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被引量:124
1
作者 彭亚非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9,共10页
图像社会既有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众文化与平民文化性质 ,又具有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种种人文弱点与人文负值 ,并因此成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在这种文化态势下 ,文学的边缘化显然具有某种文化转型上的必然性 ... 图像社会既有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众文化与平民文化性质 ,又具有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种种人文弱点与人文负值 ,并因此成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在这种文化态势下 ,文学的边缘化显然具有某种文化转型上的必然性 ,并表现出从属于视觉文化的“图说”化趋势。这种情况 ,使得文学终结论再次甚嚣尘上 ,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出路的一些“变通”性思考。这些思考虽然不无可取之处 ,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对文学本性在认知上的某些盲区。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固有的、特定的、不可取代也无从消亡的人文本性与美学本性 :它的内视艺术性和时间本质 ,它的精神共享性和心理彼岸性等。这些优越而深刻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文学并不存在终结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社会 文学理论 人文本 美学本 内视艺术 时间本质 精神共享 心理彼岸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