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腔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置入后心房颤动的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小爱 吉利珍 吉小利 《医药论坛杂志》 2003年第10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单腔心室按需起搏 心房颤动 护理 抗栓治疗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植入致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1例
2
作者 张素勤 李继武 +1 位作者 吴连拼 杨鹏麟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93-493,共1页
关键词 起搏植入术 心房附壁 血栓形成 抑制 心室 R波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UCG检查
下载PDF
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研究
3
作者 徐健 严激 +6 位作者 范西真 丁小梅 安春生 刘伏元 韩晓萍 程欣 王家森 《安徽医学》 2000年第5期8-9,共2页
目的 :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博器 (VDD)术中、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 :术中观察心房感知电极在心房上、中、下 3个不同部位A波振幅的大小 ,和平静呼吸、深呼气、深吸气、咳嗽状态对A波振幅的影响 ,术后 ... 目的 :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博器 (VDD)术中、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 :术中观察心房感知电极在心房上、中、下 3个不同部位A波振幅的大小 ,和平静呼吸、深呼气、深吸气、咳嗽状态对A波振幅的影响 ,术后 3、6和 12个月观察心房感知阈值及 2 4h房室同步起搏率。结果 :心房感知阈值各期分别为 1 5±0 2、1 5± 0 3、1 4± 0 2、1 5± 0 1mV ,无显著性差异。 9例房室同步起搏率为 10 0 % ,1例为 80 % ,1例为 70 %。无一例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电极导管松动致心房感知功能不良 ,再次手术得以纠正。结论 :对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VDD可提供理想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D 感知阈值 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起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估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后的心肌应变及心室不同步性
4
作者 孜比热•甫拉提 禹子清 +2 位作者 刘雯 陈海燕 舒先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 目的探讨植入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患者的左、右室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植入位置对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Micra AV的患者43例(Micra AV组)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0例(传导阻滞组),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征。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获取2组患者的常规心超参数、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包括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free wall longitudinal strain,FWLS)、左室18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右室6节段PSD以及其他指标。根据Micra AV植入位置进一步分为中位组(右室间隔部)、高位组(右室流入道)及低位组(心尖部),比较3个亚组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指标差异。结果Micra AV组左室GLS、右室GLS、右室FWLS均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P<0.001),Micra AV组的右室不同步性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P<0.05)。不同植入部位心肌应变及不同步性比较显示,高位组左室GLS显著高于中位组和低位组,左室不同步性指标Yu指数显著低于中位组(P<0.05);低位组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显著低于高位组,右室6节段PSD显著高于中位组和高位组(P<0.05)。结论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相比,Micra AV无导线起搏患者的左室及右室心肌应变减低,且低位植入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无导线起搏 心肌应变 心室同步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下载PDF
特小右心室植入无导线房室同步起搏器Micra AV 1例
5
作者 吴闯举 周杰 +4 位作者 文鹤龄 熊雁 刘明江 陈旸 唐艺加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60-361,364,共3页
患者男,72岁,因“胸闷、气促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率43次/min。心脏超声示三尖瓣下移畸形,房间隔缺损,右心房增大,右心室继发减小,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结合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拟植入Micra AV起搏... 患者男,72岁,因“胸闷、气促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率43次/min。心脏超声示三尖瓣下移畸形,房间隔缺损,右心房增大,右心室继发减小,右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结合患者病情及家属意愿,拟植入Micra AV起搏器。经右股静脉途径,行右心室造影提示右心室较小,测量三尖瓣到心尖距离大约3.0 cm,有容纳Micra的空间;但操作空间小,手术难度大。经术中精确定位,跨三尖瓣后将Micra AV植入中低位间隔,测试各参数正常(阻抗770Ω,阈值1.0 V/0.42 ms,感知6 mV),术中术后无特殊不适,手术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a AV 小右心室 传导阻滞 心脏瓣膜畸形 房室同步起搏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强 俞杉 +2 位作者 陈亚宁 安亚平 卜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室心尖部(RVA)和间隔部(RVS)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51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为RVA组(n=31)和RVS组(n=20),采用RT-3DE分别测算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起...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右心室心尖部(RVA)和间隔部(RVS)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51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为RVA组(n=31)和RVS组(n=20),采用RT-3DE分别测算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16节段、12节段、6节段QRS波起点到左心房收缩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最大时间差(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的变化。