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合“普—特”心理距离 强化融合教育心理基础
1
作者 邓心语 阳泽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29,109,共5页
弥合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是融合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表现为社会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污名、普通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排斥等,这些心理距离会弱化特殊儿童的班级参与、制造学习缺位、恶化... 弥合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是融合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表现为社会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污名、普通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排斥等,这些心理距离会弱化特殊儿童的班级参与、制造学习缺位、恶化心理健康。要弥合普通人群与特殊儿童的心理距离,应强化对融合教育及残疾人的社会舆论支持,努力改变普通儿童家长的自我中心态度,大力提升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胜任力,优化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社会认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距离 融合教育 心理基础
下载PDF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向葵 孙天威 张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7-113,共7页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尊重 "尊重的教育" 心理基础
下载PDF
前置词в和на与处所名词搭配的心理基础和语义区别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国亭 鲁莹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35,共8页
本文以处所词所表示事物的心理形象为基础 ,从心理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双向视角 ,通过“事物内里、容器状封闭空间和表面、开放空间”等九个语义对应系列 ,系统地审视并阐释了前置词в和на与处所名词 (及其它相应词 )搭配的心理机制和语... 本文以处所词所表示事物的心理形象为基础 ,从心理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双向视角 ,通过“事物内里、容器状封闭空间和表面、开放空间”等九个语义对应系列 ,系统地审视并阐释了前置词в和на与处所名词 (及其它相应词 )搭配的心理机制和语义区别 ,较全面地解释了多年来使中国学生困惑的前置词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 语义 前置词 名词 心理基础
下载PDF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2
4
作者 梅传强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2-77,共6页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格的缺陷和对法律的轻视态度。因此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主观依据 ,也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刑事责任 心理基础 犯罪动机 犯罪人格
下载PDF
成人学习的心理基础及其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郜岭 弭晓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5-107,共3页
成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人具有学习的可能性,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青少年相比成人学习表现出较为独特的一面。正因为这些独特性,对成人的课程开发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成为成人教育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成人学习 心理基础 课程开发
下载PDF
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唐平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攻击行为 心理基础 伦理学 心理
下载PDF
浅析动漫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 被引量:10
7
作者 谭玲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5,共1页
由于动漫形象符号的作用,动漫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在传播方面具有跨越国籍、种族和雅、俗文化的广泛性,以及贴近心理真实的深入性。因此动漫文化的传播具有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
关键词 动漫文化 传播 文化心理基础
下载PDF
论德性之心理基础——兼评道德情感主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江畅 钟万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关于德性乃至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存在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分歧,然而这两派观点都有偏颇。实际上,道德的根基在于人性,道德的不同方面则分别根源于人性的理性、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潜能,而不同潜能现实化所形成的不同现实能力,构成... 关于德性乃至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存在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分歧,然而这两派观点都有偏颇。实际上,道德的根基在于人性,道德的不同方面则分别根源于人性的理性、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潜能,而不同潜能现实化所形成的不同现实能力,构成了道德不同方面的心理基础。其中道德品质(包括德性)的心理基础是意志,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作为人的综合调控机能的意志活动积淀的结果。情感主义错误地把情感看作是德性乃至道德的根源,问题的症结在于将道德情感等同于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道德 心理基础 意志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法律治理的心理基础——转型期社会“有法律无秩序”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建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秩序控制机制的转型,"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必然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为克服"有法律无秩序"现象,应当通过以利益均衡为基础回应型法的建立,以及...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意味着社会秩序控制机制的转型,"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必然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为克服"有法律无秩序"现象,应当通过以利益均衡为基础回应型法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民众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律适用行为"合法性"的建构,使法律治理获得社会心理的普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有法律无秩序” 法律治理 心理基础
下载PDF
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及其哲学本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平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11期65-67,共3页
病理性攻击行为主要指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产生的对他人、物体与社会规范的侵犯行为。病理性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是心理疾病 (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 ,心理基础是主体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以及自我意识障碍 ... 病理性攻击行为主要指心理、社会与生物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产生的对他人、物体与社会规范的侵犯行为。病理性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是心理疾病 (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 ,心理基础是主体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以及自我意识障碍 ,而病理性攻击行为的哲学本质是价值内容的紊乱和价值结构的整体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 攻击行为 心理疾病 病理基础 精神分裂症 紊乱 生物因素 心理基础 自我意识 价值内容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被引量:5
