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先秦儒家性论思想演变模式简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友广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80,共9页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 儒家性论思想在先秦经历了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的模式。"心"字于西周时期很少与其他身体器官并举连言,其道德性亦不明显;春秋时期,心的意涵得到丰富与拓展,逐步向标志主体性特性的哲学范畴演进。"性"字于先秦主要经历了从生到"眚"的演进,金文"眚"字既具有甲文"生"字状物、摹物之特点,又因其向"性"字的过渡而具有了"心""生"形体结合的某些特点。在郭店简阶段,尽管心、性皆为内在之物,而且用法也较为含混,但整体上仍然呈现出了心重于性、心性渐为合一的思想趋势;在孟子阶段,由于其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路,使心、性范畴得以真正被联结了起来,从而让心性合一模式在此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心言性 心性合一
下载PDF
权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图》研究
2
作者 于春海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8,共7页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近 易图学 周敦颐 天人心性合一
下载PDF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3
作者 李承福 周德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269-1273,共5页
钱穆整个哲学体系紧紧以心性论为核心。他的心性论认为宇宙是以天之性为最高主宰,以心为天地之本质,以人文生命为最高理想,以人心为核心的整体大生命。他从性到心,再从心回到性,从天到人,再从人到天,充分体现了其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 钱穆整个哲学体系紧紧以心性论为核心。他的心性论认为宇宙是以天之性为最高主宰,以心为天地之本质,以人文生命为最高理想,以人心为核心的整体大生命。他从性到心,再从心回到性,从天到人,再从人到天,充分体现了其心性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方法论和思想路径。心性论是贯穿钱穆宇宙观、历史观、文化观、知识论以及人生哲学的红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人生哲学 心性 心性合一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儒学心性论述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1年第3期27-33,共7页
儒学的心性论,是一种心、性合一论。在人的精神、生命的动态展开、生成、创造历程中显现人性和人的存在的整体性,而不是作预成性的抽象静态分析,这是儒学理解人或人性的方式。“心”的反思功能不是单纯对象性的理论认知。心被理解为一... 儒学的心性论,是一种心、性合一论。在人的精神、生命的动态展开、生成、创造历程中显现人性和人的存在的整体性,而不是作预成性的抽象静态分析,这是儒学理解人或人性的方式。“心”的反思功能不是单纯对象性的理论认知。心被理解为一个自觉和体验、感受着自身的意志情感表现。通过教养的创造活动重现身心、知情的本原合一,在体验性的直觉中亲证和展现性体,是儒学心性合一论的根据。但儒学不是在直觉与逻辑相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直觉。儒学反对以心为空寂的“顿悟”说,标明了一种直觉证悟与名言逻辑相统一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心性合一 心性 创造活动 人性 对象性 直觉 与逻辑 情感表现 体验性
下载PDF
对孟子心性论的再解读——兼论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解读方式
5
作者 王德旭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7-91,共5页
对孟子心性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提法,其也是理解孟子思想的最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思辨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孟子所言的"性"是站在人文立场而言的,而非指人的自然性,"性"是一个,即"性"的本善性,但... 对孟子心性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提法,其也是理解孟子思想的最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思辨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孟子所言的"性"是站在人文立场而言的,而非指人的自然性,"性"是一个,即"性"的本善性,但其路径却有两个:一为先天的,一为修养性的;孟子所言的"心"有"思"的特质,由此有了向善的可能性,使其具有主体性。在孟子看来,"心""性"合一是"心"与"性"的最佳状态,"心"与"性"有复杂的关系,这一点与"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思考模式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心性合一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的两种建构——论儒家孟学派和荀学派的观念及理路
6
作者 刘永凌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37-43,共7页
在儒学发展史上,心性之学的建构并非只是一个孟学的传统,在孟学传统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荀学的传统。孟学“即心言性”,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心性合一”的观念体系;荀学“即生言性”,其心性学体系则是一个“心性二分”的架构。与此相应,在... 在儒学发展史上,心性之学的建构并非只是一个孟学的传统,在孟学传统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荀学的传统。孟学“即心言性”,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心性合一”的观念体系;荀学“即生言性”,其心性学体系则是一个“心性二分”的架构。与此相应,在修养的方法和路径上,孟学一心向内,“向深处悟,向高处提”;荀学则“合外内”为一道,然后在心的主宰之下,实现对情欲之恶的限制和圣贤人格的养成。相对于孟子的心性之学,荀子的心性学建构为儒学的“人”观打开了一个新的通孔,开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心 辨义 心性合一 反求诸己 心性二分 以心治性
下载PDF
宋至清思想转型视野中的王阳明性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傅锡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1-60,共10页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 王阳明对性的问题有丰富而独到的论述。不过与他对心和良知的论述相比,他的性论较少受到关注。在心性关系方面,他不是把心提升为与形而下世界相对的形而上的实体,反而是把性引向形而下的世界,使性是直接呈现于形而下世界的规范性力量。现实性与规范性构成其性论的两项要义。这既不同于把性视为形上实体的朱子,也不同于单纯以现实人性为性的自然人性论,而构成了两者的过渡。在此前提下,他专门论性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阐明性呈现于现实世界,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以外别无抽象的性;第二,阐明因为性呈现于现实世界而又是规范性的力量,所以性对完成工夫而言具有直接性与充足性。上述两类论述分别意味着直接在意识和行动层面落实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合一 无善无恶 性无内外 吾性自足 性无不善
