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懂与说出:现代汉语诗歌黑暗书写的心理疗救机制
1
作者 周俊锋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50-56,共7页
文学治疗在现当代诗歌领域有着切实的研究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代混沌的现代性与社会人文的缺失,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成为一种社会病,诗歌创作与传播致力于个体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疗救而进行积极探索。诗歌的疏导作用和心理干预,前提在于使... 文学治疗在现当代诗歌领域有着切实的研究意义,特别是面对当代混沌的现代性与社会人文的缺失,心理焦虑与精神压力成为一种社会病,诗歌创作与传播致力于个体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疗救而进行积极探索。诗歌的疏导作用和心理干预,前提在于使读者读懂和产生共鸣。读懂即说出;说出即治疗。诗歌的文本阅读和有效阐释有其自身的界限与难度,在诗歌文本与心理疗救之间,读者读懂并产生共鸣,即帮助诗歌文本说出。文章从现代汉语诗歌中黑暗书写的表象分析出发,揭示黑暗书写的精神实质以及读懂与说出二者间的辩证关系,结合读者的阅读反应与接受心理来进一步阐释诗歌黑暗书写的净化疏导作用与心理疗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读懂 说出 黑暗书写 心理疗救
下载PDF
生死观之上的心理疗救——论毕淑敏小说对中国魏晋文论的继承与超越
2
作者 陈迪泳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0-44,共5页
毕淑敏小说在创作构思、创作风格、创作宗旨等方面都继承了中国魏晋文论的"感物""风骨""悲怨"等理论:直面美好生命,固守理想主义,完善普通人的生死观;同时超越了魏晋文论:透视畸形生命,质疑生命陨落,在... 毕淑敏小说在创作构思、创作风格、创作宗旨等方面都继承了中国魏晋文论的"感物""风骨""悲怨"等理论:直面美好生命,固守理想主义,完善普通人的生死观;同时超越了魏晋文论:透视畸形生命,质疑生命陨落,在生死观之上担负心理疗救的现代使命,倡导以健康心理拥有生命的精神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淑敏小说 生死观 心理疗救 魏晋文论
下载PDF
舒婷《这也是一切》的心理疗救解读
3
作者 朱倩颖 孙艳文 《学语文》 2021年第2期73-75,共3页
诗歌具有心理疗救的功能与作用。舒婷的诗歌《这也是一切》通过“大树”“种子”等众多意象营造美好的意境,否定式的表达富有思辨性,不仅实现了对自我的心理疗救,也告诉人们从心理上乐观地对待生活,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诗中采用对话式关... 诗歌具有心理疗救的功能与作用。舒婷的诗歌《这也是一切》通过“大树”“种子”等众多意象营造美好的意境,否定式的表达富有思辨性,不仅实现了对自我的心理疗救,也告诉人们从心理上乐观地对待生活,燃起对生活的希望。诗中采用对话式关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获得心理的慰藉,实现心理的疗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 《这也是一切》 心理疗救
下载PDF
论新世纪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与文化功能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堂会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3,共6页
随着新世纪文学对"非典"、雪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书写的繁盛,"灾害文学"也随之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灾害文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产物,是以表现洪水、干旱、瘟疫、地震等... 随着新世纪文学对"非典"、雪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书写的繁盛,"灾害文学"也随之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话语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灾害文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产物,是以表现洪水、干旱、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现象为主要内容并能够传达出一定灾害意识的文学作品。灾害意识是灾害文学最终的意义指向,主要包括忧患意识、敬畏意识以及反思意识。"灾害文学"大都属于一种非常态的文学,是面对突发的灾害情境而产生的"非常文学",它是文学对某个特殊时期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这种非常态的"灾害文学"具有非常时期的共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理论特征,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思。新世纪灾害文学书写以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作为审美题材,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主,其美学风格主要表现为悲剧与崇高。新世纪灾害文学书写具有记录历史、反思灾难、心理疗救的特别功能。新世纪灾害文学书写不仅能够抚慰受难者的伤痛,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也是一次悲情的宣泄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得以反观自身,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灾害文学 现实主义 悲剧与崇高 心理疗救
下载PDF
影像化的机器——9·11后美国电影的意识形态症候 被引量:3
5
作者 贾磊磊 《艺术评论》 2004年第11期52-55,共4页
关键词 9·11事件 恐怖主义 美国 电影艺术 意识形态症候 叙事策略 心理疗救 影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