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4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的证据总结
1
作者 叶群 余群飞 +4 位作者 杜金磊 任英 龙瑶 叶天 封秀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 :总结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有关证据,为规范临床实践,优化成人心搏骤停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所有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1日,对... 目的 :总结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有关证据,为规范临床实践,优化成人心搏骤停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所有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1日,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提取并汇总证据。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1篇和随机对照试验3篇。从人员组织管理、建立与移除时机、穿刺部位的选择、疼痛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置管与输液效果6个方面总结了18条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的证据,可为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骨髓腔输液提供参考依据,但在临床实践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应用证据,从而提高心搏骤停患者骨髓腔输液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腔输液 心搏骤停 成人 证据总结 护理
下载PDF
微信视频指导对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满益伍 谢伟山 姜椿法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分析微信视频指导对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救治的60例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资料,依据微信视频指导应用与否分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9月,未使用微信视频指导)27例,... 目的:分析微信视频指导对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救治的60例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资料,依据微信视频指导应用与否分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1年9月,未使用微信视频指导)27例,观察组(2021年10月-2023年6月,使用微信视频指导)33例。对比两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抢救成功率、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抢救后的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镇乡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微信视频指导能够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并调节患者机体的血气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乡村 呼吸心搏骤停 微信视频指导 血气指标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护理团队配合的应急代码模式在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急救中的应用
3
作者 何爱惠 陈华娟 张可 《全科护理》 2024年第6期1137-1139,共3页
目的:探讨应急代码模式下护士快速反应和明确角色分工配合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医院收治的70例心搏骤停病人,根据是否采用应急代码进行院内心搏骤停救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目的:探讨应急代码模式下护士快速反应和明确角色分工配合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医院收治的70例心搏骤停病人,根据是否采用应急代码进行院内心搏骤停救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病人复苏成功率、支援人员到位时间、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以及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及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医院院内病人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由11.4%上升至22.8%;支援人员到位时间由(10.06±1.56)min缩短至(1.68±0.47)min(P<0.05),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护士工作压力减轻,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采取应急代码模式能有效缩短心搏骤停急救时支援人员到位时间,明确参加抢救护士的角色和职责,促进心搏骤停病人的有效复苏,提高了医生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团队 应急代码 心搏骤停 复苏成功率 支援人员到位时间
下载PDF
远程视频指导第一目击者成功救治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
4
作者 管钦铃 李瑶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5-237,共3页
总结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公众互救要院前急救要院内救治成功出院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猝死原因不明、病情危重、第一目击者无救援经验、需快速恢复生命体征、避免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采取成立远程救援小组,通过远程把控... 总结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公众互救要院前急救要院内救治成功出院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猝死原因不明、病情危重、第一目击者无救援经验、需快速恢复生命体征、避免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采取成立远程救援小组,通过远程把控、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早期快速识别病情,最小化急救空白期,自主循环恢复后提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容量管理、多维度最佳目标体温管理、预防微循环障碍等措施。经过2 h的积极抢救和精细化护理,患者转急诊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16 d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护理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术 自主循环恢复 急症护理
下载PDF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最佳证据分析
5
作者 蒋庆丽 何梅 +2 位作者 兰锶鍚 汪先花 林玉珠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1-37,46,共8页
目的 检索并汇总国内外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救护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协会网、循证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 目的 检索并汇总国内外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救护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协会网、循证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经循证方法培训的护理研究生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证据。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4篇。总结出32条证据,包括识别、启动急救医疗服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教育培训8个方面。结论 科学、系统的总结了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最佳证据,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实施家庭救护措施提供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家庭救护 心肺复苏 除颤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下载PDF
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王金星 赵雅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在院前急救中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救治效果、预...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在院前急救中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救治效果、预后情况、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最大充盈速度与舒张晚期充盈峰最大峰值速度比值(E/A)]、复苏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酸碱度(pH)]、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道开放时间(13.04±2.80)s、呼吸恢复时间(112.10±18.80)min、心跳恢复时间(6.38±1.45)min以及意识改善时间(44.94±9.5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81.88±9.58)s、(158.53±24.08)min、(9.98±2.08)min、(65.89±12.35)min,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6 h,两组LVEF、E/A均高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LVEF、E/A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1 h,观察组LVEF、E/A高于本组入院时及对照组同期,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后1 h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6 h,两组LVEF、E/A均高于本组心肺复苏成功后1 h,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30 min,两组PaO_(2)、pH均高于复苏前,PaCO_(2)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PaO_(2)(92.21±7.23)mm Hg(1 mm Hg=0.133 kPa)、pH(7.22±0.15)高于对照组的(85.87±8.38)mm Hg、(7.13±0.09),PaCO_(2)(44.92±6.30)mm Hg低于对照组的(53.18±7.81)mm Hg,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救治效果,减轻心功能损伤,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前急救 气管插管 球囊面罩 心功能
