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优先起搏功能用于减轻远期房颤负荷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剑峰 陈跃光 +1 位作者 宿燕岗 张大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 目的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优先起搏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兼有APP和PMOP功能的起搏器抗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志超 黄织春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评价兼有心房优先起搏(atrial preference pacing,APP)和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post mode switch overdrive pacing,PMOP)功能的起搏器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具有起搏器适应证伴房性心律失常30例患者植入了兼有APP和PMO... 目的评价兼有心房优先起搏(atrial preference pacing,APP)和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post mode switch overdrive pacing,PMOP)功能的起搏器预防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具有起搏器适应证伴房性心律失常30例患者植入了兼有APP和PMOP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个月为空白期,关闭抗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arrhythmia,ATA)功能,从而进行参数观察调试;术后2~7个月为诊断期,关闭抗ATA功能;术后8~13个月为治疗期,打开抗ATA功能;比较治疗前后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等变化。结果 (1)治疗期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诊断期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内径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2)治疗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阵/次)、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24小时次数、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等指标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3.37,P<0.05)。(3)治疗期的心房起搏比率、心房颤动百分比较诊断期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3.59,P<0.05)。结论 (1)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接受起搏的患者植入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可以减少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复发。(2)在短期观察中,APP和PMOP的工作模式不会使得患者心功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优先起搏 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 房性心律失常 起搏
下载PDF
起搏器特殊起搏程序在心房颤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蔡宝珍 董颖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起搏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管理程序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起搏模式(DDDR)组、预防/抗心动过速起搏(DDDRP)组、管理心室起搏(MVP)组和... 目的探讨起搏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管理程序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起搏模式(DDDR)组、预防/抗心动过速起搏(DDDRP)组、管理心室起搏(MVP)组和兼有DDDRP和MVP组程序的DDDRP+MVP组。DDDRP、MVP和DDDRP+MVP组自术后第1个月末开启相应的房颤管理程序,包括心房优先起搏(APP)、模式转换后的超速起搏(PMOP)、抗心动过速起搏(aATP)、MVP四种程序;DDDRP组开启APP、POMP、aATP程序;MVP组只开启MVP程序;DDDRP+MVP组开启上述四种程序。术后第1、4、7个月,此后每6个月行起搏器功能程控随访,通过起搏器储存数据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8例患者[年龄(74.0±9.2)岁;男54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组内比较术后13个月,DDDR组的心室起搏比和房颤负荷均明显升高(P<0.005);DDDRP组的心房起搏比明显升高(P<0.005),MVP组的心室起搏比降低(P<0.005),但均未降低房颤负荷(P均>0.05);DDDRP+MVP组的心房起搏比明显升高(P<0.005),心室起搏比(P<0.005)和房颤负荷(P<0.005)均降低。组间比较术后13个月DDDRP组(91.5%)和DDDRP+MVP组(92%)的心房起搏比较DDDR组(63.2%)和MVP组(62.5%)均增加(P均<0.005);MVP组(0.1%)和DDDRP+MVP组(0.4%)的心室起搏比较DDDR组(3.7%)和DDDRP组(3.2%)均降低(P均<0.005);DDDRP+MVP组(0.1%)的房颤负荷低于DDDR组(2.1%,P<0.005)、DDDRP(1%,P=0.026)组和MVP组(4%,P<0.005)。DDDRP+MVP组(n=2)的心血管病住院风险较DDDR组(n=39)(HR=7.825,95%CI:1.878~32.593,P=0.005)和MVP组(n=7)(HR=5.923,95%CI:1.226~28.619,P=0.027)均降低。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就降低房颤负荷和减少心血管病住院风险而言,DDDRP+MVP模式优于DDDR模式和单一的MVP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双腔起搏 抗心动过速起搏 心房优先起搏 管理心室起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