并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Tmsv-16-SD、Tmsv-12-SD及Tmsv-6-SD和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分别较各组术前增高(P均<0.05),RVS组术后3、6、12个月Tmsv-16-SD、Tmsv-12-SD、Tmsv-6-SD和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小于同时点RVA组(P<0.05)。RVS组6、12个月的LAAEF、LVEF均大于同时点RVA组(P<0.05)。结论采用RT-3DE检测的左心房各节段达最小容积的最大时间差可较时间标准差更敏感地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房同步性的影响。持续RVA和RVS起搏均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心房收缩运动失同步化,但RVS起搏的不良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人工 心房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同步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与房室间期优化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心脏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曼华 张建 高启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3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比较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与房室间期优化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自动延迟房室间期组(AV Delay组,25例)和超声下优化最佳房... 目的比较双腔起搏器最小心室化起搏与房室间期优化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人48例,随机分为自动延迟房室间期组(AV Delay组,25例)和超声下优化最佳房室间期组(OAV组,23例),于术后1年、术后2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心室起搏百分比(VP)。结果术后1年,两组病人LAD、LVEDD、LVESD、LVEF、NT-proBN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OAV组LAD、LVEDD与术前及同期AV Delay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AV Delay组较OAV组病人VP明显低于OAV组(P<0.05),术后2年,AV Delay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OAV组(P<0.05)。结论与OAV起搏相比,AV Delay起搏可有效降低VP,改善心脏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双腔起搏 心室起搏管理 超声心动图 心室起搏百分比
下载PDF
真实世界中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的寿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牛红霞 华伟 +5 位作者 王靖 丁立刚 刘志敏 陈柯萍 王方正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评估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寿命。方法:人选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因电池原因成功施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更换的病例,调阅更换术前程控报告,分析更换术前电池状态、右/左... 目的:评估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寿命。方法:人选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因电池原因成功施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更换的病例,调阅更换术前程控报告,分析更换术前电池状态、右/左心室电极导线的输出电压和脉宽等。电池状态分为已达电池更换指标(elective replacement indicator,ERI)和电量下降。已达ERI者,电池实际寿命为植入至实际达ERI的时间间隔;电量下降者,电池实际寿命为植入至提示电量下降的时间间隔与预期使用寿命之和。结果:1999—08至2013—09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成功施行CRT更换11例。男性6例,女性5例,首次植入时平均年龄(61.9±9.7)岁。11台被更换CRT的体内埋置时间平均(5.8±1.6)年(2.6~7.7年),CRT实际寿命平均(5.8±1.4)年(3-7.8年)。更换原因包括5例(45.5%)已达ERI,6例(54.5%)为电池电量下降。使用寿命长于4年者共9例,占81.8%。使用寿命不足质保4年者仅2例(18.2%),其左心室输出能量为4.0V/1.0ms和5.0V/L0ms。右心室输出设置平均(3.1±0.9)V/0.4ms(2.0~5.0V/0.4ms),左心室输出电压设置平均(4.6±0.6)V(3.5~5.0V),脉宽平均(0.5±0.2)ms(0.4-1.0ms)。结论:在体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8年,其中使用寿命长于4年者占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室 起搏 寿命 输出
下载PDF
植入起搏器患者术后心房心室单双极的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青 王梦洪 吴印生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心房 心室 单双极 植入起搏
下载PDF
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摘要)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定 杨坤河 +1 位作者 匡政宇 孙中华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99-100,共2页
目的 具有预防防颤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 (Vitatron 90 0E型 )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方法 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筛选病人 ,4例入选患者 ,男性 3例、女性 1例 ,5 4-78岁 ,其中A组 1例 ,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B组 3... 目的 具有预防防颤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 (Vitatron 90 0E型 )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方法 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筛选病人 ,4例入选患者 ,男性 3例、女性 1例 ,5 4-78岁 ,其中A组 1例 ,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B组 3例为单纯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均植入Vitatron 90 0E型DDDR起搏器。第二阶段 :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 ,DDD 5 5bpm ,4周 ,探查不同病人发作房颤的可能诱发因素。第三阶段 :启动超速起搏治疗阶段 ,DDD 80bpm ,4周 ,观察超速起搏的抗房颤作用。第四阶段 :启动抗房颤程序 ,DDDR 60bpm ,据第二阶段获悉的房颤的可能触发因素 ,启动 4个预防房颤程序中的相关的项目 ,4周 ,观察抗房颤治疗作用。结果  4例均可有效控制房颤 ,其中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相比 ,A组患者房颤发作的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3 8.4%下降为 10 .6%及 11.3 % ,B组患者房颤发作的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47.7± 2 5 .4%下降为 2 6.6± 15 .9%及 12 .8± 9.8%。