下载PDF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MPO、Cys C水平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叶亚男 朱婷婷 +1 位作者 刘星星 张龚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研究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近期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80例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根据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38)和预后不良组(n=42),比较两组血清氧... 目的研究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PO)、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近期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80例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根据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38)和预后不良组(n=42),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MPO、Cys 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DA、SOD、GSH-Px、MPO、Cys C水平与近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分析各指标对近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CPR成功后平均动脉压(MAP)低于预后良好组(t=2.54,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CPR成功后30 min、24 h、48 h的血清MDA、MPO、Cys C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t分别=5.20、4.46、6.23、6.66、3.47、8.37、9.47、14.39、27.59,P均<0.05),SOD、GSH-Px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t分别=-11.37、-6.16、-5.60、-12.39、-5.65、-5.19,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R后24 h血清MDA、SOD、GSH-Px、MPO、Cys C水平为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近期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分别=1.55、1.53、1.54、1.59、1.61,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PR成功后24 h血清MDA、SOD、GSH-Px、MPO、Cys C水平联合预测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近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6.00%,AUC为0.91,均高于单独检测(Z分别=8.99、18.98、16.13、7.04、12.12,P均<0.05)。结论血清MDA、SOD、GSH-Px、MPO、Cys C水平是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近期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且其水平联合预测心搏骤停CPR成功患者近期临床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氧化应激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 胱抑素C 预后
下载PDF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搏骤停风险预测模型与验证
8
作者 王瑢 《全科护理》 2024年第4期764-767,共4页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搏骤停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医院30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即训练集210例,验证集90例。...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搏骤停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医院30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即训练集210例,验证集9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emer-Lemeshow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肌酐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低、左前降支罪犯血管、急性心律失常、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是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搏骤停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预警模型,训练集的Hose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17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6[95%CI(0.851,0.941),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71.3%。验证集Hose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407;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95%CI(0.809,0.961),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81.5%。结论: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临床工作者评估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以降低心搏骤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心搏骤停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在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9
作者 司娟博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在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在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昏迷程度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成功消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针对性护理在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减轻昏迷程度,促进恢复,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下载PDF
使用胸腔按压机治疗急诊心搏骤停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余煜豪 张玲华 黄秀英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使用胸腔按压机治疗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急诊使用胸腔按压机治疗的16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恢复自主循环为终点分为ROSC组(n=... 目的:分析使用胸腔按压机治疗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急诊使用胸腔按压机治疗的16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恢复自主循环为终点分为ROSC组(n=102)和非ROSC组(n=6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心搏骤停患者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ROSC组冠心病史比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均低于非ROSC组,气管插管比例、电击除颤比例、抢救前pH值均高于非RO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高血压史、心搏骤停原因、年龄、体质量指数、抢救前PaO_(2)、抢救前PaCO_(2)、抢救前SpO_(2)、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腔按压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延长(OR=9.253)、抢救前pH值降低(OR=4.768)、肾上腺素用量增加(OR=6.160)、气管插管(OR=0.414)均是胸腔按压机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胸腔按压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延长、抢救前pH值降低、肾上腺素用量增加是胸腔按压机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危险因素,接受气管插管是胸腔按压机急诊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胸腔按压急诊心搏骤停患者ROSC影响因素较多,应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ROSC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心搏骤停 胸腔按压机 自主循环恢复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人参附子为主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救治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50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王宇璐 李海林 +3 位作者 朱高尚 张亮 杨峥 余丹凤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50例P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加用中药... 目的观察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50例PC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加用中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例)和单纯西医治疗组(29例)。