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体位及制动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文悦 石继慧 +5 位作者 刘畅 马艾 刘玮 马晓桦 桑才华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卧8h,观察组实施绝对平卧2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情况、血管并发症、尿潴留情况、术肢麻木、舒适度、24h睡眠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8h的腰背疼痛评分和术肢麻木情况均更低(P<0.05),且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和24h睡眠时间更高(P<0.001),血管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实施绝对平卧2h,可有效减轻其腰背疼痛程度和术肢麻木的发生,提升患者睡眠时间和卧床期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出血、血肿等血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治疗 射频消融术 制动时间
下载PDF
共病及衰弱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
作者 王征 闫盈盈 +1 位作者 武东 张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3-858,共6页
目的:观察共病及衰弱对高龄(≥7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28例,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43例(83.9%)。443例患... 目的:观察共病及衰弱对高龄(≥7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28例,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43例(83.9%)。44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4.72±5.39)岁。443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HAS-BLED、ATRIA评分)评估,并应用衰弱指数量表和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ACCI)对患者进行评估。衰弱指数≥3分为衰弱,衰弱指数1~2分为衰弱前期;ACCI≥5分为多重共病(高共病负荷)。对出院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门诊随访,以出院后患者是否停药进行分组比较,观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443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CHA_(2)DS_(2)-VASc评分为(5.61±1.57)分,HAS-BLED评分为(3.08±0.89)分,ATRIA评分为(4.13±1.90)分。衰弱指数量表评估显示,所有患者均处于衰弱期或衰弱前期,ACCI平均值为(5.73±1.51)分。随访1年后停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为96例(21.67%),衰弱(OR=1.114,95%CI:1.041~1.205,P=0.003)、高共病负荷(OR=3.201,95%CI:2.126~4.509,P=0.001)及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ATRIA评分≥5分,OR=1.457,95%CI:1.212~2.075,P=0.024)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如果仅观察非死亡所致停药原因,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3分,OR=1.098,95%CI:1.035~1.116,P=0.014)和应用华法林(OR=1.015,95%CI:1.001~1.030,P=0.040)也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75岁)房颤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受衰弱、高共病负荷和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评分的影响较为明显。若除外死亡事件,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和应用华法林也是患者停止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衰弱 共病指数 用药依从性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3
作者 李芳 郭廷昊 +4 位作者 王凯 程峙娟 陈未平 殷敏 涂江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1389,共9页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T+EV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抗凝方案及结果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共189例,其中IVT组86例(45.5%)、EVT组63例(33.3%)、IVT+EVT组40例(21.2%)。18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90±9.23)岁,女性患者有93例(49.2%),36.0%(68/189)的患者在AIS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其中IVT组占58.8%(40/68)、EVT组占22.1%(15/68)、IVT+EVT组占19.1%(13/68),3组之间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的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血管再通治疗后14 h内启动抗凝治疗患者(68例)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患者(121例)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既往脑卒中病史、血管再通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特点(病灶靠近皮质、大面积梗死、严重的颅内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方式、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高(OR=1.113,95%CI 1.053~1.176,P<0.001)、血管再通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OR=6.098,95%CI 2.004~18.193,P=0.001)的患者不宜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梗死(40.8%)、梗死部位(35.8%)及卒中后出血转化(40.8%)是影响主诊医师启动抗凝治疗的常见原因。在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90 d预后中,6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患者共116例。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组90 d预后良好率(89.7%,61/68)高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组(45.5%,55/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受IVT、EVT或IVT+EVT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在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开始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但大多数患者抗凝治疗时机晚于当前推荐的抗凝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心房颤动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凝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陈瑞晓 韩延辉 +2 位作者 赵劲东 李炳强 普兆坤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61-863,867,共4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影响因素,为预防STEMI患者PCI术后NO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2例行PCI术的STEMI患者...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影响因素,为预防STEMI患者PCI术后NO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2例行PCI术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PCI术后均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NOAF分为NOAF组(51例)和n-NOAF组(461例)。STEMI患者PCI术后NOAF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年龄较大、SYNTAX积分较高、左心房内径较大、术后无复流、血清CRP、NT-proBNP水平较高均为STEMI患者PCI术后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21、1.840、1.611、1.772、1.603、1.73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NOA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敏感度为82.35%,特异度为84.60%。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SYNTAX积分较高、左心房内径较大、术后无复流、血清CRP、NT-proBNP水平较高,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好,因此临床可对有上述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患者NOAF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心房颤动的中医病机及治疗
