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描写的嬗变:由“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演变——以余华《活着》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1,共13页
余华的《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的一个出版奇迹,也是当代文学阅读史、接受史上的一个作家作品个案的影响力奇迹。这与该小说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叙事嬗变有关,即余华在小说中几乎完全废止了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描写。其中暗含了... 余华的《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的一个出版奇迹,也是当代文学阅读史、接受史上的一个作家作品个案的影响力奇迹。这与该小说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叙事嬗变有关,即余华在小说中几乎完全废止了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描写。其中暗含了传统的心理描写在当代小说叙述中遭遇的困境和所发生的嬗变——由"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演变。由此,《活着》不仅标示着余华小说创作的重要叙述转型和成熟,而且成为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派文学转向后来的90年代甚至波及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和转向的文学转型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理性人物 “功能性”人物 叙事嬗变
下载PDF
鲜活、立体、独特——从“心理性”人物观论高阳历史小说的人物创造
2
作者 黄妍妮 《引进与咨询》 2006年第9期86-87,89,共3页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自己的地位,组成了立体的人物群像。最后,还常采用变换小说写作视角,使人物跳出作者的束缚,成为真正富有生命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阳 历史小说 人物创造 心理性人物观
下载PDF
白玉微瑕 善恶并举——从“心理性”人物观论《红楼梦》人物塑造
3
作者 张泽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9期61-62,共2页
19世纪以来,传统小说批评家认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功能性的,这一观点即所谓的"心理性"人物观。用"心理性"人物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会避免很多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认识。曹雪... 19世纪以来,传统小说批评家认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人物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功能性的,这一观点即所谓的"心理性"人物观。用"心理性"人物观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会避免很多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认识。曹雪芹用如椽巨笔细致入微地展现人的灵魂的深邃,充分地展示出人的性格深层结构中真实的矛盾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人物 《红楼梦》 人物塑造
下载PDF
从叙事学的人物观看《哈姆莱特》中的奥菲利娅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淑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151-154,共4页
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的人物观及传统“心理性”的人物观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这个人物的存在性。从“功能性”人物观来看 ,奥菲利娅成为“行动者”,在剧情推动方面起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 ;从“心理性”人... 本文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的人物观及传统“心理性”的人物观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这个人物的存在性。从“功能性”人物观来看 ,奥菲利娅成为“行动者”,在剧情推动方面起重要作用 ,不可或缺 ;从“心理性”人物观的角度来看 ,奥菲利娅不具有独特个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人物 理性人物 行动者 情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