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蕅益智旭《论语点睛》之心性思想
1
作者 贺志韧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2-27,共6页
在《论语点睛》中,蕅益智旭提出了很多融通佛儒的心性思想,为三教合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体论上,他提出了“心外无人”思想,认为心是最高级别的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产生根源;在方法论上,他提出了“观心”和“炼心”的理念,主张通过... 在《论语点睛》中,蕅益智旭提出了很多融通佛儒的心性思想,为三教合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体论上,他提出了“心外无人”思想,认为心是最高级别的哲学范畴,是宇宙万物的产生根源;在方法论上,他提出了“观心”和“炼心”的理念,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心不违仁”“约心以礼”和“随境炼心”等方式来修炼心性;在境界论上,他提出了“无知”“无我”的境界观,主张将心性修炼到消除知见,忘记自我的思想高度。这些思想都非常新颖和别出心裁,为融会贯通佛、儒二家理论,推动二家思想交流提供了诸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点睛》 蕅益智旭 心性思想 观心
下载PDF
论陆九渊心学与孟子心性思想之关系——陆九渊“读《孟子》而自得之”释读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孟子 心性思想 心学
下载PDF
《文心雕龙·体性》的心性思想
3
作者 唐辉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7-69,共3页
中国文化史上,人心决定世事、世风和文心决定文事、文风是并行不悖的两大根本观念。依托这一观念背景,刘勰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学心性理论,这包括依托心性的才性结构(才、气、学、习)理论和文风结构(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 中国文化史上,人心决定世事、世风和文心决定文事、文风是并行不悖的两大根本观念。依托这一观念背景,刘勰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学心性理论,这包括依托心性的才性结构(才、气、学、习)理论和文风结构(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理论,客观上包含了支持文风多样化良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并提供了文风向风格衍变的内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体性》 心性思想 刘勰 古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心性思想对培育中国梦文化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唱唱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0-52,共3页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心性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人的实质问题主要包括人...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是实现中国梦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心性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人的实质问题主要包括人的本性、本心如何,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50名在校生的随机抽查,对文化中的民族凝聚力、价值认同、当代危机及文化延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重视挖掘传统心性论的价值,超越性构建心性思想,确立人的终极价值系统、助力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心性思想 中国梦
下载PDF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5
作者 李晓婧 杨维中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儒、道、玄学等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愈往后愈隐蔽、愈内在。因此,它们只能作为中国佛学所面临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而起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诠释对象”的印度佛学。隋唐... 中国佛教心性论的形成和发展确实受到了儒、道、玄学等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愈往后愈隐蔽、愈内在。因此,它们只能作为中国佛学所面临的“前理解”和“效果历史”而起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诠释对象”的印度佛学。隋唐佛教诸宗在创立自己的心性思想时,面对的最大既定“诠释视域”就是儒家的人本主义和道家“道体论”、玄学本体论,而将二者的内在意蕴统一于佛学的性空之理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上,就成为中国化佛教诸宗以所谓“真常心”为特征的心性本体论。隋唐诸宗大师正是在“前理解”和“效果历史”内在化的背景下,达到了充分的“视域融合”,因而才建构出与儒学、道家、玄学不同的心性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方法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佛教心性思想
下载PDF
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渊源考略
6
作者 卢旭 《知识经济》 2010年第14期167-168,共2页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 为复兴儒学,李翱首推《中庸》作为经典依据,试图重构儒家心性理论。《复性书》中,李翱以"诚"论"性"、以"诚"论"情"、以"诚"论"道"、以"诚"论"明"等,归旨于"天人合一"之境。本文以《中庸》"诚"的观念为红线,从性、情、道、明等角度,考察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与《中庸》的相承性,以回溯思想源流的方式梳理和反观李翱《复性书》心性思想的渊源和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翱 复兴书 中庸 心性思想
下载PDF
心理学视角下的《坛经》心性思想
7
作者 湛空 《宗教心理学》 2018年第1期94-114,共21页
《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 《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下载PDF
张载对孟子心性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振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31,共4页
张载的心性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释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儒家心性之学的角度看,孟子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论的确立者,张载则是儒家心性论的完善者;孟子的功绩在于使儒家的心性论初具规模,张载的功绩则在于对儒家心性论进行... 张载的心性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阐释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儒家心性之学的角度看,孟子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论的确立者,张载则是儒家心性论的完善者;孟子的功绩在于使儒家的心性论初具规模,张载的功绩则在于对儒家心性论进行了总结与发展,并合理地解决了人性善恶及其冲突问题,从而使儒家心性论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趋于丰富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孟子 心性思想
下载PDF
《黄帝内经》心性思想与情志理论对中医心质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魏莉 李良松 梁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78-5981,共4页
