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例谈写作结构和心理认知模型的“互见”式建构
1
作者 荣加贝 《最小说》 2022年第9期91-94,共4页
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结构模型的建构和心理认知模型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写作结构与心理认知的“互见”式建模,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写作学习过程,教师应在作文的整体谋篇和局部构思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写作编码过程中的心... 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写作结构模型的建构和心理认知模型的建构是相辅相成的。写作结构与心理认知的“互见”式建模,是一个立体多维的写作学习过程,教师应在作文的整体谋篇和局部构思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写作编码过程中的心理建模意识,将文本建构模式转换为自由组合性的、创造性的、生成式的思维操作模型,引导学生写作思维进入既有规律、有模型,又能组合、创造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写作结构模型 心理认知模型 互见式建构
下载PDF
口译过程认知心理模型“M”Model阐释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文梅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145,共4页
文章以释意理论与口译过程的两阶段解读为基础,以一般言语理解与言语产出为参考,分析口译过程的源语理解与译语表达,阐释口译过程认知心理模型"M"Model,即"口译过程=口译理解(语音知觉、词语识别、句法加工、语义表征与... 文章以释意理论与口译过程的两阶段解读为基础,以一般言语理解与言语产出为参考,分析口译过程的源语理解与译语表达,阐释口译过程认知心理模型"M"Model,即"口译过程=口译理解(语音知觉、词语识别、句法加工、语义表征与语篇理解)+口译表达(信息概念形成、思想言语转换、言语形式生成、言语产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过程 认知心理模型 “M”Model
下载PDF
认知心理模型对英汉双向翻译的解释 被引量:1
3
作者 侯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1-96,共6页
翻译过程中的大脑认知机制会对译者的英汉双向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词汇连接模型、概念媒介模型、概念特征模型、事件记忆模型这四种认知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特点,并从心理角度解释造成英汉双向翻译认知负... 翻译过程中的大脑认知机制会对译者的英汉双向翻译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词汇连接模型、概念媒介模型、概念特征模型、事件记忆模型这四种认知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特点,并从心理角度解释造成英汉双向翻译认知负荷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心理模型 英汉双向翻译 翻译
下载PDF
翻译认知修辞学视角下口译修辞主体的认知心理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然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23-28,共6页
以翻译、认知与修辞为维度的交叉学科研究为翻译过程的本体论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构主义的认识论视角。在该视角下,口译作为一种人际修辞活动其参与主体间处于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主体间性修辞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的建构与口译员的认... 以翻译、认知与修辞为维度的交叉学科研究为翻译过程的本体论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构主义的认识论视角。在该视角下,口译作为一种人际修辞活动其参与主体间处于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主体间性修辞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的建构与口译员的认知心理机制的运作将直接决定最终的口译效度。在界定口译修辞主体及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力求解构作为口译修辞主体的译员的修辞认知过程,并通过建构其相应的认知心理模型探究一种对口译过程更具阐释力与描述力的翻译认知修辞学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译修辞主体 主体间性 修辞认知 认知心理模型
下载PDF
语码转换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顺应论对语码转换的解释”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梦灵 原学梅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1年第11期6-9,共4页
说话者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运用顺应论,结合具体语料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由此阐明语码转换的认... 说话者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运用顺应论,结合具体语料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由此阐明语码转换的认知基础、认知途径及认知心理过程,从而揭示语码转换的认知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认知心理模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码转换 顺应论 认知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模型
下载PDF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基于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6
作者 徐梦灵 罗晖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12期11-15,共5页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依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动态的认知分析,由此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基础、途径及过程,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语篇连...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依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动态的认知分析,由此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基础、途径及过程,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连贯 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模型
下载PDF
教育考试中的认知诊断评估 被引量:23
7
作者 涂冬波 漆书青 +2 位作者 戴海琦 蔡艳 丁树良 《考试研究》 2008年第4期4-15,共12页
认知诊断评估是教育和心理测量学界新兴起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在传统考试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诊断信息,即提供关于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信息,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文以认知诊断评估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开展认知诊断评估工... 认知诊断评估是教育和心理测量学界新兴起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在传统考试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诊断信息,即提供关于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信息,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本文以认知诊断评估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开展认知诊断评估工作的基本流程,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开展认知诊断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诊断评估 认知属性 属性阶层关系 认知诊断心理计量模型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建新 苏彦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7期2588-2589,共2页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能力的研究以及相应的认知神经心理模型。心理理论能力损伤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能力的损伤与其精神病症状孰因孰果,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心理理论 精神分裂症 认知心理模型
下载PDF
翻译信息转换模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于符号加工范式的思考与构建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柳琪 刘绍龙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24,共5页
翻译不但是一项语言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上的问题不外乎是译者的心理和所译的文字及其两者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翻译信息转换模型的探索是一项涉及翻译与认知及其两者间关系的交叉性、跨学科研究。本文... 翻译不但是一项语言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上的问题不外乎是译者的心理和所译的文字及其两者间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对翻译信息转换模型的探索是一项涉及翻译与认知及其两者间关系的交叉性、跨学科研究。本文通过对人类信息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范式——符号加工范式——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翻译与认知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翻译信息转换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模型
原文传递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钟斌 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适用情况,检验应对方式在农村留守妇女应激感知、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方法:对湖南省浏阳市1893名农村留守妇女和969名农村非留守已婚妇女进行取样,调查工具包...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适用情况,检验应对方式在农村留守妇女应激感知、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方法:对湖南省浏阳市1893名农村留守妇女和969名农村非留守已婚妇女进行取样,调查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SF-36健康调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应激感知量表。结果:在考虑外部变量且考虑社会支持及应激感知的影响时,积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亦不显著;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0,P<0.001)。结论: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关系中,消极应对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在压力感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不起中介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活质量的认知心理应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 生活质量 认知心理应激模型 应对方式 中介作用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海风 罗杨 刘坚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97,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认知心理模型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渊源、价值及其所带来的创新性变革。传统教育评价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教育的复杂需求,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认知心理模型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渊源、价值及其所带来的创新性变革。传统教育评价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教育的复杂需求,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为科学、客观和专业化的途径。同时,学生和教师的能力结构转型已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大数据、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与智能分析等技术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多元化、个性化、大数据驱动、过程导向和聚焦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不仅提高了教育评价的效率和精确度,也为教育评价体系的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评价 认知心理模型 能力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