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室间隔结核球猝死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薛爱民 赵子琴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心肌室间隔结核球猝球 法医鉴定学 组织学检查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室壁边界识别
2
作者 张昊 童基均 +3 位作者 吴金玉 朱新建 刘姗娜 张华青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3-299,共7页
超声心动图的心肌室壁运动估计是心脏病诊疗的重要技术,但常用的光流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恒定的正则化平滑系数,识别的室壁边界误差大,运动边界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并将小波分析融入模型,提出了一种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的心肌室壁运动估计是心脏病诊疗的重要技术,但常用的光流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恒定的正则化平滑系数,识别的室壁边界误差大,运动边界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并将小波分析融入模型,提出了一种超声心动图室壁边界识别的方法。先对相邻两帧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Brox光流法对相邻图像进行运动估计得到初始光流矢量,接着光流失量进行二维小波分析得到运动场相对突变的空间分布信息,随后将突变分布信息经过函数映射反馈至光流计算模型中以修正平滑项正则化系数并重新计算光流场,最后重复光流计算过程直到光流场小波高频分量收敛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仿真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和光流角度误差均小于其他方法,平均对比度噪声比高于其他方法,表现出良好的光流计算精度和边界识别能力,可为心脏病临床诊疗提供一种量化评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正则化 光流模型 超声心动图 心肌室 边界识别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壁运动及厚度异常的关系
3
作者 王兴德 刘珂 +3 位作者 赵绮芳 徐荣珍 蒋兆华 何梅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3期173-175,共3页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QTd),在反映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AMI 后缺血段心肌可表现为室壁节段性的运动异常(RWMA)和收缩期室壁厚度的异常变化,它也是影响AMI临床过程及预后的...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QTd),在反映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AMI 后缺血段心肌可表现为室壁节段性的运动异常(RWMA)和收缩期室壁厚度的异常变化,它也是影响AMI临床过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肌室壁运动 心肌厚度异常 心电图
下载PDF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干预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与血中某些活性因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潘海燕 朱健华 +2 位作者 顾勇 钮红音 吴伟民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比较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是否优于卡托普利 ,两者联用是否更为有益 ,并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79例伴有左室肥厚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缬沙坦组 ,缬沙坦80~ 16 0mgqd ;卡托普利组 ,卡... 目的 比较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是否优于卡托普利 ,两者联用是否更为有益 ,并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79例伴有左室肥厚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缬沙坦组 ,缬沙坦80~ 16 0mgqd ;卡托普利组 ,卡托普利 2 5~ 5 0mgbid ;卡托普利 +缬沙坦组 ,卡托普利 12 .5~ 2 5mgbid +缬沙坦4 0~80mgqd。治疗期为 8个月。另设正常对照组。观测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左室相关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速度比 (VE/V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等指标 ,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另对各治疗组每组 6例患者 ,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反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以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 (P <0 .0 5 ,P <0 .0 1) ,但未达正常。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动态观察卡托普利组AngⅡ及Ald先下降 ,后出现“逃逸”现象 ,但此后血清PⅠCP、PⅢNP及超声心动图改变仍继续好转。结论 ①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单用或联用均能抑制和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与纤维化 ,改善舒张功能 ;②缬沙坦组短期治疗的益处未见明显优于卡托普利 ,两者联用未见明显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卡托普利 干预 高血压左心肌肥厚 活性因子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联合介入治疗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燕 庞明杰 +1 位作者 吴咏昕 张宏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10期108-108,共1页
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是临床的一种急重症情况,常伴有心力衰竭,预后多不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内科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抢救该类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诊断明确,经药物和各种辅助治疗后,发现循环难以维持者,应立即手术... 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是临床的一种急重症情况,常伴有心力衰竭,预后多不良,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内科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抢救该类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诊断明确,经药物和各种辅助治疗后,发现循环难以维持者,应立即手术治疗。本例患者拟采用联合介入及室间隔伞堵术治疗室间隔穿孔,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尚需追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介入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间隔穿孔
下载PDF
2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国晖 陈菲 +3 位作者 张健群 杨毅 穆军升 迟立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间隔穿孔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朱蔚 唐红 +2 位作者 彭瑛 赁可 冯沅 《西部医学》 2013年第12期1791-1793,179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微创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两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微创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情况,并观察疗效。结果两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均经心导管...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微创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两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微创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情况,并观察疗效。结果两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均经心导管检查证实。一例行外科经胸室间隔穿孔封堵术,术后室间隔穿孔分流消失;一例行介入室间隔穿孔封堵术,术后残余少量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全程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治疗决策,并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肌梗死合并间隔穿孔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速度图定量检测正常左室壁心肌运动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沈斌 吾柏铭 余荣水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42-47,50,共7页
