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理论哲学在心物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40,共6页
自笛卡尔以来,心物关系就成为唯理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涉到二元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本体论立场,而且与唯理论的认识论原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在该问题上的基... 自笛卡尔以来,心物关系就成为唯理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涉到二元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本体论立场,而且与唯理论的认识论原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在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揭示出唯理论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逻辑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二元论 唯理论
下载PDF
心物关系与教育改革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良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7,共10页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认识论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或建构主义与实...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认识论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或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之争。在心物二元论之外,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可作为认识论的第三条道路。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是一切生物尤其是动物的自然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二元论 先验论 经验论 整体主义 自然法
下载PDF
从心物关系看中西美学的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汪振军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中西 审美心境 美学研究 审美态度 基本问题 思维方式 模仿说 心物感应 审美形态
下载PDF
心物关系解析中的曲折——徐复观、钱钟书、郭绍虞、王元化论《文赋》
4
作者 王守雪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90,共6页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史上,《文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它涉及到中国文论的根本观念——心物关系问题。近世徐复观、钱钟书、郭绍虞、王元化等学者,皆对此一问题极为重视,分别进行解析。然而在他们的解析中,显出中国文论核心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史上,《文赋》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它涉及到中国文论的根本观念——心物关系问题。近世徐复观、钱钟书、郭绍虞、王元化等学者,皆对此一问题极为重视,分别进行解析。然而在他们的解析中,显出中国文论核心观念在现代语境中的复杂与多歧。如何突破现代话语对传统观念的宰制与割裂,真正达到返本开新,使中国文论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仍然需要探索。以中国思想史为主干的中国文论研究,重视中西文化背后哲学思想基础的沟通,通过调整中国文论的解释方向,可以开拓新的解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心物关系 徐复观 钱钟书 郭绍虞 王元化
下载PDF
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物身、心物关系论述中所体现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5
作者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3-68,共6页
宋代之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 宋代之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而程颐的"理由心上得"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至于张载的"内外合"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做出了统一性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信息中介论 信息建构论 公孙龙 邵雍 程颐 张载
下载PDF
心物关系中的生命意识——《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6
作者 陈迪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9,共7页
《文心雕龙》和《诗品》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文学活动中心对物的勃发过程:萌动于咏情、发展于尚气和重兴、旨归于爱秀,心物关系理论蕴含刘勰和钟嵘共同的生命意识——感物的社会责任。刘勰在回归自然、回归儒家和道家的回归意识驱使下"... 《文心雕龙》和《诗品》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文学活动中心对物的勃发过程:萌动于咏情、发展于尚气和重兴、旨归于爱秀,心物关系理论蕴含刘勰和钟嵘共同的生命意识——感物的社会责任。刘勰在回归自然、回归儒家和道家的回归意识驱使下"拟容取心",心对物的情感是"见异"中求"趣新";钟嵘在"掎摭病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精英意识驱动下"直寻""自然英旨",心对物的情感是怨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诗品》 钟嵘 心物关系 生命意识
下载PDF
明清哲学家物身、心物关系论中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7
