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1
作者 张莉 陆芳 +2 位作者 戴斌荣 翟友华 刘海伦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340-351,共12页
完整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具有积极的心理状况,此为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本研究基于该理论,通过纳入消极和积极心理指标,编制并验证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究共涉及三次施测,测试1(536人)的数据用... 完整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具有积极的心理状况,此为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本研究基于该理论,通过纳入消极和积极心理指标,编制并验证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究共涉及三次施测,测试1(536人)的数据用于项目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测试2(499人)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测试3(304人)用于重测和效标关联分析。研究结果确定了五个分量表,分别为抑郁、焦虑、攻击、问题性网络使用和积极心理,共77个项目,其中前四个分量表组成了消极心理。每个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效标效度(0.42~0.63)、内部一致性信度(0.78~0.93)和重测信度(0.82-0.93),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五个分量表可拟合到由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表征的双因素心理健康结构中。本量表可作为测量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量表编制 消极心理 积极心理
下载PDF
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双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2
作者 李媛媛 王妍 +4 位作者 廖兴亚 张小玲 熊珂 孙淑娟 冯正直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00-1608,共9页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探讨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应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心理素质问卷...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探讨军事行动类型对我国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应用自编人口学信息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心理素质问卷,对3027名我国退役军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单因素模型及其他双因素模型比较,以焦虑症状为消极指标,生活满意度为积极指标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拟合效果更好(χ^(2)/df=8.927,GFI=0.974,AGFI=0.962,RMSEA=0.051,NNFI=0.985,IFI=0.988,CFI=0.988);②以未参加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者为参照,心理素质在战争与生活满意度、战争与焦虑症状的相对中介效应均显著(P<0.05),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与生活满意度、非战争军事行动与焦虑症状的相对中介效应均不显著;③战争通过对心理素质的认知维度、适应性维度、个性维度的完全中介作用,降低退役军人生活满意度,通过对心理素质个性维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增加其焦虑症状。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我国退役军人群体,心理素质在战争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因素模型 退役军人 心理素质 中介作用
下载PDF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干预策略--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视角
3
作者 刘嵩晗 刘丽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第3期30-32,共3页
伴随着外来务工潮,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流动儿童... 伴随着外来务工潮,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与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流动儿童提升适应能力,身心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下载PDF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指标的再探讨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海曼 熊俊梅 +2 位作者 龚少英 秦屹 高苗苗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采用整群抽样以1293名中学生为被试,对其中531名进行追踪,探讨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构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该DFM在中国中学生中适用;(2)完全心理健康组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最好,疾患组最差;(3)... 采用整群抽样以1293名中学生为被试,对其中531名进行追踪,探讨以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构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可行性、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该DFM在中国中学生中适用;(2)完全心理健康组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最好,疾患组最差;(3)完全心理健康组稳定性最高,有症状但满足组最低;(4)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结论:简化指标DFM是双因素模型新的研究视角;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和学业情绪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心理健康稳定性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学业情绪
下载PDF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鑫强 谢倩 +1 位作者 张大均 刘明矾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6-1301,共6页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一般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在中国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⑴心理健康两维结构的拟合指数优于单维结构;⑵DFM成功地...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一般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在中国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⑴心理健康两维结构的拟合指数优于单维结构;⑵DFM成功地将中国大学生划分为了完全心理健康、部分心理健康、部分病态、完全病态四种类型,并在年级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⑶心理素质水平在四种心理健康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⑷心理素质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性功能比对消极心理健康的治疗性功能更为突出。研究表明,DFM与中国学者提出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存在相互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 抑郁 焦虑 生活满意度快乐感
下载PDF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和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 被引量:17
6
作者 熊猛 叶一舵 曾鑫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8-384,共7页
目的:基于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检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首先... 目的:基于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检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首先对208名流动儿童(实验组108名,对照组100名)实施前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然后,对实验组实施13周的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包括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家庭间接辅导和教师专门辅导;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施后测。结果:(1)经过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实验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流动儿童(即心理疾患组)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3)整合性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可塑性,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整合性教育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整合性模式 因素模型 教育干预
