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敬、慕之间:儒家论“孝”的心性基础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立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135,共5页
孔子说"孝"以"敬"为根本,孟子论"孝"的重心在于"慕",这构成孔孟理解孝的心性基础的不同之处。孔子更多地着眼于行孝者自身的德业成就,而孟子则更强调为人子者内心对父母的思慕和依恋。通过对&q... 孔子说"孝"以"敬"为根本,孟子论"孝"的重心在于"慕",这构成孔孟理解孝的心性基础的不同之处。孔子更多地着眼于行孝者自身的德业成就,而孟子则更强调为人子者内心对父母的思慕和依恋。通过对"敬"和"慕"两种情感的哲学分析可知,敬指向个体边界的明确,它为主观性引入客观尺度并确立人的行为可以持循的标准;慕作为一种向外的关切和欲求,更多地指向了对个体界限的超逾和忽视,这种倾向容易使人忘掉自己的本分。此外,敬在礼俗社会中起到了维持和促进个体精神自立的作用,而慕作为某种延续年少时对父母的依恋的倾向,会有削弱人的精神自立的危险,从而延阻人的成长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基础
下载PDF
《大学》“三纲领”解读——以道德主体性为视角
2
作者 齐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第4期105-107,共3页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其主要围绕人的“生命”这个中心,由此阐述一整套的人文关怀。同时,朱子在《大学章句序》开始部分也讲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落实在个人身上... 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其主要围绕人的“生命”这个中心,由此阐述一整套的人文关怀。同时,朱子在《大学章句序》开始部分也讲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落实在个人身上,重在修身成人,最终将个人之德性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由此,本文试图以牟宗三提出的“道德主体性”为视域,来探讨《大学》开篇的“三纲领”中所蕴含的心性说、境界论和工夫论以及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性 三纲领 心性基础 境界观 工夫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