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氓无产者的心灵图景及其成因
1
作者 张厚刚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08-109,共2页
流氓无产者这一文学形象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形象的心灵图景:动物性追求和奴性人格。情感缺失,社会歧视和救助的缺乏是流氓无产者丑恶人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流氓无产者 心灵图景 成因 动物性追求 奴性人格
下载PDF
“才子佳人”抑或“母与子”——从《绿化树》的爱情模式解读男性知识分子的心灵图景
2
作者 任慧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5-88,共4页
张贤亮的《绿化树》讲述了男性知识分子章永璘的"变形记",马缨花作为其生命中的"绿化树"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落难公子"邂逅"慧眼识君佳人",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但"才子... 张贤亮的《绿化树》讲述了男性知识分子章永璘的"变形记",马缨花作为其生命中的"绿化树"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落难公子"邂逅"慧眼识君佳人",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但"才子"将"佳人"视为"母亲",致使马缨花不得不在扮演"妻子"的同时,还兼任"母亲"的角色。恰恰是这种看似"才子佳人"、实为"母与子"的爱情模式,暴露了受益者的苛求,表露了受害者的渴望,是藉以探幽男性知识分子复杂心灵图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 爱情模式 男性知识分子 心灵图景
下载PDF
母题与主题:阐释小说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时剑波 《语文教学通讯》 2022年第1期37-38,共2页
【专题解释】联读本单元四部小说,在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成长”“救赎”“困境”“冲突”等文学母题中选择“困境”这一母题。精读《老人与海》,探究主题,理解其对于展现人类心灵图景的深刻意义。【预习任务】先个人阅读小说,之后班级分... 【专题解释】联读本单元四部小说,在这些小说所具有的“成长”“救赎”“困境”“冲突”等文学母题中选择“困境”这一母题。精读《老人与海》,探究主题,理解其对于展现人类心灵图景的深刻意义。【预习任务】先个人阅读小说,之后班级分组完成下列任务。1.列举中西文学的常见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与海》 文学母题 中西文学 个人阅读 心灵图景 深刻意义 救赎
下载PDF
犁铧水响之后的诗意——蒋三立诗歌中的的乡土情怀
4
作者 杨金砖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11,共5页
蒋三立诗歌创作植根于厚实的乡村生活,描绘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心灵图景,融注了往昔记忆所引发的人生思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其诗歌意象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精粹,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和审美愉悦。
关键词 蒋三立诗歌 乡土情怀 心灵图景
下载PDF
“古典的”与“现代的”:《野草》语言的两幅面孔——以《野草·题辞》中的“捉对”现象为中心
5
作者 任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64-67,共4页
《野草》历来备受鲁研界的推崇与爱重。然而在其"阅读史"上,研究者多从"历史的"或"哲学的"思路出发,鲜有语言方面的"文学的"深入研究。尤其,《野草·题辞》作为全书的"解题之篇"... 《野草》历来备受鲁研界的推崇与爱重。然而在其"阅读史"上,研究者多从"历史的"或"哲学的"思路出发,鲜有语言方面的"文学的"深入研究。尤其,《野草·题辞》作为全书的"解题之篇",即以"捉对"之法,形象绘就了《野草》语言兼备"古典"与"现代"的两幅面孔,而这亦将成为探幽鲁迅复杂心灵图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捉对” “古典之形” “现代之义” 心灵图景
下载PDF
小人物的“扮演”书写——论张鲁镭短篇小说集《小日子》
6
作者 向天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189,共6页
张鲁镭是一位富有哲理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她的小说中没有多余的浪漫与冗长的技巧,不见荒诞,不见揶揄,仅有着对小人物最为深刻的感悟与人物形象之所以“小”的个性化思考。日子的“小”呈现在平淡化叙事的表层结构,而人物的“小”在叙事... 张鲁镭是一位富有哲理性的现实主义作家,她的小说中没有多余的浪漫与冗长的技巧,不见荒诞,不见揶揄,仅有着对小人物最为深刻的感悟与人物形象之所以“小”的个性化思考。日子的“小”呈现在平淡化叙事的表层结构,而人物的“小”在叙事的深层结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个人的心灵图景及人物的“扮演”面向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现实主义作家 小人物 表层结构 人物形象 深层结构 心灵图景 哲理性
下载PDF
从卡夫卡小说看其精神世界的嬗变
7
作者 赵树莹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5期52-55,共4页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精神世界 心灵图景 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