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澄心性修养论刍议
1
作者 黄义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51-57,73,共8页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向,补之以朱熹"即物穷理"的为学功夫。在和会朱陆之学的基础上,吴澄提出了自己以"心事不离"为主要特征的心性修养说,从而克服了朱、陆两家在德性修养问题上的偏颇,弥补了两家在心性修养践履方面的不足。吴澄"心事不离"的理学心性论沟通朱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心性修养 “心事不离” 和会朱陆
下载PDF
二程的心性修养论
2
作者 冯憬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16-23,共8页
二程的学说可以说是一种伦理哲学,成圣成贤的心性修养问题在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何成圣成贤本来是孔孟早期儒学提出的老问题,何以在二程的时代又为人们所关注呢?这是由于排斥佛老复兴儒学的需要。
关键词 人性 孟子 修养问题 天命 每个人 孔孟 人格 心性修养 道德原则 生之谓性
下载PDF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探究
3
作者 王思明 《福建茶叶》 202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兴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之精神层面和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在人之精神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充分调节...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兴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本土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之精神层面和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在人之精神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充分调节人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冲突,而在人之心性修养层面的影响中,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怡人性情。目前,为进一步了解唐宋茶文化,以及发挥茶文化对人精神层面和人心性修养层面带来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唐代茶文化与文人墨客的联系,宋代饮茶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充分探索唐宋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兴盛原因,最后探究唐宋茶文化与人之心性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兴盛原因 人之心性修养
下载PDF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4
作者 温克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4,共6页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论。宋明儒家学者将儒家心性修养论发展得更为理论化、精致化。探讨儒家心性修养论,在批判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心性修养论 孔子
原文传递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冬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7-40,共4页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
关键词 持敬 朱熹 心性修养
下载PDF
浅谈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人之心性修养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力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4,12,共5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之精神层面:即茶文化能有效调节人之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茶文化能养人之心、抑人之情、怡人性情;茶文化还有效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人际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茶文化的终极价值指向为和,茶文化是人间真善美和合之美的最高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茶道与心性修养 和合 唐宋茶道
下载PDF
教化民众与修养心性——泰州学派与浙中学派、江右学派之比较
7
作者 季芳桐 聂鑫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4-89,共6页
泰州、浙中、江右,这三个学派都是王门中的杰出代表,彼此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泰州学派是儒家民间化的学派,讲学主旨在于教化民众,其修养理论则重事、主敬;浙中、江右学派皆为士大夫学派,讲学主旨在于启发士大夫,其修养理论或重心,或主静... 泰州、浙中、江右,这三个学派都是王门中的杰出代表,彼此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泰州学派是儒家民间化的学派,讲学主旨在于教化民众,其修养理论则重事、主敬;浙中、江右学派皆为士大夫学派,讲学主旨在于启发士大夫,其修养理论或重心,或主静。其差异并无高低之分,也无对错之别,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儒家的修养理论,都为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浙中学派 江右学派 教化民众 修养心性
下载PDF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平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6-59,共4页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 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论;最后,从养性与德行、养性与节制,以及在动静互涵中养性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修养 道教养生
下载PDF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
9
作者 陈立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8-62,共5页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陈立思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五年。在“事功”方面,即如何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方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系统的理论和蓝图,尽管它们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而在“修身”方面,... 心性修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陈立思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五年。在“事功”方面,即如何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方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系统的理论和蓝图,尽管它们在细节上还不够完善。而在“修身”方面,即如何塑造一代新人方面,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教育 心性修养 现代化过程 现代新儒家 功利主义 心性之学 西方文化 实用主义 中国文化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之比较
10
作者 李娟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6-147,149,共3页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是心性论的主体。孟庄心性修养出发点之共性在于三点:一是以直觉求“理”。二是以自然求“德”。三是以主观求“安”。庄子的心性修养方法与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修养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而孟子的修养方法则和知情意行... 孟庄心性修养方法是心性论的主体。孟庄心性修养出发点之共性在于三点:一是以直觉求“理”。二是以自然求“德”。三是以主观求“安”。庄子的心性修养方法与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修养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而孟子的修养方法则和知情意行的个性心理过程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修养方法 超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性
下载PDF
李二曲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
11
作者 朱康有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106-109,共4页
李二曲心性实学论心性修养的初步工夫为:通过“内外交修”和“从心性入微处着力”做功夫,由外及内,一步一步返回到意识本体深层,最终获得心性本体。
关键词 心性修养 人道实证 心性实学
下载PDF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原因及其与人之心性修养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飞 《福建茶叶》 2018年第6期430-430,共1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自今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对各个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世界也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自今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茶文化从古至今一直都对各个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世界也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研究表明,茶文化在唐宋能够达到顶峰,这不仅与人们的喜爱程度有关,更是与当时陶瓷业的发展、宗教(主要是佛教)、文学以及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茶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层面有关,例如人的心性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茶文化 兴盛原因 茶文化与心性修养