目的 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速度图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诊断价值。方法  48名健康人 ,行2D超声检查 ,分别在 (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 ) ) 6个切面上按左室壁 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 ,在ala... 目的 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速度图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诊断价值。方法  48名健康人 ,行2D超声检查 ,分别在 (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 ) ) 6个切面上按左室壁 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 ,在alax上测量室壁节段厚度 ;在每一切面上切换为DTI速度图 ,观察心肌运动的色彩变化和频谱曲线形态特征 ,测量计算各室壁节段心肌运动的PW -DTI速度指标 (Sm、Em、PVGs、PVGe、MVGs、MVGe) ;比较每一切面各室壁节段相应的速度测值 ,并对部分室壁节段在不同切面上相应的速度测值作比较。结果  (1)DTI速度图显示 ,健康人室壁心肌运动色彩均匀、鲜亮 ,同一室壁各节段内膜下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降低。 (2 )PW -DTI速度数值显示 :同一室壁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 (Sm、Em)由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降低 ;不同室壁心肌同一方向运动速度 ,室间隔、前壁和前间隔分别低于侧壁、下壁和后壁 ;同一室壁内膜下心肌运动速度大于外膜下心肌运动速度 ;同一室壁心肌沿心脏长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大于沿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 ;上述差别均十分显著 (P <0 .0 1或P <0 .0 5 )。 (3 )PW -DTI检测心肌运动速度的重复性 ,在检查者之间和检查者两次检测均较佳。结论 DTI速度图检测心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 速度图 心肌运动地 二维超声
下载PDF
肥厚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冯超 蒋汉涛 +1 位作者 陈树涛 冯津萍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增多,但多为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鲜见其他类型。此病例为肥厚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本文就该病例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对少见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治... 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增多,但多为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鲜见其他类型。此病例为肥厚扩张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本文就该病例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对少见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扩张型 心力衰竭 肥厚扩张型左心肌致密化不全
下载PDF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1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宏 王晓宁 《齐鲁护理杂志》 2005年第3期280-281,共2页
关键词 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护理 超声心动图 间隔肥厚
下载PDF
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2
11
作者 迟海涛 汤楚中 +3 位作者 解水本 李寒 赵哲 潘绪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578-579,共2页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由于室间隔异常增厚使得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叶前向运动(SAM征)与室间隔的贴靠造成流出道梗阻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射血量减少,产生晕厥、活动时胸闷、胸疼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死。2010年10月至2012年4...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由于室间隔异常增厚使得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叶前向运动(SAM征)与室间隔的贴靠造成流出道梗阻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射血量减少,产生晕厥、活动时胸闷、胸疼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猝死。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科共收治HOCM患者10例,均予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 临床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探究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被引量:5
12
作者 温红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23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究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观... 目的探究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联合 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伊 王新洁 +5 位作者 郭炜 邹亮 杨立猛 张啸 杜娟 宋云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00-306,共7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临床特点以及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9年06月期间在阜... 目的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临床特点以及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9年06月期间在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除外术前阵发性及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收集,分析POAF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患者发生POAF的危险因素。结果共498例患者入选,其中132例(26.5%)患者发生POAF,POAF首次发作于术后(50.9±27.2)h,即77.3%的患者在术后2~3 d内(24~72h)首次发作;平均发作(2.0±1.6)次,54.5%的患者发作1次;房颤平均发作持续时间(42.0±67.5)h,50.8%的患者房颤发作≤24h;发作POAF的患者平均年龄(54.0±9.7)岁,术后房颤发生率随着年龄段增长而增加,50~60岁、60~70岁、70~8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28.3%、36.0%、62.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将患者依据有无POAF分为术后房颤组(n=132)及术后无房颤组(n=366),两组患者在手术年龄[(54.0±9.7)岁比(49.3±10.1)岁]、发病年龄[(46.8±10.4)岁比(43.1±10.8)岁]、病程时间[(84.1±78.0)m比(69.0±64.7)m]、X线提示肺淤血、术前左心房内径[(44.0±7.5)mm比(41.2±6.7)mm]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3.2±6.1)mm比(41.3±5.1)mm]、合并左心室中部狭窄、术中合并冠状动脉狭窄、主动脉瓣病变及二尖瓣病变、进入ICU时心率[(73.9±12.3)次/min比(77.2±13.2)次/min]、术后左心房内径[(38.4±5.5)mm比(35.4±5.0)mm]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合并左心室中部狭窄和进入ICU时心率是POAF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51,95%CI 1.027~1.075,P=0.000)、术前左心房内径(OR=1.045,95%CI 1.007~1.083,P=0.019)和术后左心房内径(OR=1.077,95%CI 1.029~1.128,P=0.001)是POAF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和术后左心房扩大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切除术 术后新发房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晓伟 陈新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疗效
