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物之辩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1
作者 周玲俐 张应杭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98,108,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以时代之问为引导,对中华优秀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以时代之问为引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论域加以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中,心物之辩传统值得关注。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从批判性向度而论,有助于我们摆脱心为物役的西方式现代性困境;从建构性向度而论,可为我们确立起德性主义、自然主义与非物欲主义的精神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物之辩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心物之辩”:论王阳明“心”之本体对意义世界的开显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达 《理论界》 2016年第11期45-50,共6页
王阳明在对心体的重新诠释基础上,提出"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旨在对宋儒传统中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作总体的概括和解决。但"心"如何"即"是"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得不涉及"心物之辩"... 王阳明在对心体的重新诠释基础上,提出"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旨在对宋儒传统中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作总体的概括和解决。但"心"如何"即"是"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得不涉及"心物之辩"的讨论。正是在"心物之辩"中,通过对"心外无物"和"心意知物"的重新诠释,"心即理"这个基本命题真正在义理上获得了充分的论证。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确立和展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即理 心物之辩 心外无物 心意知物
原文传递
形上学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12,共10页
科玄之争所提出的,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如若可能又如何可能的问题, 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形上学问题之探讨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反形而上 学的思想倾向,但从总体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了形而上学... 科玄之争所提出的,在科学时代,形上学是否可能,如若可能又如何可能的问题, 贯穿于二十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形上学问题之探讨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反形而上 学的思想倾向,但从总体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了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并对此作了有力的 论证。从内容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集中探讨了天道观上的心物之辩,他们对此问题的探讨, 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唯物论、自然物质本体论向实践唯物论转化的过程,而且对实践唯物论的理解 也表现为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形而上学 心物之辩 自然物质本体论 实践的转向
下载PDF
论熊十力的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 被引量:2
4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24,共9页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 中国现代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心物之辩和理气之辩而展开的。在新唯识论的体系中,熊十力阐发了以本心、仁体为核心的本体论和以翕辟成变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论,从体和用两个层次上证成了精神之维的能动性。立足于其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熊十力以体用说理气,为理气之辩开出了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宇宙论 体用不二 心物之辩 理气之辩
下载PDF
冯契中国佛学研究管窥 被引量:1
5
作者 夏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9,共6页
冯契先生关于佛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一书中,通过截取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时间段,选择佛学如何中国化以及"空有"关系、"心物(性相)之辩"和"理想人格培养"这四大主... 冯契先生关于佛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一书中,通过截取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时间段,选择佛学如何中国化以及"空有"关系、"心物(性相)之辩"和"理想人格培养"这四大主题作为讨论对象,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冯先生丰富的佛学思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中国佛学 空有 心物之辩 理想人格
下载PDF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
6
作者 王向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84-88,共5页
关键词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中国近代哲学 哲学革命 毛泽东哲学思想 冯契 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物之辩 自由人格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梁启超的“心力”观及其哲学基础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杰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9-85,共7页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向"共同业力""民族意力"。其哲学基础指向"情理之辩""心物之辩""力命之争"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心力 情理之辩 心物之辩 力命之争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卫平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0,4,共8页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表征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魏晋至唐宋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预示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表征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开端,魏晋至唐宋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预示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则标志着哲学基本问题的明晰;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的理论点上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有着外在的社会根据,而且有着内在的理论根据,不仅有着理论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 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物之辩 名实之辩 气一元论 形神之辩 天人之辩 王夫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