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刘学兰 朱艳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4-86,共3页
“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学兰朱艳卿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于1996年12月28日举行了“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来自华南师大、中山大学、广州美院、《学术研究... “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学兰朱艳卿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于1996年12月28日举行了“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来自华南师大、中山大学、广州美院、《学术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文化转型 文艺心理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审美心理流变与文化转型' 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下的仕与隐──王维的心态及诗风嬗变 被引量:3
2
作者 杜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10,共3页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 盛唐诗人王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人物,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王维的性情思想和政治倾向;如今,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关系。以王维一生的几次仕隐为切入点,探析诗人深层的心理流变过程,系统揭示其多元化生命意识形态及其诗歌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仕与隐 心理流变 生命意识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创作心理分析
3
作者 黄昱旗 《今日科苑》 2010年第16期50-51,共2页
作为一部写就于1976年的小说,张爱玲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修定,但是在张生前却终究还是未将其发表,甚至在其遗嘱中还明确提及要将其销毁,这也着实令人称奇。本文依据文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张创作《小团圆》的初始动机、创作过程中... 作为一部写就于1976年的小说,张爱玲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修定,但是在张生前却终究还是未将其发表,甚至在其遗嘱中还明确提及要将其销毁,这也着实令人称奇。本文依据文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张创作《小团圆》的初始动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流变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把握张爱玲写作《小团圆》的创作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心理分析 《小团圆》 心理驱动力 心理流变 心理内涵
下载PDF
说祥林嫂的“说”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朝华 《中等职业教育》 2010年第22期45-46,共2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和"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形象。他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当时西方小说的精华,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鲁迅小说中人... 鲁迅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和"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塑造典型形象。他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当时西方小说的精华,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流变都安排得十分巧妙,本文以《祝福》中展现的一例技巧,证明作者眼界之开阔,学习能力之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祥林嫂 心理流变
下载PDF
洪堡的礼物——一个美国式的悖逆整合 被引量:1
5
作者 秦苏珏 朱亚兰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91,共3页
深受犹太经验和美国经验两种文化影响的索尔·贝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文化进行了整合,表现了犹太移民与美国文化接触后发生的文化变迁。他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进行精... 深受犹太经验和美国经验两种文化影响的索尔·贝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文化进行了整合,表现了犹太移民与美国文化接触后发生的文化变迁。他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进行精神探索的历程,及一个由焦虑到探索最后导致回归的心理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悖逆 整合 心理流变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morhe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following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建辉 刘维永 +3 位作者 易定华 罗新林 梁继河 郝卫亚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0年第4期243-246,共4页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in rabbits. Methods: A total of 32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in rabbits. Methods: A total of 32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6) and the sham-impact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n=16).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terleukin-8 (IL-8) in serum, the water contents of myocardium and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 infiltration in contused myocardium were observed at 24 hours after the experiment.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ing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ηb),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 (EAI), hematocrit (HCT), serum fibrinogen (Fib), Casson viscosity (Γy)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IL-8, PMN infiltration and the water contents of the contused myocardium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nclus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hemorheological disorder, increase of IL-8 in serum, and PMN infiltration in contused myocardium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ac edema and secondary myocardial damage following severe myocardial contusion in rab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USIONS HEMORHEOLOGY PATHOLOGY MYOCARDI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