作者 邬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9-52,67,共5页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心物关系 信息认识论 中介
下载PDF
赋、比、兴与汉语诗性文本内部的心物关系结构类型
8
作者 泓峻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36-42,共7页
如何用客观外物去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这一问题,在汉语诗学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作为汉语诗学的本源性概念,赋、比、兴处理的正是语言所呈现的"物"与主体的意、志、情之间的关联——在"赋"当中,对物本身的言说带有... 如何用客观外物去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这一问题,在汉语诗学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作为汉语诗学的本源性概念,赋、比、兴处理的正是语言所呈现的"物"与主体的意、志、情之间的关联——在"赋"当中,对物本身的言说带有主观的情志抒发的功能;在"比"当中,外在事物是作为情感的喻体而呈现出来的;而在"兴"当中,外物的言说,则是要为情志的言说营造一种氛围。"兴"这一手法所能够达到的美学效果,与儒的含蓄婉约、道的自然天成、禅的意在言外都有重合之处,因此而受到汉语诗学的极力推崇;"赋"作为最为基本、最为朴素的修辞方式,在后来的汉语诗性文本中也能够普遍受到重视与应用;而"比"这种修辞方法,由于作为喻体而出现的自然景物与客观事件,同作为本体而存在的主观情志之间是靠理性结合的,很难像在"赋"和"兴"之中那样水乳交融,因此往往受到汉语诗学的贬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学 心物关系
下载PDF
“文道”:徜徉于心物之间——《文心雕龙》心物关系新探之三
9
作者 陈迪泳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30-35,共6页
从文艺心理学视角来看 ,刘勰关于文学史观的心物关系 ,表现为对各种文体在“通变”之时的复古情怀 ;刘勰关于文学本质论的心物关系表现为亦儒亦道的文心在“原道”之际的儒道兼综。
关键词 “文道” 《文心雕龙》 文艺心理学 刘勰 文学史观 心物关系 文体 文学本质论
下载PDF
乐感与画意——从心物关系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
10
作者 樊露露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9-41,共3页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六朝诗胜于画意,唐律诗将二者合流,达到心物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唐律诗意象的精深正有赖于六朝之际对物象的普遍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乐感 画意 古诗 律诗
下载PDF
阳明心物关系解读的三重视野——以“岩中花树”章为中心
11
作者 姜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0-45,共6页
心外无物思想是阳明心学的基础之一,尤其是《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所阐释的心物关系,集中体现了他与程朱思想的差异。在阳明学中,理解心物关系的关键,在于破除现代哲学思潮中将物看成独立于人的客观实在,应把物看成是与人相关的意向... 心外无物思想是阳明心学的基础之一,尤其是《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所阐释的心物关系,集中体现了他与程朱思想的差异。在阳明学中,理解心物关系的关键,在于破除现代哲学思潮中将物看成独立于人的客观实在,应把物看成是与人相关的意向性的存在,而任何离开人心关照之物,其意义都得不到确证。在阳明后学中,无论是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还是王时槐的“物乃本心之影”,都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必然渗入了主体的觉解,除此之外的事物并不是心学的聚焦点。在与“存在即是被感知”思想比较之后发现,阳明并不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也不如贝克莱一样,以意识(观念)确证外物的存在,其最终指向的是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阳明学 阳明后学 中西比较
下载PDF
心物关系抑或人的存在?——基于美学角度论王阳明“岩中花树”回答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8-432,共5页
人的存在问题而不是心物关系问题,构成王阳明"岩中花树"问答的核心问题。人的存在先于心物关系,它是"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条件;心物关系问题的实质是意识与存在的问题,王阳明在回答中则将之转换为人的存在问题。... 人的存在问题而不是心物关系问题,构成王阳明"岩中花树"问答的核心问题。人的存在先于心物关系,它是"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条件;心物关系问题的实质是意识与存在的问题,王阳明在回答中则将之转换为人的存在问题。从心物关系出发的研究实质上是误解了王阳明回答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美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将可以更充分地揭示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人的存在 花树问答 美学 核心问题
下载PDF
心与天地万物何者为本体──论王阳明哲学中的心物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保华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4期88-91,共4页
关键词 王阳明 天地万物 认识的主体性 本体 天地鬼神 哲学 主观化 心物关系 心外无物 圣人
下载PDF
心物关系问题的解决: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
14
作者 刘丽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52-58,共7页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认识批判 先验现象学 心物关系 认识论范式 西方哲学
下载PDF