下载PDF
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医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晨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第11期1464-1469,共6页
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慎独的自律功夫,通过道德的践行修养功夫来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目标,这与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出发点,强调行医者的以患者为重的价值取向... 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慎独的自律功夫,通过道德的践行修养功夫来实现成贤成圣的人生目标,这与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注重以人为出发点,强调行医者的以患者为重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自律的要求是相通的。而在医学生医德的培育过程中,可以以"一课三结合"来实现以儒家传统心性修养学说推动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即开设传统文化普及相关课程,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与思政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医学生医德教育第二课堂与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儒家心性修养学说和医学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心性修养 医德教育 慎独 医学生教育
下载PDF
唐宋茶文化的兴盛与文人心性修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秀芬 《福建茶叶》 2018年第5期423-423,共1页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和文人情趣逐渐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煮茶法、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到宋代,饮茶更成为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在技艺手...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世俗文化和文人情趣逐渐融合,使之成为古人心性修养的一种方式。唐朝是茶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煮茶法、制茶工艺进一步发展,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到宋代,饮茶更成为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无论是在技艺手法还是精神境界都达到了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世俗文化 心性修养
下载PDF
理学之心性修养说探讨
15
作者 周光亮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第4期7-10,共4页
理学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500余年的知识统系,在儒学发展史中处于里程碑之承传地位。心性修养说是理学庞大芜杂统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主静”和“主敬”两派修持功夫,并争相道统,绵延数百年。其实,二者目的是共同的,即修养... 理学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500余年的知识统系,在儒学发展史中处于里程碑之承传地位。心性修养说是理学庞大芜杂统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主静”和“主敬”两派修持功夫,并争相道统,绵延数百年。其实,二者目的是共同的,即修养心性,归根结底是静。区别在于追求“静”的过程中心态不同。“主静”要比“主敬”难以修持,所达到的境界也要高深得多,空灵高妙得多。片面追求心性修养,必然形成不求事功进取的空疏学风,并成为终结理学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心性修养 主静 主敬 修持
下载PDF
杨时心性修养思想探微
16
作者 兰宗荣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3-37,共5页
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杨时 心性修养 理学思想
下载PDF
学生德育自我评价的内省传统与日记因应
17
作者 黄小莲 陈嘉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学生德育日记自我评价是基于我国近40年来德育评价领域出现的学生道德自我失语问题而提出的改革之钥。溯源儒家心性修养论所倡导的自我内省法,主张在“反省内求”所意指的自我修养中提升德性,以“为仁由己”助推学生“育己立德”的德育... 学生德育日记自我评价是基于我国近40年来德育评价领域出现的学生道德自我失语问题而提出的改革之钥。溯源儒家心性修养论所倡导的自我内省法,主张在“反省内求”所意指的自我修养中提升德性,以“为仁由己”助推学生“育己立德”的德育自主评价目标导向。学生德育日记评价通过学生对道德事件的价值判断唤醒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提升感,实现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日记叙事的自我反思中完成对道德情感的自我倾诉,发挥道德自豪对道德行为品质的强化功用,寻得道德内疚的疏解路向;适应学生道德动态发展特点,以合其志功的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道德纵向发展。日记评价实践路向聚焦于日记自评与语文写作的融合、增值评价与过程评价的联合、自我隐私与坦诚沟通的和合,为学生道德自我评价提供适切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日记 内省传统 儒家心性修养论 学生德育评价改革
下载PDF
荀子心性论的多元内涵及其伦理学意义
18
作者 王瑞 王新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3期73-76,81,共5页
荀子“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根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人容易违背本性,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荀子的心性论有着多元的内涵,既包括... 荀子“心性论”是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根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压力,人容易违背本性,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性。荀子的心性论有着多元的内涵,既包括对人性的宏观把握,也涉及对个体的微观分析。该文分析了荀子的心性论包括3方面的内涵:一是人性中存在本能的善恶之分,这种善恶不仅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也与后天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二是心性的高低有别,高尚的心性能够克制低级的欲望,保持道德的纯粹性;三是心性的修养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社会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体不能仅仅依靠自我意志力来进行改造。该文还提出荀子的心性论对于伦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教化的相互作用,为后来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心性 伦理学 善恶 儒家思想 心性修养
下载PDF
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安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78-184,177,共8页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 ,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 ,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 ,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 ,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 ,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 ,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 ,而遗弃了“社会公义” ;相反地 ,从“外王”到“内圣” ,则不再是“大公无私” ,而是“公私分明” ,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义 儒学 中国 心性修养 道德
下载PDF
宋儒境界理论意义的界限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长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67,共5页
宋儒的境界理论集中展现为对心灵自由的追寻,它构成了儒家境界说的一高峰。宋儒所强调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养,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警省和借鉴意义。但是,从代自由的高度加以审视,却可以发现其意义具有多重有限性。只有经过重新解释和现代... 宋儒的境界理论集中展现为对心灵自由的追寻,它构成了儒家境界说的一高峰。宋儒所强调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养,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警省和借鉴意义。但是,从代自由的高度加以审视,却可以发现其意义具有多重有限性。只有经过重新解释和现代转换宋儒的境界理论才可以转化为具有健全精神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理论 儒家 道德理性 心性修养 宋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