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的超声心动图心肌室壁边界识别
1
作者 张昊 童基均 +3 位作者 吴金玉 朱新建 刘姗娜 张华青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3-299,共7页
超声心动图的心肌室壁运动估计是心脏病诊疗的重要技术,但常用的光流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恒定的正则化平滑系数,识别的室壁边界误差大,运动边界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并将小波分析融入模型,提出了一种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的心肌室壁运动估计是心脏病诊疗的重要技术,但常用的光流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恒定的正则化平滑系数,识别的室壁边界误差大,运动边界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光流模型,并将小波分析融入模型,提出了一种超声心动图室壁边界识别的方法。先对相邻两帧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Brox光流法对相邻图像进行运动估计得到初始光流矢量,接着光流失量进行二维小波分析得到运动场相对突变的空间分布信息,随后将突变分布信息经过函数映射反馈至光流计算模型中以修正平滑项正则化系数并重新计算光流场,最后重复光流计算过程直到光流场小波高频分量收敛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仿真实验和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和光流角度误差均小于其他方法,平均对比度噪声比高于其他方法,表现出良好的光流计算精度和边界识别能力,可为心脏病临床诊疗提供一种量化评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正则化 光流模型 超声心动图 心肌室壁 边界识别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壁运动及厚度异常的关系
2
作者 王兴德 刘珂 +3 位作者 赵绮芳 徐荣珍 蒋兆华 何梅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3期173-175,共3页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QTd),在反映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AMI 后缺血段心肌可表现为室壁节段性的运动异常(RWMA)和收缩期室壁厚度的异常变化,它也是影响AMI临床过程及预后的...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QT离散度(QTd),在反映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AMI 后缺血段心肌可表现为室壁节段性的运动异常(RWMA)和收缩期室壁厚度的异常变化,它也是影响AMI临床过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肌室壁运动 心肌厚度异常 心电图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速度图定量检测正常左室壁心肌运动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沈斌 吾柏铭 余荣水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42-47,50,共7页
目的 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速度图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诊断价值。方法  48名健康人 ,行2D超声检查 ,分别在 (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 ) ) 6个切面上按左室壁 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 ,在ala... 目的 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速度图检测正常室壁心肌运动的诊断价值。方法  48名健康人 ,行2D超声检查 ,分别在 (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 ) ) 6个切面上按左室壁 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 ,在alax上测量室壁节段厚度 ;在每一切面上切换为DTI速度图 ,观察心肌运动的色彩变化和频谱曲线形态特征 ,测量计算各室壁节段心肌运动的PW -DTI速度指标 (Sm、Em、PVGs、PVGe、MVGs、MVGe) ;比较每一切面各室壁节段相应的速度测值 ,并对部分室壁节段在不同切面上相应的速度测值作比较。结果  (1)DTI速度图显示 ,健康人室壁心肌运动色彩均匀、鲜亮 ,同一室壁各节段内膜下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降低。 (2 )PW -DTI速度数值显示 :同一室壁心肌相同方向运动速度 (Sm、Em)由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降低 ;不同室壁心肌同一方向运动速度 ,室间隔、前壁和前间隔分别低于侧壁、下壁和后壁 ;同一室壁内膜下心肌运动速度大于外膜下心肌运动速度 ;同一室壁心肌沿心脏长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大于沿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 ;上述差别均十分显著 (P <0 .0 1或P <0 .0 5 )。 (3 )PW -DTI检测心肌运动速度的重复性 ,在检查者之间和检查者两次检测均较佳。结论 DTI速度图检测心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 速度图 心肌运动地 二维超声
下载PDF
门控^(99)Tc^m-MIBI心肌SPECT显像局部室壁运动和收缩增厚的自动定量的重复性
4
作者 顾兆祥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2001年第6期265-265,共1页
关键词 心肌室壁运动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功能
下载PDF
耐力运动员左室舒张期室壁多普勒频谱初步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戈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与方法:采用用室壁多普勒频谱图,通过测定和比较普通人和耐力运动员在静息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左室E波和A波峰值速度,探讨耐力运动员在静息状态和递增负荷运动时,左室后壁主动松弛和被动充盈功能的变化。结果:(1)静息状态下,耐力... 目的与方法:采用用室壁多普勒频谱图,通过测定和比较普通人和耐力运动员在静息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左室E波和A波峰值速度,探讨耐力运动员在静息状态和递增负荷运动时,左室后壁主动松弛和被动充盈功能的变化。结果:(1)静息状态下,耐力运动员组A波速度显著低于普通对照组(P <0 . 0 5 )。5 0W负荷和10 0W负荷时,耐力运动员组A波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 . 0 5 ) ;15 0W负荷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2 0 0W负荷时,耐力运动员组显著高于普通对照组(P <0 .0 1)。(2 )静息状态下,普通对照组E波速度显著低于耐力运动员组(P <0 . 0 5 )。在递增负荷过程中,两组E波速度均有升高趋势,耐力组显著高于普通对照组(P <0. 0 5 )。结果提示,与心力储备相似,心脏舒张功能也有一定的储备能力。心脏舒张功能在四级递增负荷中变化较静息状态更为明显,建议在评定心脏功能,特别是心脏的舒张功能时,引入运动负荷,可能更为准确、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室壁运动 舒张功能 多普勒频谱图 耐力运动员 逐级递增负荷 多普勒频谱图 舒张期 递增负荷运动 心脏舒张功能 峰值速度