下载PDF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海曼 熊俊梅 段晓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9期4-6,共3页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将传统的精神病理学指标和主观幸福感结合,把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分为积极心理健康、易感、有症状但满足和疾患四种类型。不同心理健康类型的学生在身体健康、学业功能、社会支持方面各不相同,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不...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将传统的精神病理学指标和主观幸福感结合,把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分为积极心理健康、易感、有症状但满足和疾患四种类型。不同心理健康类型的学生在身体健康、学业功能、社会支持方面各不相同,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针对不同健康水平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不同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精神病理学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董蓓 《高教论坛》 2020年第5期95-97,共3页
采用问卷法对广西高职大一5445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617名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心理双因素模型理论适用于高职大学生,能较好解释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四种心理健康类型的高职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 采用问卷法对广西高职大一5445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617名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心理双因素模型理论适用于高职大学生,能较好解释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四种心理健康类型的高职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稳定性,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绍明 郝萍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4-66,81,共4页
为了探索构建高效务实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在研究分析传统心理健康模型角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缺点,进而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角度分析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探索构建高效务实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在研究分析传统心理健康模型角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缺点,进而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角度分析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可能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因素 模型 体系
下载PDF
陆军军人家庭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淑娟 王灵芝 +6 位作者 赵梦雪 冯正直 李萍妹 廖兴亚 张小玲 李媛媛 熊珂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946-1953,共8页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探讨陆军军人家庭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陆军8094名军人为被试,采用家庭复原力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之简体中文版(the sho...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探讨陆军军人家庭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以陆军8094名军人为被试,采用家庭复原力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之简体中文版(the short-form versi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DASS-21),考察陆军军人家庭复原力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关系。结果家庭复原力的10个一阶因子、2个二阶因子及家庭复原力总分均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242~0.469,P<0.01),与DASS-21呈显著的负相关(r=-0.333~-0.126,P<0.01);高中低不同水平家庭复原力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呈线性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2.153~924.656,P<0.01);高中低不同水平家庭复原力的DASS-21得分均呈线性上升趋势,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5.783~335.658,P<0.01);家庭复原力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DASS-21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回归分析显示,自变量家庭信念、家庭力量均对因变量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共能预测积极心理健康的22%的变异量,自变量家庭力量对因变量DASS-21有显著影响,而自变量家庭信念对因变量DASS-21的影响不显著,共能预测消极心理健康的11%的变异量。结论陆军军人家庭复原力和军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家庭复原力是促进军人心理健康提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人 家庭复原力 心理健康 因素模型
下载PDF
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护理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槐 龚少英 +1 位作者 海曼 张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类,比较不同心理健康类型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被试687名,采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抑郁流调中心量表(CES-D),Gr... 目的: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类,比较不同心理健康类型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被试687名,采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抑郁流调中心量表(CES-D),Gross等人编制的情绪调节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双因素模型较拟合良好(x^2/df=7.64,CFI=0.99,NNFI=O.96,NFI=0.98,RMSEA=O.095,),疾患者145人(21.1%)、易感者173(25.2%)、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94(13.7%)、健康者275(40.0%),年级与家庭来源在心理健康类型分布上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心理健康者在认知重评F(3,683)=23.68,P<0.001,η^2=0.094与表达抑制F(3,683)=11.69,P<0.001,η^2=0.037上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可以用于护理专业心理健康筛查,不同心理健康类型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差异不同,越倾向于健康者越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越倾向于疾患者越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护理专业大学生 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健康类型
下载PDF
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
12
作者 李翠 毛惠梨 +2 位作者 段思岚 董彦皓 盘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97-1302,共6页
目的:基于DFM模型,考察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抑郁-焦虑-... 目的:基于DFM模型,考察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情绪调节策略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简版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671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特质正念与认知重评、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显著正相关(r=0.29,0.64;P<0.001),与表达抑制、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心理健康消极指标(r=-0.33,-0.45,-0.64;P<0.001)显著负相关;②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及情绪调节策略部分中介特质正念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表达抑制构成了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特质正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及消极指标均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独立中介作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表达抑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实现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正念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留守儿童
下载PDF
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中双因素模型的构建初探——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途径
13
作者 吴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5期87-89,共3页
传统的病理学模型的心理健康筛查被简单定义为心理障碍的有无,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放在单一连续体的相反两个端点,该心理健康管理过度关注心理障碍,忽视学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能力。本文欲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出发,依托团体心理辅... 传统的病理学模型的心理健康筛查被简单定义为心理障碍的有无,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放在单一连续体的相反两个端点,该心理健康管理过度关注心理障碍,忽视学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能力。本文欲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出发,依托团体心理辅导探索建立更为有效合理的心理健康筛查、评估、预防、干预体系来优化心理健康管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团体心理辅导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心盛理论及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弋新 刘晓云 +4 位作者 黄婵 吴霜 叶艳 林晨浩 谢钰洁 《循证护理》 2022年第22期3038-3041,共4页