中医心质学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对人类心质的观察总结研究,吸取相关学科中对心质的认识所提出并建立的学术体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性、人心的考察和对情志的认识来源于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心质学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对人类心质的观察总结研究,吸取相关学科中对心质的认识所提出并建立的学术体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性、人心的考察和对情志的认识来源于中医临床实践,《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阴阳五态人及二十五型分类法、形神合一思想和情志理论对中医心质学心灵质理论、心质分型和心质治疗体系有着重要影响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心质学 心性思想 情志理论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论孙中山心性文明思想
10
作者 郭良婧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5-71,共7页
关键词 孙中山 心性文明思想 精神文明 思想道德文明 国民人格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的心性本体思想
11
作者 朱康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0-24,共5页
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王守仁、王畿、罗汝芳对心性本体特征的揭示层层深入,直至二曲达到极峰;明末冯从吾、高攀龙以及清初李二曲等学者分别主要从工夫和适用角度,在程朱、陆王基础上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结构模型的圣人理想。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心性本体思想 修养工夫 儒家 圣人理想 陆象山 陈白沙 王阳明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
作者 黄诚 《安顺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0-63,共4页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心性论”思想 形成 发展
下载PDF
张伯端“三教合一”思想探微
13
作者 李玉用 陆杨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2-16,共5页
张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既继承了五代宋初由钟吕特别是陈抟所开创的融合儒、佛、道以革新传统道教教理、教义的理路,又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以道教为本位、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合一"思想、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在... 张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既继承了五代宋初由钟吕特别是陈抟所开创的融合儒、佛、道以革新传统道教教理、教义的理路,又使之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以道教为本位、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合一"思想、理论的更新和发展。在具体融合策略上,张伯端坚守而不保守,能够顺应时代主潮,一方面积极融合儒、道,改造儒家心性理论为己所用;另一方面,援禅入道,集中体现在以佛禅的"明心见性"形成其先命后性、渐修顿悟的修道进路。张伯端的"三教合一"思想适应了道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内向化、心性化发展的逻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端 融合儒道 援禅入道 心性思想
下载PDF
元叟行端禅师思想浅析
14
作者 陈明波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元叟行端,元代著名禅师,南方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在元王朝崇奉藏传佛教和尊教抑禅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受到统治者赏识和青睐的几位禅学大师之一,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对禅宗在元代的发展和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元叟行端,元代著名禅师,南方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在元王朝崇奉藏传佛教和尊教抑禅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是为数不多的受到统治者赏识和青睐的几位禅学大师之一,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对禅宗在元代的发展和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在当时禅林之中,更是承"大慧之流风余韵",有着"再世妙喜(宗杲)"的美誉,为僧俗二众所钦敬。而这一切,都与其践行和弘扬自己的禅学思想有关。从元叟行端的禅学思想入手,结合其生平经历,对其博赡宏富的深邃思想以及他对当时元代及其后的禅宗发展的影响做一些简要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叟行端 生平 心性思想 华严教理 三教合一
下载PDF
古代朝鲜“心性假传”作品《愁城志》研究
15
作者 李杉婵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2年第3期52-56,共5页
“心性假传”是古代朝鲜出现的一类采用文学形式,阐释性理学心性思想的寓言文学作品。以朝鲜文人林悌的《愁城志》为例,通过对该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古代朝鲜借助文学样式,直接阐释性理学思想,曲折表达作者政治观点... “心性假传”是古代朝鲜出现的一类采用文学形式,阐释性理学心性思想的寓言文学作品。以朝鲜文人林悌的《愁城志》为例,通过对该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古代朝鲜借助文学样式,直接阐释性理学思想,曲折表达作者政治观点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从而阐明古代朝鲜文学、哲学与我国文学思想艺术的紧密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假传 性理学 心性思想
下载PDF
袁宗道在公安派中作用和地位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戴红贤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1-46,共6页
将袁宗道定位于"公安派文学的创始者"这个说法有失轻率,袁宗道在公安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来自公安派文学运动由吴地转移到北京的过程中他所做出的接受传播贡献。
关键词 袁宗道 公安派 馆阁文风 心性学术思想
下载PDF
何道全与《西游记》——浅析孙悟空形象的心性学渊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宏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7-276,共20页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段的"全真化"环节,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征便是附会或嫁接于小说叙事上的部分道教文本;同时,也存在着理念间接影响小说叙事的现象。孙悟空的形象演变即与此有关,这其中明代全真道士...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段的"全真化"环节,这种影响最直接的表征便是附会或嫁接于小说叙事上的部分道教文本;同时,也存在着理念间接影响小说叙事的现象。孙悟空的形象演变即与此有关,这其中明代全真道士何道全的心性思想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百回本小说不仅全文采录了何注《般若心经》,迻录、改写了部分注文,乃至将何道全的部分言行事迹编入小说中;而且何道全对清净本心的话语论述与《西游记》孙悟空形象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即清净本心之水不能溺、火不能焚、刀兵无伤、金石无碍、纵横天下、自由自在,以及一心而具八万四千变化等诸种性征,每每印合了"心猿"孙悟空的神通。由此可知,在孙悟空在英雄化的过程中,其变化无穷、纵横自在的形象特征,一定程度烙上了此何道全心性思想的文化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般若密多心经注》 何道全 心性思想 孙悟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