下载PDF
基于多普勒频谱图的力量项目运动员左室舒张期室壁运动研究
6
作者 张戈 李献震 田金凯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7-61,共5页
通过测定和比较正常人和力量项目运动员在静息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室壁多普勒频谱图上E波和A波峰值速度,研究左室后壁主动松弛和被动充盈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静息状态,力量项目组房缩期心房收缩对于左室舒张充盈的贡献小于正常组... 通过测定和比较正常人和力量项目运动员在静息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室壁多普勒频谱图上E波和A波峰值速度,研究左室后壁主动松弛和被动充盈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静息状态,力量项目组房缩期心房收缩对于左室舒张充盈的贡献小于正常组;在逐级递增负荷中,力量项目组心脏舒张功能的动员表现为同时动用主动舒张储备和左房收缩储备,显示出心脏主动舒张的能力强,左房收缩储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室壁运动 舒张功能 多普勒频谱图 力量项目运动员 逐级递增负荷
下载PDF
静脉溶栓与PCI联合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杨寿山 《大医生》 2019年第6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PCI在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PCI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PCI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PCI在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PCI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PCI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ST段下移、胸痛症状缓解率以及IRA再通率均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PCI在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PCI 急性前心肌梗死合并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在甲亢患者室壁运动检查中的价值
8
作者 李荆 梁荣新 陈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0年第6期326-327,共2页
目的 探讨甲亢患者心脏的组织多普勒表现。方法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opplertissueimaging ,DTI)速度模式的方法 ,观察甲亢患者和正常人室壁运动的区别。结果 甲亢组室壁运动色彩较正常组明亮 ,频谱多普勒曲线上 ,甲亢组在收缩期、... 目的 探讨甲亢患者心脏的组织多普勒表现。方法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opplertissueimaging ,DTI)速度模式的方法 ,观察甲亢患者和正常人室壁运动的区别。结果 甲亢组室壁运动色彩较正常组明亮 ,频谱多普勒曲线上 ,甲亢组在收缩期、舒张期室壁运动各峰值均大于正常组 ,两组有显著差别 (P <0 .0 1)。结论 甲亢患者心肌运动功能增强 ,说明DTI是一种新的较敏感的检测心肌室壁运动功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 心肌室壁运动 甲状腺机能亢进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焦雷红 王立君 +1 位作者 赵刚 杜超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549-550,共2页
目的研究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肌缺血患者和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 目的研究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肌缺血患者和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正常对照组进行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PW)检查,对室壁运动频谱进行分析,观察多普勒组织成像对缺血节段的检出率。结果冠心病组室壁运动频谱收缩波(S)明显低平,时相延迟,方向相反或频谱紊乱,且冠心病组79.31%的病变节段S波≤5cm/s,96.55%的病变节段S波≤6cm/s,而正常组98.90%的S波>6cm/s。结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冠心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可以连续的反映室壁运动速度,可作为定量评价冠心病室壁运动状况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 心肌室壁运动频谱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多普勒组织成像和二维超声诊断心肌梗死患者22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斌 吾柏铭 余荣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35-338,344,共5页