5
作者 褚瑜光 胡元会 袁晨露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6期694-698,共5页
病毒性心肌炎(VMC)多由感染嗜心肌性病毒,引起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心肌病变,而心房颤动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辨证论治VMC有一定优势。VMC心房颤动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风邪,与湿、热、瘀、毒、虚等证候要素有关,“风惊... 病毒性心肌炎(VMC)多由感染嗜心肌性病毒,引起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心肌病变,而心房颤动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辨证论治VMC有一定优势。VMC心房颤动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风邪,与湿、热、瘀、毒、虚等证候要素有关,“风惊悸”是对其最经典的概括。本文对VMC心房颤动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和慢性期四个疾病发展阶段分别以利湿、益气、养阴、温阳为治法,进行辨证论治,期待为VCM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心房颤动 风惊悸 中医病机 治疗
下载PDF
中医药在心房颤动上游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元 纪俊霞 +1 位作者 段伟刚 王岩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19期100-103,共4页
采用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心房颤动(AF)的方法,本质上是AF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从上游干预AF的发生和发展,可降低AF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AF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消融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对AF上游治疗有... 采用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心房颤动(AF)的方法,本质上是AF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从上游干预AF的发生和发展,可降低AF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AF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消融手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中医药对AF上游治疗有一定的研究。该文对中医药在AF上游治疗中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F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上游治疗 中医药 机制
下载PDF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盐酸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赵玲 宋俊迎 +2 位作者 王琼 马高峰 李凤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81-2084,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盐酸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衡水市人民医院及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盐酸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衡水市人民医院及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22例,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治疗7 d后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及随访2年心房颤动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复查心脏超声、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心房颤动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胺碘酮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时间,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重组人脑利钠肽 盐酸胺碘酮
下载PDF
观察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
8
作者 孟焱磊 张佳茵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1期48-50,共3页
目的比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应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的抗凝效果,并分析其治疗安全性,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情况,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12月鸡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62例分为对... 目的比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应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的抗凝效果,并分析其治疗安全性,以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情况,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12月鸡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及调脂、降压、降糖等常规治疗+华法林)与研究组(常规治疗+利伐沙班),各31例,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炎症介质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华法林,应用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更显著,有助于改善老年NVAF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下调炎症介质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华法林 炎症介质 抗凝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第83讲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与指南导向药物治疗的对话
9
作者 薛松维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7期10-14,共5页
心力衰竭(心衰)与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既互相合并又互为因果,对其治疗要比处理单一病情更复杂。目前,临床对房颤治疗提倡优化综合管理路径,即ABC方案;对心衰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GDMT)可降低心... 心力衰竭(心衰)与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既互相合并又互为因果,对其治疗要比处理单一病情更复杂。目前,临床对房颤治疗提倡优化综合管理路径,即ABC方案;对心衰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GDMT)可降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再入院率及全因死亡率。因此,当心衰遇到房颤时,应尽早启动GDMT。根据全国视角下的心衰治疗与预后对我国心衰患者的生存分析启示,还要进一步提高医院及医患双方对心衰并房颤指南和GDMT的顺从性,应用药物或导管消融复律,争取实现早期节律控制,可能是一种GDMT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房颤优化综合管理 二次评估分类 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药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药 早期节律控制
下载PDF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10
作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血栓防治分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6 位作者 司全金 丁宇 王海军 尹新华 刘小利 屈晨雪 鲁晓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3-1124,共12页
