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被引量:13
1
作者 桑标 缪小春 陈美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8-333,362+384,共8页
本研究探讨3—5岁儿童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发展过程.借助图片和玩具结合四种作业任务,对191名儿童进行了实验和短期追踪实验。结果表明:3岁儿童尚不能对心理状态作出认识,4岁半左右是儿童认识心理状态的转折期,到5... 本研究探讨3—5岁儿童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发展过程.借助图片和玩具结合四种作业任务,对191名儿童进行了实验和短期追踪实验。结果表明:3岁儿童尚不能对心理状态作出认识,4岁半左右是儿童认识心理状态的转折期,到5岁末能完全把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四项作业任务中,儿童通过的先后次序为他人误念判断和他人未知判断、现象一实在区分、表征变换.这一方面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验的情景和材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状态 认知发展 心理推断
下载PDF
转折句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志 《语言研究》 1987年第1期1-14,共14页
1.1 关于什么是复句中的转折,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有一段精湛的说明。现摘录如下: 凡是上下两面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捩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谓不谐和或背捩,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了这个预期... 1.1 关于什么是复句中的转折,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有一段精湛的说明。现摘录如下: 凡是上下两面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捩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谓不谐和或背捩,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了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个转折。可见,如果把转折句的前一分句记为S<sub>1</sub>,后一分句记为S<sub>2</sub>,那未从S<sub>1</sub>到S<sub>2</sub>便是"轶出预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折句 转折关系 说话人 心理推断 预期 逻辑结构 红领巾 否定 洗衣机 孙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