综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心盛理论及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国外心盛理论及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研究现状,为国内心盛理论及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 心盛理论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幸福感 积极心理 综述 护理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老化态度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艳桃 高晓彤 +1 位作者 陈兆琳 黄时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5,共8页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包含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指标。研究旨在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老年人中的适用性,考察老化态度在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爱丁堡幸福量表、一般健康问卷、老化态度问...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包含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指标。研究旨在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老年人中的适用性,考察老化态度在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爱丁堡幸福量表、一般健康问卷、老化态度问卷和人生意义问卷调查了283名广州市社区老年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单因素模型的拟合度更优。(2)生命意义感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对身体变化、心理获得和心理社会丧失的积极态度)促进心理健康,但具体机制不同。增强意义体验、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意义体验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减弱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减少精神病理学症状。研究结果扩大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适用年龄范围,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生命意义感 老化态度 中介效应
下载PDF
贫困生社会支持和个人成长主动性特征分析——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美华 余彩云 郑梅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05-210,共6页
为探讨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社会支持和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差异和特点,对精准扶贫班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比例分别为康健者占40.24%,易感者占35.37%,有症状但自我满... 为探讨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的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社会支持和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差异和特点,对精准扶贫班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比例分别为康健者占40.24%,易感者占35.37%,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占6.10%,疾患者占18.29%;②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差异显著,而在客观社会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③四类心理健康状态贫困生在个人成长主动性及其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在DFM四分法下采取靶向分类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另三类贫困生向康健者的转化率,提升贫困生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心理精准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个人成长主动性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DFM) 心理精准脱贫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禹玉兰 沈玉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减少大学生身上已经存在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去除歪曲的认知模式和行为特点,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减少和消除大学生... 基于双因素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减少大学生身上已经存在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去除歪曲的认知模式和行为特点,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减少和消除大学生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而且要通过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建设健全的学校组织系统,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机能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素模型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研究
下载PDF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 被引量:67
18
作者 王鑫强 张大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4,174,共8页
在对精神病理学模型(PTH)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借鉴中医体质学、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机制层级、... 在对精神病理学模型(PTH)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借鉴中医体质学、易感性(素质)—应激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机制层级、评估与目标层级两个相互关联的层级,强调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主张将心理素质纳入个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评估与诊断体系之中,分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并按个体所处的不同类型安排与其相适宜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素质 精神病理学模型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积极心理 本土化
下载PDF
从社会幸福感到积极心理健康模型—Keyes介评 被引量:19
19
作者 苗元江 赵姗 《心理研究》 2009年第5期13-16,25,共5页
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后,Keyes提出了社会幸福感理论,构成幸福感理论第三阵营。其主要贡献涉及社会幸福感理论与测量、心理健康双因素理念,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模型,深化了幸福感的理解,拓展了幸福感的应用,架构了从幸福感到积极心理... 继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后,Keyes提出了社会幸福感理论,构成幸福感理论第三阵营。其主要贡献涉及社会幸福感理论与测量、心理健康双因素理念,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模型,深化了幸福感的理解,拓展了幸福感的应用,架构了从幸福感到积极心理健康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es 社会幸福感 因素理论 积极心理健康模型
下载PDF
心理健康模型的发展及对心理健康的再认识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纪昌 叶一舵 《教育评论》 2018年第4期80-84,共5页
传统精神病理学的心理健康模型发展到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加深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和内涵的认识;将心理素质融入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而构成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阐明了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与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传统精神病理学的心理健康模型发展到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加深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概念和内涵的认识;将心理素质融入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从而构成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阐明了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与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心理健康模型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再认识,也引发了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因素模型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 类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