其中A组患者第三、第四阶段相比似无明显的差别 ,B组患者第四阶段的治疗手段优于第三阶段的治疗手段。两组相比 ,第三阶段A组优于B组 ,第四阶段相比A、B两组基本相同。结论 抗房颤起搏有防治阵发性房颤的作用 ,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心房颤动程序 双腔频率应答起搏 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英杰 宁彬 +2 位作者 王园园 葛慧娟 李文俊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心尖部起搏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2月8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的不同分组,将38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作为对照组,将42例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QRS波宽度、双心室同步性指标、流动力学参数、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QRS波宽度低于对照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做功指数(Tei)低于对照组,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全因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相比,RVS与生理性起搏更为接近,可有效维持双心室同步性,减轻心功能受损程度,且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间隔部 心尖部 永久起搏 心室同步
下载PDF
真性右位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心室按需型永久起搏器一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春朋 王庆胜 +1 位作者 王晓亮 刘晓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27-227,共1页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右位心 永久起搏 按需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室 植入 窦性停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时向民 李健 +1 位作者 李世兴 单兆亮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538-541,546,共5页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 单左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双腔频率应答型起搏器的抗心房颤动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祁述善 周胜华 +1 位作者 刘启明 张翼 《心电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 (Vitatron900E型 )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对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 (每段2周 ) ,第1段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 ,DDD60次/min,探查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 ;第2段... 目的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 (Vitatron900E型 )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对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 (每段2周 ) ,第1段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 ,DDD60次/min,探查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 ;第2段为起搏治疗段I,DDD85次/min,观察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 ;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II,DDD70次/min ,据第1阶段获悉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 ,启动4个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相关的项目。结果10例均可控制心房颤动 ,3例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 ,7例仅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及/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 ,其中3例尚需用可达龙0.2g/天。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频率应答 起搏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起搏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前后血清前胶原端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旭娇 王志军 凌锋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双心室同步化起搏(CRT)前后血清I型前胶原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端肽(PⅢNP)的变化以及CRT植入与前胶原端肽的相关性.方法 将行CRT植入的4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随访半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双心室同步化起搏(CRT)前后血清I型前胶原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端肽(PⅢNP)的变化以及CRT植入与前胶原端肽的相关性.方法 将行CRT植入的4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随访半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分为CRT应答组(20例)和CRT无应答组(20例).分别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PⅠCP、PⅢNP的浓度.结果 与术前比较,CRT应答组患者术后半年LVEF明显升高(P<0.05),LVEDd及PⅠCP、PⅢNP均明显下降(均P<0.05);而CRT无应答组手术前后各观察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 >0.05).结论 CRT植入能明显降低应答者PⅠCP、PⅢNP浓度,可能可以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是此类患者药物治疗外改善预后的强有力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起搏 前胶原端肽 前胶原端肽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电极老化致心室过度感知误诊为心房感知功能不良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鄂 孔祥辉 郑萍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3期199-202,共4页