两组患者均依据《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西医呼吸支持、稳定循环、亚低温脑保护、纠正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去除病因、抗感染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单纯西医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以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Lac)、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单纯西医治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均明显升高〔72 h存活率:100.00%(21/21)比55.17%(16/29),出院存活率:61.90%(13/21)比17.24%(5/29),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42.86%(9/21)比10.34%(3/29),均P<0.05〕。两组治疗后pH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aCO_(2)、La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Lac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mmol/L:1.30(1.00,1.70)比1.70(1.20,4.80),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单纯西医治疗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故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D-二聚体(mg/L):2.56(1.67,6.73)比4.30(3.22,17.37),肌钙蛋白(μg/L):0.22(0.08,0.99)比0.46(0.15,1.44),肌酸激酶(CK,U/L):237.50(116.00,643.83)比380.50(145.25,1576.2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U/L):3.77(1.97,8.75)比29.50(12.38,84.54),均P<0.05〕。结论采用人参附子为主药的中药针剂或汤剂辅助治疗PCAS患者疗效好,有利于提高PCAS患者的72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人参 附子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锋 徐术根 刘科宇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1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74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在心肺...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74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在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观察组应用球囊辅助呼吸。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气分析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建立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复苏5 min时血氧饱和度(SaO_(2))、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急救前后,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S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两组pH值、PaO_(2)、SaO_(2)水平均高于急救前,PaCO_(2)水平低于急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应用气管插管或球囊进行辅助呼吸,均可获得确切的急救效果,但球囊辅助呼吸更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建立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球囊辅助呼吸
下载PDF
CRRT联合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肺复苏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13
作者 刘凯 姜艳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联合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肺复苏(CPR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抢救方式的不同将采用CRRT救治的5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CRRT联合心...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联合心肺复苏机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心肺复苏(CPR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抢救方式的不同将采用CRRT救治的5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CRRT联合心肺复苏机救治的6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开放、呼吸恢复、恢复自主循环时间、CPR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以及入院即刻、心肺复苏1 h和6 h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最大充盈速度与舒张晚期充盈峰最大峰值速度比值(E/A)、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PaO_(2)与氧体积分数(FiO_(2))比值(PaO_(2)/FiO_(2))。采用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PC)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PR成功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开放、呼吸恢复以及恢复自主循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t=8.697,t=2.540;P<0.05);CPR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0,x^(2)=2.540;P<0.05);CPR成功后1 h的LVEF、E/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5,t=3.671;P<0.05)。两组入院即刻、心肺复苏1h和6 h的PaO_(2)、PaCO_(2)及PaO_(2)/Fi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入院即刻、心肺复苏1h和6 h的LVEF和E/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46,F=3.198;P<0.05)。LVEF、E/A、PaO_(2)及PaO_(2)/FiO_(2)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PaCO_(2)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观察组CPC中1~2级例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3~5级例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90,x^(2)=7.490;P<0.05)。两组患者CPR成功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2.13 d,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2.36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1,P<0.05)。结论:采用CRRT联合心肺复苏机救治可有效缩短气道开放、呼吸恢复及恢复自主循环时间,提高CPR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改善LVEF、E/A心功能指标,降低CPC分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CPR) 生存预后
下载PDF
全自动除颤仪联合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跳恢复、血气指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14
作者 石嵩 高艺元 孙阿琳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3年第6期87-91,共5页
目的探究全自动除颤仪联合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跳恢复、血气指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 目的探究全自动除颤仪联合机械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跳恢复、血气指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机械按压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机械按压进行干预。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酸碱度(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血气指标,统计心跳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以及发生气胸、胸壁胸内脏器受损和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aO_(2)、PaCO_(2)、pH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aO_(2)、pH升高及PaCO_(2)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恢复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苏成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除颤仪联合机械按压可促进心搏骤停患者的心跳恢复,并可在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的同时增加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全自动除颤仪 机械按压 心跳恢复 血气指标 复苏
下载PDF
心搏骤停中心建设标准及临床效果的文献分析
15
作者 刘畅 师文文 +1 位作者 王毅欣 桂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目的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心搏骤停中心的研究,明确建设该中心所需具备的条件,并汇总分析其临床效果,为国内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 目的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心搏骤停中心的研究,明确建设该中心所需具备的条件,并汇总分析其临床效果,为国内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2022年7月。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5篇文献,心搏骤停中心的建设条件包括医疗护理技术、人员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3项为心导管介入能力、目标体温管理能力及多学科合作团队;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建设CAC有利于提高OHCA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但证据等级总体较低,需进一步实践研究。结论 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研究者应积极开展相关临床实践,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搏骤停中心认证标准,逐步建立起针对OHCA患者的区域化救治体系,以期不断提高该类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中心 复苏后护理 文献分析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突发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雪萍 叶卫国 +4 位作者 曾小康 钟瑾泽 张德宝 吴佩佩 夏柳勤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628-631,共4页
