手术对照组(n=6),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梗... 目的探讨CrkL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过度激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室间质重塑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心肌梗死给药组(n=15);心肌梗死对照组(n=10);假手术给药组(n=9)以及假手术对照组(n=6),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给药组和假手术给药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心肌梗死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12w后处死大鼠,取心脏,Masson胶原特殊染色法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梗死周围濒死组织CrkL的表达。结果心肌梗死给药组较心肌梗死对照组EF及FS降低、CVF增高、梗死灶周围濒死组织中Crk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并与CVF呈正相关(P<0.05)。结论β-AR过度激动可明显增强心肌梗死后心室间质重塑,CrkL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间质重塑 异丙肾上腺素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CrkL
下载PDF
左右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葛丽华 李运田 +1 位作者 刘梅林 胡大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6期458-461,共4页
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异质性 ,主要表现为左右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不同、早期后除极 (EADs)的振幅及发生率不同 ,而且病理生理因素和某些药物可增加或减小这种异质性。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产生机制与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离子流性质不同... 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异质性 ,主要表现为左右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不同、早期后除极 (EADs)的振幅及发生率不同 ,而且病理生理因素和某些药物可增加或减小这种异质性。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产生机制与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离子流性质不同有关。心室间复极异质性在某些室性心律失常如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心室间复极异质性 电生理学 动作电位 离子通道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美托洛尔对房颤心律心室间收缩不同步干预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荀萍 王玉亭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31-232,共2页
关键词 美托洛尔 干预作用 心室间 同步 收缩 临床观察 心律 房颤
下载PDF
心室分离和二度心室间传导阻滞并多种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珍 俞建华 +5 位作者 朱波 颜素娟 胡金柱 洪葵 程晓曙 李菊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4-566,共3页
患者男性,59岁,闪“心悸、头晕1h”于2015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行认高血压病止,曾于2012年10月9日在我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碰脉正常。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 心室分离 心室间 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 患者
原文传递
生理和缺血兔心肌心室间复极异质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葛丽华 李运田 +1 位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131,共1页
生理状态心肌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复极离散,室间复极异质性增大是某些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生理和缺血后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变化,探讨临床缺血心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关键词 复极异质性 生理状态 缺血心肌 心室间 缺血后 实验研究 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机制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小儿左右心室间同步性运动
13
作者 滑少华 秦石成 +1 位作者 程安玲 张瑞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08年第17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正常小儿左右心室间同步性运动。方法①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每一取样点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 目的探讨两种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正常小儿左右心室间同步性运动。方法①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及两腔观,应用QTVI技术描记100例正常小儿左心室各壁基底段及右心室侧壁基底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每一取样点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②脉冲多普勒状态下,测量QRS起点到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起点时间(LPEP)、QRS起点到肺动脉瓣血流频谱起点时间(RPEP)及其差值(△PEP)。结果①右室侧壁基底段的Ts值较左室4个壁基底段的Ts均值延迟(41±16)ms(P〈0.01)。②主动脉射血前期较肺动脉射血前期延长(5.8±5.7)ms(P〈0.05)。结论在正常小儿心动周期中,左右心室运动基本上同步,但由于血流动力学状态上的差别.而表现为时相上有一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心室间 同步运动
原文传递
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兴祥 翁俊飞 +7 位作者 肖群林 董薇 黄伟林 王志超 刘茜 彭景添 郑泽琪 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 目的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CRT影像资料获取:二维影像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位时心脏横径(L),分别在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时测得DD并取最大值,计算DD/L;记录左前斜40°、右前斜30°投影下左心室和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参照《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和meta分析疗效评价标准,CRT临床效果分为显效应答、有效应答和无应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CRT应答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94.1%对89.3%,P=0.721),CRT显效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9.4%对9.3%,P=0.007)。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分别为2次、13次,全因病死例数分别为0例、5例。观察组DD、DD/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左心室电极位于基底部位比例高于对照组(70.0%对18.0%,P<0.05),位于前外侧壁比例也高于对照组(46.7%对19.7%,P=0.007)。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前外侧壁和基底部可获得较高的DD、DD/L;右心室室间隔中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后外侧壁与较高的DD相关。结论DD指导CRT安全性高,可提高CRT总体应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心室电极距离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勾股定理方法测量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分析
15
