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当代的“意识”研究及其问题之扩展
1
作者 倪梁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7,158,共16页
现当代的“意识”研究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意识模型、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意识”的人为制作、超级智能等重大问题。在当代意识研究中,有两类与此密切相关且一脉相承的问题:一是脑机结合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二是精神科学如何定义“... 现当代的“意识”研究需要关注人工智能、意识模型、自身意识与自我意识、“意识”的人为制作、超级智能等重大问题。在当代意识研究中,有两类与此密切相关且一脉相承的问题:一是脑机结合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二是精神科学如何定义“意识”。关于第一个问题,从哲学上看,脑—机结合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意识活动、神经系统与机器连接,以此方式将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以及物理的东西连接起来,即心—身—机的连接。由于整个脑机结合的工程主要是通过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来实施的,因而其遵循的主要规律还是因果律,而对相关的心理部分的研究,即与受试者的“意念”相关的心理部分的研究,至今为止还是缺失的,这个过程中的精神科学基本规律即动机律至此还没有受到关注和讨论。如果脑机结合的实验研究不打算永远局限于对生理—物理结合的研究与运用上,而是准备进一步扩展到与意识心理结合的阶段,那么至少对以下三个问题域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即如何在脑机结合方面展开对纯意识及其动机律的合作研究,如何完成精确的自然科学与严格而不精确的精神科学的对接,意识与信息以及物质与信息最终处在何种关系中。关于第二个问题,意识现象学的“意识”概念,可以视作对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灵哲学的“意识”概念的一个回应。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涌现的、流动的过程,一直流入清醒的、伴随内觉知的心理体验活动逐渐消失的朦胧区内,带给我们渐次的、强烈程度不同的、感知的或想象的体验活动。人类意识与其他非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伴随内觉知或自身意识的意识,而后者则不是。目前在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意识”的思考与讨论都立足于且满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即将意识当作客体来进行各种观察、实验和论证,作出各种假设、验证和证明,如此等等,由此获得的意识观念并不是第一性的、奠基性的。无论是从目前“类意识”和“准意识”的研究角度来看,还是从“纯意识”研究的角度来看,依据现有的计算理论形态,意识的自行生成和人工制作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将意识概念的外延扩大到非人类意识的领域,那么“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甚至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这与现在的人工智能的状况一致。我们不必担心带有“人是目的”之担当的“智人”会被作为更高目的的“意人”所更替或更新;需要担心的是,人工智能或人工意识的机器或模型或架构作为手段被用于人类内部的相互伤害与相互毁灭。我们将这两种担心分别称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目的担心”和“手段担心”,与前者相比,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结合 心理物理对接 意识 人工智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