总结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突发心搏骤停的急救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病情进展快、反复心搏骤停、循环不稳定等特点,采取严密病情监测、早期识别心搏骤停先兆表现、快速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启动院内应急反应... 总结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突发心搏骤停的急救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病情进展快、反复心搏骤停、循环不稳定等特点,采取严密病情监测、早期识别心搏骤停先兆表现、快速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启动院内应急反应系统、多学科急救团队协作联合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配合医生快速建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注重院内安全转运与有效交接等护理措施。13例患者中8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出院,2例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搏骤停 体外膜肺氧合 急症护理
下载PDF
邵东市440例院外心搏骤停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仔超 胡北 +1 位作者 姜峰爵 吴志远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315-1319,1357,共6页
目的 分析邵东市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差异,为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邵东市2022年1月1日00:00—2022年12月31日24:00 OHCA患者的基础数据,分析其一般特征,比较城乡差异,阐述自主呼吸循环恢复... 目的 分析邵东市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差异,为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邵东市2022年1月1日00:00—2022年12月31日24:00 OHCA患者的基础数据,分析其一般特征,比较城乡差异,阐述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 440例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男女比例为2.28∶1,年龄中位数为54岁;115例(26.1%)进行了现场心肺复苏(CPR),84例(19.09%)建立了人工气道,16例(3.64%)进行了一次或多次电除颤,28例(6.4%)恢复了ROSC;不同结局患者在发病时长、反应时间、首次接触患者时长、首份心电图(ECG)时长、实施CPR时长、首次除颤时长、肾上腺素总量、扩容液体总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基层急救中心,OHCA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急救半径过长影响了患者结局,农村地区OHCA整体死亡率更高;在救治方面,第一目击者复苏占比极低,且无院前急救团队(EMS)到达前除颤;及早除颤、及早插管、积极补液,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急救配置方面,轮岗急救单元在心肺复苏率及气管插管率更低、插管时间更长、复苏成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UTSTEIN模式 心肺复苏 基层急救中心
下载PDF
气管插管联合面罩通气对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的影响分析
18
作者 李太华 黄汉华 +2 位作者 杨春森 彭风云 李建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5期755-757,共3页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联合面罩通气对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84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联合面罩通气对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84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面罩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恢复情况,以及心肺复苏(CPR)前、CPR成功后6 h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标。结果 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心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后6 h,两组PaCO_(2)水平低于CPR前,PaO_(2)、SpO_(2)水平高于CPR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后6 h,两组MAP、HR水平高于CPR成功后2 h,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联合面罩通气可促进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心搏骤停 气管插管 面罩通气 自主循环
下载PDF
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军 侣凯 高玫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对院前心搏骤停(OHC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通气方式不同,将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对照组(n=303);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观察组(n=309)。比较两... 目的:观察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对院前心搏骤停(OHC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通气方式不同,将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对照组(n=303);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的OHCA患者设为观察组(n=309)。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救治前后血气指标、心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心肺复苏(CPR)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率、脑复苏率、救治成功率、6个月存活率分别为15.21%、7.77%、15.21%、6.80%,均高于对照组的10.56%、3.63%、10.56%、2.64%(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CPC 1~2级患者占31.92%,高于对照组的12.50%(P<0.05)。两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后1、6 h, LVEF、E/A、PaO_(2)、PaO_(2)/FiO_(2)均高于入院即刻,PaCO_(2)均低于入院即刻(P<0.05);观察组LVEF、E/A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PaO_(2)、PaCO_(2)、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PR成功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6.06 d,对照组为118.5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HCA患者采用气囊面罩与气管插管通气联合救治可提高CPR成功率,减轻心功能、神经功能损伤,是提高患者预后的有效救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面罩 气管插管 院前 心搏骤停 预后
下载PDF
ECPR抢救严重冠状动脉痉挛致反复呼吸和心搏骤停患者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继祯 李珊珊 +4 位作者 杨国政 杨广盈 朱贤嫒 赵康 张允忠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2-374,共3页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CPR)抢救严重冠状动脉(冠脉)痉挛(CAS)致反复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诊治效果,并总结成功经验,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8月5日23:18收治的1例因CAS致急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室...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CPR)抢救严重冠状动脉(冠脉)痉挛(CAS)致反复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诊治效果,并总结成功经验,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8月5日23:18收治的1例因CAS致急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室纤颤(室颤)和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介绍临床诊疗过程,分享治疗经验。结果患者男性,50岁,因活动后突发胸痛、胸闷入院,先后4次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持续时间分别为5、10、14、45 min,给予传统心肺复苏(CCPR)、电除颤、胺碘酮等治疗,前3次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最后1次CCPR仍无自主循环恢复时行ECPR,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恢复自主心率,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再给予镇痛、镇静、抗凝、强心、抗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及地尔硫药物治疗后于8月17日转入心内科,住院24 d后患者痊愈出院。结论ECPR可增加患者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为机体提供更充足的血供,提高CAS致反复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已成为行CCPR失败患者的一项有效改善预后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痉挛 呼吸、心搏骤停 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心肺复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