患者女性,76岁,2006年12月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KD701,右心室电极型号BBD166245V,右心房电极型号BBE092234V)。术后不规律随访。2013年11月患者因心悸、头晕入院,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不良,考虑... 患者女性,76岁,2006年12月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KD701,右心室电极型号BBD166245V,右心房电极型号BBE092234V)。术后不规律随访。2013年11月患者因心悸、头晕入院,心电图提示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不良,考虑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圣犹达(型号5356)双腔起搏器,电极测试无异常遂保留沿用(电极为双极导线)。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规律随访,患者主诉无不适,心电图均表现为窦性心律、VAT起搏模式,程控仪显示AS-VP起搏>99%。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程控为VVI模式后检测自主心室率低于40次/min,故从未测出心室感知参数,心室电极阻抗每次测试均在230Ω左右,在厂商建议200~2000Ω安全范围内略低。其余各项参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 心室电极 心房感知 功能不良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误诊 老化
下载PDF
核素心室造影研究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17
作者 杨红莲 穆利英 +1 位作者 王雪莲 杜凤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26-227,共2页
为评价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用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2 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及 1 9例对照组的心功能。结果 :VVI起搏器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RVEF、LVPER、LV1 / 3EF、LV1 / 3E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为评价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用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2 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及 1 9例对照组的心功能。结果 :VVI起搏器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RVEF、LVPER、LV1 / 3EF、LV1 / 3E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舒张功能参数LVPFR、LV1 / 3F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LV1 / 3F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心室收缩协调性参数PS和LVPHS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提示 :VVI型起搏器使心室收缩协调性下降 ,但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放射性核素显像 心室功能 心房传导阻滞 VVI起搏
下载PDF
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的观察
18
作者 靳晨亭 周万兴 +1 位作者 陆蕙 刘群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1240-1241,共2页
目的 :观察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成功安装AAI或DDD型起搏器后 ,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 :负荷量 0 2g ,每天 3次 ,7d ;继以 0 2g ,每天 2... 目的 :观察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成功安装AAI或DDD型起搏器后 ,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 :负荷量 0 2g ,每天 3次 ,7d ;继以 0 2g ,每天 2次 ,7d ;维持量为 0 1~ 0 2g ,每天 1次 ,长期维持。结果 :1例囊袋积血 ,钝性分离伤口 1 0cm清除积血后痊愈 ,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6~ 10 2个月 ,均获显效 ,随访期间未发现起搏器的并发症和胺碘酮的副作用 ;电极导管植入即时、术后 3个月和术后 6个月的起搏阈值 (固定脉宽 0 5ms)心房电极分别为 (0 5 5± 0 0 4)V ,(0 62± 0 0 4)V ,(0 5 6± 0 0 4)V ;心室电极分别为 (0 49± 0 0 9)V ,(0 61± 0 0 6)V ,(0 69±0 0 7)V。结论 :AAI及DDD型起搏器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动过缓并阵发心房纤颤疗效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I DDD起搏 胺碘酮 联合治疗 心动过缓 心房纤颤 并发症
下载PDF
术前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骨形态发生蛋白浓度对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吴正昊 王齐齐 +1 位作者 刘莎 郑良荣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7-303,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0,BMP10)浓度对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0,BMP10)浓度对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收治的行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18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观察终点出现房颤情况将受试者分为非房颤组(n=111)和房颤组(n=78)。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相关性采用双变量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术前血清CK-MB、BMP10浓度对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白细胞计数(whit blood cell count,WBC)≤8.52×10^(9)/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 drogenase,LDH)≥1523.65 IU/L、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4013.65 pg/mL、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3.64 mm、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35.61 U/L、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2.69 mg/L、CK-MB≥81.26 U/L、BMP10≤119.55 ng/mL是导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95%CI:0.796~0.821)、0.831(95%CI:0.803~0.858)。结论较高的LAD及血清LDH、BNP、ACE、hs-CRP、CK-MB浓度、较低的BMP10浓度和WBC是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其中术前血清CK-MB、BMP10浓度对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新发房颤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骨形态发生蛋白 起搏置入术
下载PDF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心外膜心室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的麻醉
20
作者 陈宇 韩传宝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48-849,共2页
关键词 起搏植入术 扩张性心肌病 全身麻醉 同步 心外膜 心室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