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
1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7-460,共4页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后随机采用Carto和Ensite三维标测方法指导导管消融。结果:44例患者共诱发出54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37种(37/54,68.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心房扑动(AFL)锯齿形F波,31种心房扑动(31/54,57.4%;31/37,83.8%)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4种心房扑动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下腔静脉峡部,2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三尖环之间。另外17种(17/54,31.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房扑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5种(15/ 54,27.8%)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或疤痕—上腔静脉或疤痕与疤痕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随访1例复发,行2次消融成功。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当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三维标测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4
2
作者 楚建民 马坚 +4 位作者 方丕华 姚焰 张奎俊 华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2期98-100,共3页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常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而且治疗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疤痕下方2下腔静脉开口或/和下腔静脉2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的疗效。11例患者12种房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在双电位区域仔细寻找碎裂...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常发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而且治疗困难。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疤痕下方2下腔静脉开口或/和下腔静脉2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的疗效。11例患者12种房性心动过速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在双电位区域仔细寻找碎裂电位和A波最早处为消融开始的靶点,并向自身解剖形成的传导障碍区延伸。结果:10例11种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成功率为11/12(91.7%),8种心动过速的成功靶点位于右心房外侧壁疤痕下方,3例为典型心房扑动的峡部。平均放电次数为5±4次。随访17±6个月,10例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疤痕2下腔静脉之间或/和下腔静脉2三尖瓣峡部消融可以有效的消除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I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先天心脏病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阻滞1例
3
作者 党群 李华斌 李玲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37-238,共2页
关键词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2:1房室传导阻滞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反复心悸 临床诊断 心律失常 心律不齐 心脏彩超 左房增大 心电图示
下载PDF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4
作者 郭闯 《黑龙江医药》 CAS 2002年第5期414-414,共1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心悸、气短、胸闷1周入院。BP21.3/13.3kPa(160/100mmHg),临床诊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同步记录动脉心电图(图1),第1、2及最后一个心搏为窦性,MV1、MV3、MV5P波直立,心率60次/min,P-R间期0.16s,ST-T正常,Q-...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心悸、气短、胸闷1周入院。BP21.3/13.3kPa(160/100mmHg),临床诊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同步记录动脉心电图(图1),第1、2及最后一个心搏为窦性,MV1、MV3、MV5P波直立,心率60次/min,P-R间期0.16s,ST-T正常,Q-T间期0.36s,第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诊断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下载PDF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1例
5
作者 陈云彩 龚仁泰 《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2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文氏型房室传导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期前收缩 左心室增大 超声心动描记术 动态心电图检查 电解质检查 左心室顺应 高血压心脏病
下载PDF
极短阵超速刺激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7例
6
作者 陈凯 胡向阳 郑小红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16-119,共4页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通常根据不同的折返部位分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及终止心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通常根据不同的折返部位分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及终止心动过速可明确其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室上心动过速 窦房折返心动过速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心动过速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快速型心律失常 速刺
下载PDF
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7
作者 蒋晨阳 刘强 《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42-342,共1页
房性心动过速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外科术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比较少见的是外科手术相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关键词 局灶心动过速 外科术后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后 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 并发症 致残率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导管消融疗效分析
8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下载PDF
Carto标测指导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3
9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方丕华 华伟 蒲介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心脏外科术后的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折返环涉及无传导的或各向异性的传导障碍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这些障碍区并确定与折返环的关系,指导导管消融。方法:22例患者共26种IART进行了Cart... 目的:心脏外科术后的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折返环涉及无传导的或各向异性的传导障碍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这些障碍区并确定与折返环的关系,指导导管消融。方法:22例患者共26种IART进行了Carto标测,首先确定形成IART的基质以及与折返环的关系,并在其峡部消融。结果:22例患者诱发出27种心动过速,对其中26种进行标测,12种IART中心障碍区为三尖瓣环,其消融靶点在下腔静脉一三尖瓣环峡部;12种IART中心障碍区在右心房游离壁,其消融靶点在其周围;2种IART中心障碍区在房间隔,并在此障碍区下方消融成功。即刻成功21例,其中峡部消融成功者12例、游离壁消融成功者7例、间隔部消融成功者2例。平均随访(22±7)个月,20例无心律失常发生而不需用药。结论:可以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方法标测IART基质,这些基质构成IART的中心传导障碍区,消融靶点常常位于其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三维电解剖标测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明龙 杨兵 +5 位作者 曹克将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朱莉 李闻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64-468,共5页
目的 阐明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技术。方法3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 4 1~ 6 6岁 ,心动过速病史 6个月~ 10年。例 1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例 2为特发性心动过速 ,例 3为扩张型心肌病。... 目的 阐明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技术。方法3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 4 1~ 6 6岁 ,心动过速病史 6个月~ 10年。例 1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例 2为特发性心动过速 ,例 3为扩张型心肌病。经左股静脉置入 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 ,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口中间。进入球囊时 ,静脉注射肝素 10 0U/kg,并保持手术过程中活化的血小板凝结时间 (ACT)位于 2 5 0s左右。以后经右股静脉进入 8F消融导管构建右心房三维几何构型。构型构建完毕后 ,经高位右心房诱发心动过速 ,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 ,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折返激动的环路、传导方向、关键峡部 ,由此确定线性消融的部位和起止点。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 ,每点予以 6 0W、6 0s、6 0℃温控消融 ,直至产生消融线径的双向阻滞。结果  3例患者均有心房内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折返环分别围绕三尖瓣环和病变组织周围。于各自的峡部行线性消融产生双向阻滞后 ,心动过速不再诱发。随访分别为 3、5和 12个月 ,无心动过速复发。例 2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有频繁房性早搏 ,部分房性早搏触发短阵心房颤动。结论 心房内存在病变组织如手术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电生理机制 心房内双环折返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与消融靶点
11
作者 任振芳 楚建民 +4 位作者 方丕华 马坚 姚焰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分析先天陛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ntra-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IART)心电图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LART行射频消融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 目的分析先天陛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ntra-atrial reentrant tachycar-dia,IART)心电图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LART行射频消融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心电图(F波或P’波)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24例患者共诱发出28种IART。17种(17/28,60.7%)IART心电图表现为典型锯齿形F波,其中15种(15/17,88.2%)成功消融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另外11种(11/28,39.3%)IART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7种(7/11,63.6%)IART成功消融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瘢痕-下腔静脉,其他分别在IVC-TA、界嵴前方、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处消融成功。结论不同部位的IART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点,根据这些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靶点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折返心动过速 先天心脏病外科手术后 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