作者 翁俊飞 董薇 +8 位作者 朱建兵 刘雷雷 杜兴祥 肖群林 黄伟林 刘茜 彭景添 郑泽琪 彭小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083-1089,共7页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时限(QRS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V:水平距离;H:垂直距离),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DD^(2)=V1^(2)+L2^(2))或(DD^(2)=V2^(2)+L1^(2)),及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与心脏横径(C)的比值(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21例)、B组(56例)和C组(31例)。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B组>C组[DD:(53.60±12.74)mm比(43.94±11.63)mm比(37.40±12.16)mm;DD/C:(0.56±0.11)比(0.43±0.09)比(0.38±0.13)]。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显提高,LVEDD、QRSd、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估算值=0.07,P<0.01,95%CI 0.04~0.11)和DD/C(估算值=9.054,P<0.01,95%CI 5.32~12.78)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DD(DD/C)在CRT临床效果为显著有效、有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右心室电极距离 勾股定理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收缩同步性与其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新娟 王秉臣 崔炜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4期257-260,共4页
目的 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左心室几何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均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各11例。对... 目的 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左心室几何形态、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择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均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各11例。对照组16例,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几何构型收缩期及舒张期参数,再进行平衡状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分别获得相关参数。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几何构型、功能参数、位相分析参数存在着明显异常;77%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着心室间非同步收缩,这些患者具有较低的射血分数及较重的二尖瓣反流程度;心室间非同步收缩与左心功能呈明显负相关,与二尖瓣反流程度呈明显正相关,与左心室舒张期几何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研究表明心室间非同步收缩的形成与左心室舒张期几何形态及二尖瓣反流的形成有关,心室间非同步收缩的形成可能是导致心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间收缩 几何形状 二尖瓣反流
下载PDF
安体舒通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右心室肌胶原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绿珍 龚永生 +4 位作者 黄虹 陈彦凡 胡良冈 范小芳 蒋仲荪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2期104-105,共2页
观察安体舒通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右心室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探讨醛固酮在心肌间质增生中的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血浆醛固酮 ,改良 Bergman法测定右心室肌组织羟脯氨酸以表示胶原的浓度。结果 :慢性低氧四周和八周大鼠的血浆醛... 观察安体舒通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右心室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探讨醛固酮在心肌间质增生中的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血浆醛固酮 ,改良 Bergman法测定右心室肌组织羟脯氨酸以表示胶原的浓度。结果 :慢性低氧四周和八周大鼠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心肌组织胶原含量与右心室重量明显升高 ;安体舒通能减轻低氧大鼠的右心室重量与心肌胶原含量增加的程度。结论 :醛固酮参与了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心肌间质的增生 ,安体舒通在大鼠心肌间质胶原增生中起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 安体舒通 心室质胶原 大鼠
下载PDF
心包疾病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昕红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5期61-63,共3页
关键词 心功能 心包疾病 心脏活动 流体静力压 心室间 心包切开 外科手术 体位改变
下载PDF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治疗2要点
19
作者 孟庆义 《医师在线》 2016年第31期27-27,共1页
要点一:连续给予容量负荷右室心肌梗死时右室充盈压中度升高,且伴有心输出量的下降,因此,连续给予容量负荷可使右室充盈压高于左室充盈压,有助于收缩压和心输出量的增加;且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给予足够的右室前负荷,可导致... 要点一:连续给予容量负荷右室心肌梗死时右室充盈压中度升高,且伴有心输出量的下降,因此,连续给予容量负荷可使右室充盈压高于左室充盈压,有助于收缩压和心输出量的增加;且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给予足够的右室前负荷,可导致右室腔容积增加,通过心室间相互影响的机制使右室负荷相对减少,并保证左室的更好充盈,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心室间相互影响 治疗 右室充盈 容量负荷 心输出量 左室充盈 右室腔容积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regions in red mud separation thickener's feedwell by analysis of residence-time distribut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天 李茂 +3 位作者 李秋龙 雷波 周谦 周孑民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117-1124,共8页
The residence-time distribution (RTD) and the compartment model were applied to characterizing the flow regions in red mud separation thickener’s feedwell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work, validated mathematic... The residence-time distribution (RTD) and the compartment model were applied to characterizing the flow regions in red mud separation thickener’s feedwell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work, validated mathematical model as well as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flow regions of feedwells on an industrial scale. The concept of RTD, although a well-known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xing behavior in conventional mixers and reactors, is still a novel measur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xing in feedwell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let feed rate and the aspect ratio of feedwells are the most critical parameters which affect the RTD of feedwell. Further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then carried out. Under the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volume fraction of dead zone can reduce by10.8% and an increasement of mixing flow volume fraction by 6.5% is also observed. There is an optimum feed inlet rate depending on the feedwell design. The CFD mode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RTD analysis then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ool in the design,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ickener feedwell in the red mud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idence-time distribution compartment model feedwel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