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李妍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心尖组(起搏部位为心尖部)和间隔组(起搏部位为右心室间隔部),各80例。观察两组心肌损伤情况、心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术前,间隔组NT-proBNP、CK-MB水平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术前,间隔组CO、LVEF、LVEDD高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SV)、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VEDV)、左心室18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p-SD)、QRS均高于术前,间隔组LVESV、LVEDV高于心尖组,Tp-SD、QRS低于心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与心尖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能减轻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肌损伤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 心尖 心室间隔部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起搏参数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海威 袁钟毓 +5 位作者 王泽峰 孙卫平 崔乃元 刘雨桐 张晓萍 吴永全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2期1783-1787,共5页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LBBP组心室感知、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RVS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RVSP与LBBP起搏参数均安全稳定,相比于RVSP,LBBP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脏收缩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室间隔部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研究
3
作者 付慧娴 叶坤 许文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1-3,共3页
探索研究左束支气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le septal pacing,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预后。方法 选取新疆昌吉人民医院2020.01至2023.06治疗患者(均确诊为房颤,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 探索研究左束支气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le septal pacing,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预后。方法 选取新疆昌吉人民医院2020.01至2023.06治疗患者(均确诊为房颤,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次实施LBBP治疗、RVSR治疗。研究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LBBP治疗)相比,观察组(RVSR治疗)不同时间段(T0、T1、T2)感知、阈值、阻抗参数改善效果更优(P<0.05);观察组T2机械参数Tsd-12-LV、Ts-LV-RV、LVFT/RR、QRSd、QTc间期同步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线穿孔率、脱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VSP在改善房颤患者心电机械同步性效果明显优于LBBP,且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更加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心室间隔部起搏 电-机械同步性 临床预后效果
下载PDF
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颜涛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7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将主动固定型螺旋电极用于心室间隔部起搏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7例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 目的探讨将主动固定型螺旋电极用于心室间隔部起搏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7例RVA(即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态变化与起搏参数。结果在右室间隔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突出,P<0.05。结论 RVS(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使起搏病人的左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功能 心室间隔部 心室间隔部 血流动力学 改善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5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支力大 史蓉芳 何作祥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起搏 核素心室显像 位相分析 心电图 慢性心房颤动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申强 包忠武 +2 位作者 艾庆 周俊 朱永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急性期及慢性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3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RVS组行RVS起搏,RVA组行RVA起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术后随访起搏器心室起搏率、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功能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电压阈值、阻抗、感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急性期心搏出量、心指数、每搏量及平均肺动脉楔入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缩短分数、左房室瓣口E峰血流速度与左房室瓣口A峰血流速度的比值、QRS波宽度及6 m 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更好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起搏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较少,是一种更理想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血流动力学 心室心尖 心室间隔部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80-82,86,共4页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 目的评估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参数和双心室电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为分2组(每组10例):一组患者行间隔部起搏,一组行心尖部起搏;分析两组有效起搏时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射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博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结果有效起搏时心尖部和间隔部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显著差异。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尖部为(203±127)s,间隔部为(581±124)s(P<0.01)。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间隔部起搏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术后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同样安全、有效,而且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起搏 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郭璐映 刘儒 李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5-777,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起搏器,研究组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Pd、心脏血流动力学水平、持续性心房颤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2个月心功能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Pd以及最大P波时限(Pmax)水平分别为(36.49±6.39)ms、(108.14±8.27)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88±9.74)ms、(126.55±12.71)ms(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及E峰与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水平分别为(2.72±0.30)、(79.15±11.33)ml、(1.68±0.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0.24)、(69.04±12.48)ml、(1.21±0.40)(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为(54.27±6.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2±9.63)%,而左室内径缩短分数、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6.39±7.82)%、(451.27±24.73)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08±3.74)%、(422.94±26.49)m(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持续性心房颤动与3~4级房性心律失常人数占比分别为11.90%(5/42)、9.52%(4/4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78.57%(33/42)(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Pd及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有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 P波离散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开 沈启明 +3 位作者 詹美恩 刘增荣 叶承刚 李芳 《安徽医学》 2017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 BNP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起博器 心功能 心室心尖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植入术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心肌损伤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心尖起搏 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陶四明 洪云飞 李易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538-541,共4页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心尖 心室间隔部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鲍中华 郭俊芳 +5 位作者 张国辉 真亚 李卫东 汪建飞 孙琴芳 张凤琴 《现代医学》 2008年第6期397-399,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间隔部 心室心尖 心脏同步性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加锋 黄晓芳 +4 位作者 陈小锋 李嘉 李岳春 季亢挺 殷日鹏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83-489,共7页
前面11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 前面11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左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本文介绍右心室间隔部不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间隔部 心电图特征 心室流出道 心室室壁瘤 左冠状动脉窦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荣华 陶四明 +3 位作者 洪云飞 杨锋 李绍龙 李易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射血分数 心室间隔部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邢智 木胡牙提.乌拉斯汉 《医学综述》 2015年第2期246-248,共3页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最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 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要做到生理性起搏不仅要保证房室顺序、频率适应性起搏,还应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保持心肌电-机械收缩活动的同步性(最大化近生理起搏部位的选择)。在接近正常传导束(His)处行电极起搏可以提供接近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传导,由此减少双心室非同步运动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起搏方式称之为选择部位起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作为选择性起搏的一种已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心室心尖 生理性起搏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脏起搏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醒存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5期587-588,574,共3页
心脏起搏是一直以来临床研究的重点,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研制并用于临床后,对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促其技术更为成熟。将螺旋电极定位器用于间隔部起搏,可降低间隔部起搏器操作难度,使临床对起搏器植入位置认可。虽... 心脏起搏是一直以来临床研究的重点,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研制并用于临床后,对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的开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促其技术更为成熟。将螺旋电极定位器用于间隔部起搏,可降低间隔部起搏器操作难度,使临床对起搏器植入位置认可。虽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有明显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个体差异和心脏结构差异等影响,在同一位置对起搏器植入,并不能起到一致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出现失败的情况,临床需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起搏方案。目前,针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还在进行,旨在提高心脏起搏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 临床研究进展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
19
作者 郭诗东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24-327,共4页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 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郭诗东 华伟 +4 位作者 张澍 王方正 陈柯萍 吴国玫 陈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研究 心室心尖起搏 植入永久起搏器 超声心动图检查 右室心尖起搏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流动力学状态 慢性心房颤动 自身对照研究 左室射血分数 心室激动顺序 缓慢心室 起搏模式 螺旋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