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心房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JBI Library、PubMed、Ovid、Springer、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目的评价心房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JBI Library、PubMed、Ovid、Springer、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收集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11月20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 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较传统X线胸片定位提高了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RR=1.13,95%CI:1.07~1.19,P<0.01);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RR=0.41,95%CI:0.30~0.55,P<0.01)。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可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且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经皮穿刺,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目前主张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cm最为理想。优点是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经皮穿刺,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目前主张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cm最为理想。优点是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静脉治疗途径,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需要行PICC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盲穿+常规胸部X线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观察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及术后导管尖端位置等指标,计算累积和,绘制研究者个体学习曲线,分析掌握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进行PICC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1)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比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9、9.989,均P<0.01);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落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P<0.05)。(2)观察组5名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操作了20例连续病例,通过绘制学习曲线显示,5名护士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对应的穿刺例数为13例。结论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PICC成功率,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学习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13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心房内心电图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JBI Library、PubMed、Ovid、Springer、Web of Science、Medline数据库,收集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头端位置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11月20日。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 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较传统X线胸片定位提高了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RR=1.13,95%CI:1.07~1.19,P<0.01);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RR=0.41,95%CI:0.30~0.55,P<0.01)。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可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且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摘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经皮穿刺,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目前主张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上2cm最为理想。优点是适用于需要反复多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静脉治疗途径,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文摘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需要行PICC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盲穿+常规胸部X线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观察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及术后导管尖端位置等指标,计算累积和,绘制研究者个体学习曲线,分析掌握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进行PICC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1)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比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9、9.989,均P<0.01);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落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P<0.05)。(2)观察组5名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操作了20例连续病例,通过绘制学习曲线显示,5名护士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对应的穿刺例数为13例。结论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PICC成功率,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学习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1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