目的 观测比较正常室壁心肌和梗死心肌的运动速度,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DTI)速度图对冠心病梗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22例,其中前间壁梗死组14例和下后壁梗死组8例,健康人48例作对照,分别行二维超声检查,在6个切面[ap4cv、a... 目的 观测比较正常室壁心肌和梗死心肌的运动速度,评估多普勒组织成像(DTI)速度图对冠心病梗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22例,其中前间壁梗死组14例和下后壁梗死组8例,健康人48例作对照,分别行二维超声检查,在6个切面[ap4cv、ap2cv、alax、pslax、pssax(CT)、pssax(PM)]上按左室壁16节段分段法观测局部室壁心肌运动并记录运动异常节段,在alax上测量室壁节段厚度;在每一切面上切换为DTI速度图,测算各室壁节段心肌运动频谱曲线的速度指标(Sm、Em、MVGs、MVGe)。对PW-DTI与二维超声检测梗死和缺血心肌的诊断结果作比较。结果 PW-DTI速度图对心梗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总的检出率较之二维超声显著高(前间壁梗死组:43%、25%;下后壁梗死组:38%、23%,P均<0.01),其检测梗死和缺血心肌的准确性、敏感性高于二维超声(52.1%、43.8%;51.8%、30.3%),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特异性低于二维超声,差异有显著性(52.5%、62.5%,P<0.05)。结论 DTI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优于二维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组织成像 速度图 心肌运动 心肌梗死 二维超声
下载PDF
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的制备(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丰 刘天军 +2 位作者 赵健 刘晓程 宋存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4374-4376,共3页
目的:制备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采... 目的:制备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采用考马斯亮蓝试剂法对支架上牛血清白蛋白含量及体外释放量进行测定,万能材料测定仪测定支架的力学性能。制备猪慢性心肌局部缺血模型,体内评估该支架在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后对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结果:该支架牛血清白蛋白携带量为每支架10mg,30d后牛血清白蛋白释放量达80%,支架压缩80%时承受的应力为1.2MPa,在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后可保持心肌孔道通畅。结论:成功制备心肌内双层多孔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能承受心肌压力并达到缓慢控制释放药物的效果,可维持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后的心肌孔道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 牛血清白蛋白 聚己内酯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心肌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VEGF在激光TMLR中促心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东 曹润武 +5 位作者 李若凡 程效东 王冬 曲彦明 张平 徐达传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激光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 (transmyocardiallaserrevascularization ,TMLR)中 ,促TMLR孔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 ,探讨优化TM LR的可行性方案。 ...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激光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 (transmyocardiallaserrevascularization ,TMLR)中 ,促TMLR孔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 ,探讨优化TM LR的可行性方案。 方法 采用高能CO2 激光照射家兔左室前壁 ,形成透室壁性激光心肌孔道。实验组TMLR孔道内注射VEGF ;对照组TMLR孔道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动物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 ,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 ,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MLR孔道内血管生成状况。 结果 应用VEGF实验组和未应用VEGF对照组的TMLR孔道内血管生成的密度 /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性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血管生成 激光孔道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制备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丰 刘天军 +2 位作者 赵健 刘晓程 宋存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2,I0004,共6页
目的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MR)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PCL)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 目的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MR)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PCL)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采用考马斯亮蓝试剂法对支架上BSA含量及体外释放量进行测定,万能材料测定仪测定支架的力学性能,核磁波谱对支架的材料结构进行表征。制备猪慢性心肌局部缺血模型,在体评估该支架在TMR后对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结果该支架BSA吸附量为13.1μg/mg支架,30d后BSA释放量达95%,支架压缩80%时承受的应力为1.7MPa,在TMR后可保持心肌孔道通畅。结论成功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能承受心肌压力并达到缓慢控制释放药物的效果,可维持TMR后的心肌孔道通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 牛血清白蛋白 聚己内酯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心肌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口服胺碘酮对家兔扩张型心肌病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钟江华 张存泰 +3 位作者 李泱 陆再英 王琳 刘念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研究口服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及与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用家兔进行实验研究 ,随机分成DCM治疗组、DCM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阿霉素制作DCM模型 ,DCM治疗组口服胺碘酮 ,然后离体灌流心... 