心房颤动是高龄老年常见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为规范年龄≥80岁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血栓防治分会特制定《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1 高龄心房颤... 心房颤动是高龄老年常见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为规范年龄≥80岁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血栓防治分会特制定《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1 高龄心房颤动特点1.1 高龄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特点心房颤动患病率随增龄而显著增加,≥80岁高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上升,80~84岁人群患病率为6.52%,95岁以上高达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龄 专家共识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现代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文雯(综述) 汪涛(审校) 崔佳琳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871-876,共6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心肌内环境稳态失衡,致心房纤维化而不能有效且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是一种常见的心房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与心室无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房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其可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心肌内环境稳态失衡,致心房纤维化而不能有效且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是一种常见的心房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与心室无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房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其可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影响疾病的预后,给人们及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和危害,反之这些疾病的发生也可增加房颤的发生率。临床上对于房颤的治疗已经有一套经验丰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主要总结近几年房颤的中西医临床分型、病因病机、药物治疗及西医非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中西医治疗 心律失常 心血管 临床分型 治疗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宁家璇 叶楠 +2 位作者 王国勤 卞维静 程虹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9期772-775,共4页
心房颤动的患者常常继发冠状动脉疾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或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接受PCI术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但其有出血的风险。肾功能会影响出血... 心房颤动的患者常常继发冠状动脉疾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或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接受PCI术后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但其有出血的风险。肾功能会影响出血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抗栓药物使用的利弊平衡。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心房颤动的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利用Pubmed、Cochrane、Embase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CKD合并心房颤动并接受PCI术后抗栓治疗的研究文献。经分析,与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的患者相比,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较少,提示对于CKD合并心房颤动且接受PCI术后的患者使用DOAC抗凝治疗较维生素K拮抗剂安全性更高,且对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1.73m^(2))^(-)1的CKD患者,肾功能的进展对DOAC的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心房颤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治疗的基石——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徐艳莉 田艳丰 梁兆光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随着房颤发病率的升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房颤的发病人数将会逐年上升。长期的房颤可引起卒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临床后果,其中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随着房颤发病率的升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房颤的发病人数将会逐年上升。长期的房颤可引起卒中、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不良临床后果,其中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重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故通过抗凝治疗来预防房颤患者出现卒中便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而在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未接受有效的抗凝治疗,这严重影响了房颤患者的预后和正常生活。目前的抗凝药种类繁多,本文就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治疗
下载PDF
北京房山区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抗凝治疗调查
14
作者 马云峰 孟庆伟 +2 位作者 韩文芹 伊丽瑾 王朝斌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市房山区心房颤动(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原因分析,为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社区体检筛选AF脑卒中65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调查问卷发现AF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 目的通过调查北京市房山区心房颤动(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原因分析,为AF脑卒中高危老年人群规范化的抗凝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社区体检筛选AF脑卒中65岁及以上高危人群,调查问卷发现AF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1)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且不存在排除标准AF患者共703例,其中299例(42.5%)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华法林145例,利伐沙班86例,达比加群68例。65~74岁、75~90岁、>90岁3个不同年龄段年龄越大抗凝比例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703例AF患者中267例患脑梗死,其中抗凝109例(40.8%)。无脑梗死患者436例,抗凝为191例(43.8%)。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抗凝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AF脑卒中高危人群未抗凝原因有:医生未明确告知需要抗凝(48.5%);患者不知道抗凝的重要性(30.9%);医生明确告知需要抗凝,但患者担心出血(24.8%);虽医生告知需要抗凝,因华法林需要定期检测凝血,医疗条件不允许(21.3%);口服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负担不起费用(7.9%);(4)年龄、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作为AF脑卒中高危人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是AF脑卒中高危人群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抗凝比例越低,已经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并未因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比例增加;(2)AF脑卒中高危人群未抗凝原因中医生未明确告知需要抗凝占比最大,所以需要临床一线医生提高规范诊疗意识,应抗凝则抗,降低AF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治疗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5