11
作者 邓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86,共4页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和谐性社会行为 和谐性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基础
下载PDF
构建医德心理基础上的医德教育模式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耿瑞 张永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6期932-933,共2页
针对当前医德教育现状不足,探索研究医德教育模式新路径,构建医德心理基础的培育,分析医德心理机制各要素关系及其作用。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现实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来解决医德教育遇到的问题,达到实效... 针对当前医德教育现状不足,探索研究医德教育模式新路径,构建医德心理基础的培育,分析医德心理机制各要素关系及其作用。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现实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来解决医德教育遇到的问题,达到实效性的医德教育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医德心理基础 道德情感 医学生
下载PDF
试论仿拟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16
13
作者 胡剑波 唐忠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9-91,共3页
优秀的仿拟既可满足发话人创新、求雅、求同的心理 ,又有助于受话人对仿体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 仿拟 发话人 受话人 心理基础
下载PDF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力量 被引量:6
14
作者 严育洪 《中小学教师培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63,共3页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很丰富。良好的学习情感也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产生惊奇感可以让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具爆发力,我们应该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惊叹之声。对此应重视和研究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力...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很丰富。良好的学习情感也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产生惊奇感可以让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具爆发力,我们应该让课堂充满学生的惊叹之声。对此应重视和研究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力量,并掌握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 心理基础 情感力量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伦理看“和”文化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
15
作者 芮顺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把握传统"和"文化的特征,明确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qu... 中国传统伦理对"仁、诚、恕、中庸与礼"的诠释,是建立在儒学"和"文化思想基础上的,把握传统"和"文化的特征,明确其对中国当代"和谐"环境建构的思想与文化心理准备,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实践中,以期达到社会群体的自觉认同,从而促进主体的自由,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 中庸 “和”文化 心理基础
下载PDF
流行语言模因的心理基础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庆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80-83,97,共5页
模因论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学者们运用模因论发现了文化领域里的复制因子——模因。但模因论只专注于从模因自身出发来解释其复制与传播,导致其自私传播的特点被过分强调,而模因宿主在模因选择方面的能动... 模因论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得到深入应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学者们运用模因论发现了文化领域里的复制因子——模因。但模因论只专注于从模因自身出发来解释其复制与传播,导致其自私传播的特点被过分强调,而模因宿主在模因选择方面的能动性则被忽略。从流行语言模因入手,研究除其自身因素外其宿主方面原因,发现从众心理是模因宿主的心理基础,并归纳出从众行为的"顺从/服从——同化——接纳"这一心理脚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论 流行语 心理基础 从众心理 脚本
下载PDF
汉语新词语词缀化趋势特点及心理基础刍议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翠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8-111,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大量借用英语词和拉丁字母作为词缀的构词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本文就这一现象,从汉语构词法角度和产生这一趋势的心理基础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新时期的现代汉语构词法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汉语新词语 词缀化 拉丁字母化 心理基础
下载PDF
对台宣传的文化心理基础、现实挑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喜燕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8-52,共5页
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是对台宣传的社会意识基础。对台文化宣传应以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并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共同实施,同时应更新宣传模式。
关键词 对台宣传 文化心理基础 现实挑战 对策
下载PDF
公民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健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86-88,共3页
在展开本题的讨论之前,一个逻辑的前提是要预先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然而,《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和《教育大辞典》(1989年)等权威的工具书,都没有这个词目,或没有确切的解释。我们此处的描述... 在展开本题的讨论之前,一个逻辑的前提是要预先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然而,《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和《教育大辞典》(1989年)等权威的工具书,都没有这个词目,或没有确切的解释。我们此处的描述性定义,基于两方面的分析和考察:一是德国教育家、公民教育的近代倡导者凯兴斯泰纳(Kerschensteiner,G.)的经典论文《公民教育的目的》;二是法国、德国、瑞士、新加坡、日本、波兰等国近现代的公民教育实践。在凯氏的理论和上述各国的实践中,公民教育都是一个独特的范畴:既非纯粹的德育,也非纯粹的法律教育或政治教育,但又与这三者密切相关,有机组合;而与此相应,公民教育的功能目标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确立公民对家族、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 基于这一认识,如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公民教育即是社会(包括学校和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思虑 法律思虑 政治思虑 公民教育 社会心理基础
下载PDF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心理基础及其交际功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曾慧 《宜宾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88-89,共2页
语言是交际工具。当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 ,会采用一些技巧使难听的话变得委婉一些以满足他人的心理需要。这样 ,委婉语就应运而生了。委婉语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 。
关键词 英语委婉语 心理基础 交际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