下载PDF
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艳丽 易欣 黎明江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1541-1544,共4页
目的综合评价国内外近十年来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VSM)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有关PTSMA与VSM治疗HOCM的研究文献,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HOCM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 目的综合评价国内外近十年来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VSM)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有关PTSMA与VSM治疗HOCM的研究文献,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HOCM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室间隔厚度(IVS)、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有7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共获得病例362例,其中PTSMA组199例,VSM组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LVOTPG、IVS、NYHA分级变化及不良反应基本相同,但VSM组结果更接近正常。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LVOTPG、IVS及NYHA分级水平的差异结果可靠。结论 PTSMA治疗HOCM的疗效略低于VSM,但仍为非创性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间隔消融术 间隔心肌切除术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META分析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823-825,共3页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心肌 心肌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性右心发育不良 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 临床研究 非缺血性 脂肪组织
下载PDF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早期结果(附27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锐 魏翔 方静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937-940,共4页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21年7月本中心就诊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27例,行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24例。有17例病人术前存在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其中2例同期完成二尖瓣成... 目的总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方法2018年6月~2021年7月本中心就诊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27例,行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24例。有17例病人术前存在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其中2例同期完成二尖瓣成形,1例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总结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分析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近期效果。结果术后14例病人恢复至无或轻度反流。左室流出道峰值压差由术前(65.9±47.5)mmHg下降至术后(13.8±10.2)mmHg,室间隔厚度由(22.2±7.3)mm下降至术后(15.9±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症状改善明显,25例病人术后恢复至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未出现术后新发传导阻滞和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可以缓解或根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多数术前伴发的二尖瓣反流可随左室流出道疏通而得到缓解,无器质性病变的二尖瓣反流多无需成形或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切除术 Morrow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MRI诊断价值
18
作者 何晓静 赵建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00-1903,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MRI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例ARVC患者。所有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磁共... 目的探讨心脏MRI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例ARVC患者。所有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8通道心脏线圈,行MR多序列、多方位、多功能成像技术检查。采用"白血技术"作四腔心,心脏短轴及左右室长轴位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MRI)。采用"黑血技术"即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Doub1e-IRFSE)和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riple-IRFSE)序列行短轴及右室长轴扫描。结果本研究9例患者右室壁均有不同程度变薄,右室腔扩大8例。1例见室间隔略厚,左室腔扩大2例。其中3例在DIRFSE序列右室心肌出现灶状高信号,而在TIRFSE序列中,出现不规则岛状或连续中断影像。部位包括右室心尖部6例、膈面4例、前壁4例、漏斗部4例,其中1例累及乳头肌。右室流出道扩张2例,局部反向搏动、室壁瘤2例。结论心脏MRI检查能反映出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是目前诊断ARVC的一项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临床上怀疑该病的患者应常规行该项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有心肌 MRI
下载PDF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临床护理
19
作者 丁飙 魏盟 朱瑞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18-418,共1页
关键词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 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护理 治疗
下载PDF
经冠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例
20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3 位作者 程自平 史学功 陈斌 朱润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 经冠脉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并发症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