作者 余淼 汤宝鹏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常合并的心律失常,HCM舒张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遗传基因、血流动力学等相关因素促进房颤发生,房颤亦可加重HCM进展。目前HCM合并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间隔肌切除、酒精室间隔消融、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常合并的心律失常,HCM舒张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遗传基因、血流动力学等相关因素促进房颤发生,房颤亦可加重HCM进展。目前HCM合并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间隔肌切除、酒精室间隔消融、导管消融、双腔起搏器植入等,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仍有很多突破的可能。现就HCM合并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治疗 消融 间隔肌切除
下载PDF
基于“心体阴用阳”理论的心房颤动上游治疗
16
作者 贾博超 赵璐 +3 位作者 魏艺 成涛 杜宜航 胡元会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9期1040-1044,共5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10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上游治疗”的概念,其针对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前干预,以阻止房颤的发生发展。目前,现代医学房颤上游治疗的药物存在引发全血细胞减少、电解质紊乱、肝肾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10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上游治疗”的概念,其针对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前干预,以阻止房颤的发生发展。目前,现代医学房颤上游治疗的药物存在引发全血细胞减少、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伤等诸多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具有一定局限性。从中医“心体阴用阳”角度出发,“心阳不足、心血不生”“由虚致实、心脉瘀阻”“心体改变、形神失合”是房颤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分期采用“体用兼治、阴阳平调”“补体畅用、活血化瘀”“温用补体、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复体畅用,恢复心房内环境之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体阴用阳 心房颤动 中医 上游治疗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唐荣辰 宫丽鸿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39-741,749,共4页
中医药在治疗房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对近年来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归纳了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向,发现中医药治疗房颤仍存在着辨证分型标准不一、疗效指标难以量化、中成药类型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制定统一辨证标... 中医药在治疗房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对近年来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归纳了房颤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向,发现中医药治疗房颤仍存在着辨证分型标准不一、疗效指标难以量化、中成药类型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制定统一辨证标准,规范临床科研设计,加强中成药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中医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心房颤动
18
作者 叶国杰 张文昶 丁春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心房颤动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而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心肌细胞功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线粒体产生能量以支持心脏的机械和电传导功能。当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时,会导致三磷酸腺苷(ATP)产生... 心房颤动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而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心肌细胞功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线粒体产生能量以支持心脏的机械和电传导功能。当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时,会导致三磷酸腺苷(ATP)产生不足和过量的活性氧(ROS),破坏心肌细胞中的Ca^(2+)稳态和膜兴奋性,最终导致心房颤动。随着对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心房颤动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心房颤动的高发病率,研究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可为新的诊疗提供指导。本文综述了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在心房颤动中作用的最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线粒体能量代谢 活性氧 钙离子稳态
下载PDF
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中的作用
19
作者 黄莹 赵颉 +2 位作者 孔玲娟 朱文彬 丁军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患者实施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规范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方法选取2022年3—10月于新疆生产建...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患者实施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规范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方法选取2022年3—10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行NOACs治疗的NVAF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试验组(n=48)。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由临床药师进行药学评估及治疗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随访12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用药依从性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经临床药师12个月抗凝管理药学服务后,试验组抗凝治疗质量优于对照组(u=4.634,P<0.001)。试验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41.67%,高于对照组的10.20%(χ^(2)=12.547,P<0.001)。干预后,试验组抗凝认知度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较对照组的30.61%低(χ^(2)=4.689,P=0.030)。结论药师按照NOACs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为NVAF患者提供标准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抗凝管理药学服务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丁铭 程亚玲 +2 位作者 杨红祥 甘萍 文俊杰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5-398,406,共5页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PCI的心房颤动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华法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PCI的心房颤动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华法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分布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年后,在TIMI血流分级分布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MACE总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效果优于华法林,可改善凝血功能和TIMI血流分级,减少心肌损伤,且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利伐沙班 华法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