下载PDF
胡宏与朱熹本体论思想之分歧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向清 王立梅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8,共4页
胡宏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朱熹以“理” (性 )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建构起理(性 )气二分的理本论 ,胡宏则以“性”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建构起心性合一的性本论。朱熹的“理”虽存有但不活动 ,虽超越但不内在 ;胡宏的“性”... 胡宏与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朱熹以“理” (性 )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建构起理(性 )气二分的理本论 ,胡宏则以“性”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建构起心性合一的性本论。朱熹的“理”虽存有但不活动 ,虽超越但不内在 ;胡宏的“性”即存有即活动 ,既超越又内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心性合一 胡宏 朱熹 本体论
下载PDF
蕺山学派与宋明伦理思想发展的转折
9
作者 陈睿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1,共7页
蕺山学派是明末清初思想流派中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学派,以刘宗周(蕺山)为首,陈确、黄宗羲、张履祥为主要代表。蕺山之学融贯宋明先儒以心、性为宗的伦理阐微,包含“心”融入理气的道德本源论、以“独”统心性的道德本体论、“慎独”迁善... 蕺山学派是明末清初思想流派中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学派,以刘宗周(蕺山)为首,陈确、黄宗羲、张履祥为主要代表。蕺山之学融贯宋明先儒以心、性为宗的伦理阐微,包含“心”融入理气的道德本源论、以“独”统心性的道德本体论、“慎独”迁善改过的道德修养论等伦理思想。蕺山学派在修正和总结宋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传统心性二分的学派纷争,重建道德体系架构,在宋明伦理思想发展中有重大转折意义,对明清之际伦理思潮的转向也有过渡承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学派 伦理思想 心性合一
下载PDF
黄宗羲的人学思想
10
作者 黄正泉 《船山学刊》 1999年第1期29-33,共5页
关键词 人学思想 义理之性 黄宗羲 气质之性 心性合一 理学家 心与理一 明儒学 心理结构 本体
下载PDF
周琦的哲学思想与和合意蕴研究
11
作者 高晓锋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57-63,共7页
明儒周琦历时五十年撰就的《东溪日谈录》是为数不多的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广西理学著述,是研究周琦哲学思想的直接资料。在该书中,周琦建构了“天地万物皆根于太极”的太极本原论、“天地间理气只是一事”的理气一体论和“心本有性,... 明儒周琦历时五十年撰就的《东溪日谈录》是为数不多的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广西理学著述,是研究周琦哲学思想的直接资料。在该书中,周琦建构了“天地万物皆根于太极”的太极本原论、“天地间理气只是一事”的理气一体论和“心本有性,非从心生”的心性合一论哲学体系,并直接继承孟子哲学,提出了“心学”工夫概念,具有发明本心的心学意味。周琦哲学思想是对宋元理学的总结和内部矛盾的调和,具有明显的和合意蕴,反映了明代中期理学家们开始对宋元理学进行内部批判和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琦 太极本原 心性合一 理气一体 和合特征
下载PDF
黄宗羲的“心理合一”说
12
作者 李明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9-94,113,共7页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 从“理气合一”到“心性合一”,再到“心理合一”,构成黄宗羲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骨架。如果说“理气合一”是从客体方面阐述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属性,“心性合一”是从主体方面阐述人的存在及其属性,那么,“心理合一”则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讨论主体精神对性理和物理的认识问题,这就是黄宗羲哲学中的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心与理 心理合一 王阳明 认识论 主体精神 心性合一 朱熹 本体论 穷理
原文传递
贺麟的“新心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学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65-178,共14页
本文认为,贺麟的"新心学"是以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为根干,融合唯心论与实在论、观念论与感觉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以心理合一、心物合一、心性合一、体用合一为形态的"理想唯心论"。作者从心即理、心即物、心... 本文认为,贺麟的"新心学"是以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为根干,融合唯心论与实在论、观念论与感觉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以心理合一、心物合一、心性合一、体用合一为形态的"理想唯心论"。作者从心即理、心即物、心即性、体用合一等方面分析了贺麟"新心学"的主要内容和其兼综融会中西哲学的思想特征,并且概述了贺麟"新心学"的历史背景以及贺麟后期的思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 贺麟 新心学 心物合一 唯心论 心即理 陆王心学 中国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 心性合一
原文传递
论刘宗周的"慎独"之学
14
作者 马强 常晨辉 《人文之友》 2019年第21期258-258,共1页
刘宗周是晚明时期儒学的殿军人物,他的学说"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理学、心学、气学,开创了别开生面的"慎独"之学.他的"慎独"之学缘起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以"独"为本体,以"慎... 刘宗周是晚明时期儒学的殿军人物,他的学说"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理学、心学、气学,开创了别开生面的"慎独"之学.他的"慎独"之学缘起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以"独"为本体,以"慎独"为工夫,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本体 工夫 心性合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