《肇论》中的“心物关系”论及其美学发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光佐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本文在深入阅读、解析《物不迁论》的基础上,阐发其中所包含的"心物关系"思想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对《物不迁论》根本方法与主旨的研究中,突出"心"的自由,即主体依自己之好恶而左右世界对自己显现方... 本文在深入阅读、解析《物不迁论》的基础上,阐发其中所包含的"心物关系"思想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对《物不迁论》根本方法与主旨的研究中,突出"心"的自由,即主体依自己之好恶而左右世界对自己显现方式的能力。这种自由的"心",若不加以规定则易滥于外道,文章第二部分结合《不真空论》及其他史料比较《肇论》思想与"心无宗"之异同,论述二者差异所在。第三部分阐发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世间(即"俗谛",即"外在世界")的态度上,而僧肇的思想贡献在于使"物"获得一现象上"实存"之地位。最后,本文论述了这种心物关系的建构对于中国美学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塑造了怎样的审美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肇论》 魏晋佛教 心物关系 审美
下载PDF
论刘勰的折衷思想在“心物关系”上的反映
16
作者 高小慧 《天中学刊》 2002年第4期29-31,共3页
刘勰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也融和了诸家观点。在“心物关系”上,刘勰运用了“擘肌分理”的方法,折衷调和了儒家“感物而动”的文艺观、佛家“心生万物”的理论和玄学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物关系论。
关键词 刘勰 拆衷思想 心物关系 文学思想 玄学 创作主体
下载PDF
论艺术创造过程的心物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勇健 《艺苑》 2007年第3期4-10,共7页
法国作家纪德曾说:“哪一位进化论者会猜想到毛虫与蝴蝶的关系呢,如果大家不知道二者是一?其缘,似乎不可能;而其实,却是同体。我觉得,倘若我是自然科学者,我会把我的全力,把我的全疑问,都倾注于这个谜。”(1)然而,还有一种奇迹可以与大... 法国作家纪德曾说:“哪一位进化论者会猜想到毛虫与蝴蝶的关系呢,如果大家不知道二者是一?其缘,似乎不可能;而其实,却是同体。我觉得,倘若我是自然科学者,我会把我的全力,把我的全疑问,都倾注于这个谜。”(1)然而,还有一种奇迹可以与大自然生成的奇迹相提并论,那就是艺术创造行为。艺术作品的产生,犹如鲜花绽放、蝴蝶破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造 创造过程 艺术家 创造行为 艺术价值 心物关系 艺术作品 同构 想象 艺术创作
下载PDF
斯宾诺莎的心物关系学说试析
18
作者 刘伏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第1期36-40,共5页
心物关系学说是斯宾诺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事物的观念与事物自身的关系,包括人的身体与身体观念的关系,在这里心灵被理解为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属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心灵能力与身体结构的... 心物关系学说是斯宾诺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事物的观念与事物自身的关系,包括人的身体与身体观念的关系,在这里心灵被理解为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属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心灵能力与身体结构的关系,在这里,人心被理解为接受外界事物观念的身体的功能;作为认识过程中人的心灵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心灵被理解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斯宾诺莎心物关系学说的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他的哲学,也才能对他的哲学作出正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哲学 心物关系 观念 心灵 三个方面 事物自身 属性 身体观 外界 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PDF
王阳明对《大学》心物关系的扬弃
19
作者 汪乃兵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97-100,共4页
阳明心学对《大学》思想的扬弃突出表现在心物关系上。《大学》中有“三纲八目”,而“八目”中作为修身的四条分别为正心、诚意、致知和格物,其中“意”和“知”从广义上来理解,都可以归入“心”的范畴。从《大学》中修身“四目”的逻... 阳明心学对《大学》思想的扬弃突出表现在心物关系上。《大学》中有“三纲八目”,而“八目”中作为修身的四条分别为正心、诚意、致知和格物,其中“意”和“知”从广义上来理解,都可以归入“心”的范畴。从《大学》中修身“四目”的逻辑关系可知,其中“心”与“物”的关系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王阳明从《大学》文本出发,以心学的立场重新诠释“心意知物”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心外无物和格物即格心的心物关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 心物关系
下载PDF
简述“格物”的解释史——以心物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何彦彤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13,共8页
围绕心物关系来重新爬梳"格物"的解释史,对明晰这一概念给予宋明理学传统的塑造作用大有裨益。其中,"格物"的格致科学义以朱子为宗,心灵义以阳明为大。从东汉到宋明再到近现代,"格物"的解释史便是从心物... 围绕心物关系来重新爬梳"格物"的解释史,对明晰这一概念给予宋明理学传统的塑造作用大有裨益。其中,"格物"的格致科学义以朱子为宗,心灵义以阳明为大。从东汉到宋明再到近现代,"格物"的解释史便是从心物合一到心物分离的过程。这也是现代西洋科学传入中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心与物日益疏离、道德与科学日益冲突的今天,汲取先儒智慧,重建心物统一体,或可为现代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解释史 心物关系 宋明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