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庄子的心灵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1
作者 高晓霞 《文化产业》 2019年第7期22-24,共3页
庄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他选择了隐居避世、选择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并在这种境界里探求人生的价值。庄子追求“逍遥自由”,通过“心斋坐忘”,摒弃一切、忘记一切,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在悲观失望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庄子的心灵哲学... 庄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他选择了隐居避世、选择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并在这种境界里探求人生的价值。庄子追求“逍遥自由”,通过“心斋坐忘”,摒弃一切、忘记一切,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在悲观失望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庄子的心灵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隐士”具有很大的影响,也对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逍遥自由 心斋坐忘
下载PDF
庄子虚静认知观释解 被引量:2
2
作者 胡立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51,共9页
出于让体道修道者充分认识道家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论并践行道性人生的根本目的,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丧我""用心若镜"等虚静认知方法。"心斋"诉诸感知,"坐忘"... 出于让体道修道者充分认识道家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论并践行道性人生的根本目的,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丧我""用心若镜"等虚静认知方法。"心斋"诉诸感知,"坐忘"诉诸意志,"丧我"诉诸理解,"用心若镜"诉诸虚静,它们分别以不同的心理机能来改变世俗之人的认知方式,抑制"四六"等世俗化贪欲奢情对认知主体心性的干扰,洗心革性,重建道学的虚静认知心理,即建构道镜、道心。以道镜、道心去认识宇宙人生万象,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认识自然天道玄德的本性,在"人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演进中,真正理解并践行物我齐一、天人相和、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性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虚静认知 丧我 若镜
下载PDF
苦味的逍遥游——解读庄子的另一面
3
作者 代训锋 曹彦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6-78,85,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自由逍遥思想影响至今。庄子以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苦痛的过程,当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无望时,只能把对美好的追求迁回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心灵中营造一个逍遥自由的境界。走上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自由逍遥思想影响至今。庄子以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苦痛的过程,当人们追求现实的幸福无望时,只能把对美好的追求迁回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心灵中营造一个逍遥自由的境界。走上并走通这条逍遥自由之路,必须以齐物为前提和基础,在心灵中消解、忘记和超越一切外物的干扰,甚至包括己身和己心,达到无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痛 逍遥 齐物
下载PDF
超越物役,返归自然——简论庄子的反异化思想
4
作者 常丽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8-13,共6页
庄子哲学是追求自由境界的生命哲学。庄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切的洞察和批判,这尤其体现在他对礼乐文明异质化对人性的背离和桎梏的批判上。东周以降,礼乐文明疲敝导致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道德价值工具化、物役、知识的异化等。庄... 庄子哲学是追求自由境界的生命哲学。庄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切的洞察和批判,这尤其体现在他对礼乐文明异质化对人性的背离和桎梏的批判上。东周以降,礼乐文明疲敝导致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道德价值工具化、物役、知识的异化等。庄子着力批判了文明和人性异化所造成的种种病态现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理想化的人格境界——真人,借由"心斋坐忘"的修养工夫,重返人性的自然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礼乐文明 异化 物役 心斋坐忘 真人
下载PDF
论“涤除玄览”命题的延续
5
作者 周艳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5期35-36,共2页
"涤除玄览(也作玄鉴)"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一层含义是对"道"的观照作为最高目的,另一层含义是对认识者的主观条件提出要求,清除杂念,保持内心清澄纯净,达到"虚极""静笃"状态。庄子发挥... "涤除玄览(也作玄鉴)"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一层含义是对"道"的观照作为最高目的,另一层含义是对认识者的主观条件提出要求,清除杂念,保持内心清澄纯净,达到"虚极""静笃"状态。庄子发挥虚静说,提出"心斋""坐忘",强调主体精神自由。后宗炳提出"澄怀味象",从老庄哲学范畴扩展到艺术领域,注重审美体验,其最早源头则是老子的"涤除玄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除玄览 虚静 心斋坐忘 澄怀味象
下载PDF
庄子逍遥之路新探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荣花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6-57,共2页
庄子立于"道"的高度,从现实的"命"入手,参透死生,消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悦生恶死情结,实现逍遥("得道")的最高境界。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真人"超越于世俗诸事,超脱死生之牵绊。其逍... 庄子立于"道"的高度,从现实的"命"入手,参透死生,消解人对死亡的恐惧和悦生恶死情结,实现逍遥("得道")的最高境界。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真人"超越于世俗诸事,超脱死生之牵绊。其逍遥之路,不是靠理性的认识化死之悲痛感情为淡漠,而是靠心灵的直观、直觉,"心斋"、"坐忘"与"由技妙契大道"的修养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 —— 修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