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人合一、心物交感——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媛 王志奎 《唐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9-41,共3页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深度交流处于中和协调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道》 天人合一 心物交感
下载PDF
刘勰“心物交感”理论构成及学术谱系新探——“文学批评价值源研究”系列论文之五
2
作者 张利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97-102,共6页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既阐明从“感物”说到“物色”说再到“心物交感”说发展逻辑,又构成“感物-物色-心物交感”结构逻辑。“心物交感”作为思想观念、形象思维、创作方法、审美交流方式,在其文论批评体系中贯穿“文以明道”本...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既阐明从“感物”说到“物色”说再到“心物交感”说发展逻辑,又构成“感物-物色-心物交感”结构逻辑。“心物交感”作为思想观念、形象思维、创作方法、审美交流方式,在其文论批评体系中贯穿“文以明道”本体论、“神与物游”创作论、“情景交融”意象论、“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文体论、“体性”“风骨”作品论、“知音”“通变”鉴赏论等内容。“心物交感”既是“感物”“言志”说集大成,更是会通“言志”“感物”为整体之心物关系认识之集大成,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心物交感 物色 结构逻辑 理论构成
下载PDF
心物交感互动:好诗的基本条件——以林亨泰、郑愁予的两首组诗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萧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41-45,共5页
好诗的条件会是什么?一直是历史中争辩不休而未得正解的问题,诗人的见解不免成为主观的诗观的表达,评论者的意见往往又是术语的堆砌,读者接受学的反应,也从未有人真正提出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论文试图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去厘清好诗的基... 好诗的条件会是什么?一直是历史中争辩不休而未得正解的问题,诗人的见解不免成为主观的诗观的表达,评论者的意见往往又是术语的堆砌,读者接受学的反应,也从未有人真正提出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论文试图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去厘清好诗的基本条件,第一层次在于诗人是否能以自己的心与外物交感互动,成就一首好诗,第二层次在于这首诗是否能够唤醒读者的心与外物(包含这首诗)的交感互动,藉以确立一首好诗的基本特质。并以林亨泰的《风景》组诗、郑愁予的《小城连作》组诗为例证,加以鉴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交感互动 林亨泰 郑愁予 《风景》 《错误》
下载PDF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利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文心雕龙·物色》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心物关系讨论,由此阐明文学与生活、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刘勰基于"感物"提出"物色",其目的旨在阐发"心物交感"论,"感物"何以能指向"心物交... 《文心雕龙·物色》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心物关系讨论,由此阐明文学与生活、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刘勰基于"感物"提出"物色",其目的旨在阐发"心物交感"论,"感物"何以能指向"心物交感",关键在于"物色"。心感于物而动,关键在于物以"色"动心,心以"感"见"色"。"物色"既表现为物之色彩、线条、形状、光泽、气象等外观形态,又蕴含生命、生气、活力、运动、气韵、精神等内涵特质。因此,"物色"说不仅传承发展"感物"说,而且基于"物色"提出"心物交感"论,这正是其创新突破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感物说 心物交感 自然之道
下载PDF
随物宛转 与心徘徊——论文学创作中的“感物”
5
作者 马秋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39-41,共3页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入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入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了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物”有几种不同含义,体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钟嵘、王夫之、叶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感物”揭示出的是中国古代以心物感应为基础的主客关系认识,显示出心物之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感” 天人感应 “物” 心物交感
下载PDF
从意象的数量问题看意象的浑整性
6
作者 何红梅 戴建国 《甘肃高师学报》 2015年第1期13-15,共3页
国内有学者提出"一句一个意象"的说法。此种说法有待商榷。形成这种说法的缘由在于重视读者视域中的意象而忽视作者视域中的意象,重视了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的意象观而忽视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意象的浑整性。
关键词 意象 浑整性 二元对立 心象 心物交感
下载PDF
试论白沙心学与明代中叶的社会危机
7
作者 孙希哲 陈永祥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5-66,78,共3页
明代中叶,官方正统的程朱理学强调苦学和灭人欲,不符合人的本性,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而且过度的压抑导致了另一极端的放纵。崛起于岭南的心学始祖陈白沙,强调心物交感的求知方法,主客观相结合的哲学原则来求知,心理一元论是其主客观结... 明代中叶,官方正统的程朱理学强调苦学和灭人欲,不符合人的本性,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而且过度的压抑导致了另一极端的放纵。崛起于岭南的心学始祖陈白沙,强调心物交感的求知方法,主客观相结合的哲学原则来求知,心理一元论是其主客观结合的哲学基础。重拾经典儒家论著对于理与欲的阐述,要以理保护自然之欲,以理来改正过度膨胀的私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交感 心理一元论 人欲
下载PDF
“直觉”与“意象”概念的跨文化变异与重生——以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为例
8
作者 姜智慧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01-314,共14页
对情与理的辩证思考,是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朱光潜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心物交感论与移情论、距离说以及内模仿等西方现代审美心理学说相互融合,对克罗齐美学中的直觉和意象等概念加以跨文化的阐发与改造,使... 对情与理的辩证思考,是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朱光潜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心物交感论与移情论、距离说以及内模仿等西方现代审美心理学说相互融合,对克罗齐美学中的直觉和意象等概念加以跨文化的阐发与改造,使之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发生变异与重生,并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固定话语概念,从而构成了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形式关联。考察这些概念在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内涵演变,不仅能够清晰地呈现朱光潜对克罗齐美学吸收与改造的具体过程,还能彰显朱光潜融合中西、汇通古今的治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意象 心物交感 审美心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