目的 研究口服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及与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用家兔进行实验研究 ,随机分成DCM治疗组、DCM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用阿霉素制作DCM模型 ,DCM治疗组口服胺碘酮 ,然后离体灌流心脏 ,同步记录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结果 DCM对照组、DCM治疗组的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复极 90 %的时限 (APD90 )均较正常对照组相应延长 (P <0 0 0 1 ) ,DCM治疗组心外膜、心内膜APD90 又较DCM对照组延长 (P <0 0 5) ,但中层心肌APD90 与DCM对照组相似 (P >0 0 5) ,DCM治疗组ΔAPD90 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较DCM对照组明显缩小 (P <0 0 1 )。结论 口服胺碘酮能延长DCM心外膜、心内膜APD90 ,对中层心肌细胞APD90 无影响 ,缩小复极离散度 ,降低了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 ,所以致心律失常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 心律失常 统计学 对照 治疗 口服胺碘酮 家兔 扩张心肌病跨复极不均一性
原文传递
跨室壁心肌复极差异与室性心律失常
15
作者 陆再英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心肌复极差异 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 M细胞
原文传递
TMR结合转基因技术促血管生成的形态学实验
16
作者 张晓东 黄秉仁 +5 位作者 王冬 李若凡 程效东 刘克 曲彦明 徐达传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观察机械性透室壁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管道内转入VEGF基因后血管再生与重建的形态学效果,并探索TMR结合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方法:利用高速空心钻头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TMR,形成透室壁性心肌... 目的:观察机械性透室壁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管道内转入VEGF基因后血管再生与重建的形态学效果,并探索TMR结合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方法:利用高速空心钻头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TMR,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实验组的心肌管道内注入编码VEGFcDNA质粒;对照组仅做单纯机械性TMR。动物于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对照观察两组TMR管道内血管再生与重建状况。结果:实验组管道内新生小血管的密度月数量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机械TMR管道内注入VEGcDNA质粒后能有效地促进其血管生成,机械TMR结合转基因技术促血管生成作用明显优于单纯机械性T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透心肌血管重建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质粒 血管生成 形态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缓释VEGF的可吸收性微管在TMR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姗姗 张晓东 +8 位作者 杨菁 李若凡 王冬 曲彦明 李文婷 刘克 宋存先 刘晓程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缓释技术 ,促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利用机械钻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心肌钻孔 ,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 ,实验组心肌管道内放入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 ;对照组放入不含VEG...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合缓释技术 ,促机械性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利用机械钻在家兔左室前壁进行心肌钻孔 ,形成透室壁性心肌管道 ,实验组心肌管道内放入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 ;对照组放入不含VEGF及肝素的可吸收性多孔缓释微管。动物于术后8周处死 ,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 ,对照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状况。结果 :实验组TMR管道内血管生成的密度 /数量为 9.2 4± 0 .46条 /10× 4倍 ;对照组为 1.98± 0 .87条 /10× 4倍 ,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VEGF通过可吸收性多孔微管的缓释作用 ,对管道内血管的再生与重建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 机械钻孔 心肌血管重建术 血管生成
下载PDF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心肌运动协调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天刚 权欣 +6 位作者 王欣 王龙 戚立航 丁茜 阎小娣 郭继鸿 胡大一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13-416,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心室各室壁之间和左室与右室之间在时间和方向上的同步和协调性。方法选择29例正常人,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应用心尖四腔观对右室基底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右室与左室...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心室各室壁之间和左室与右室之间在时间和方向上的同步和协调性。方法选择29例正常人,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应用心尖四腔观对右室基底段、室间隔基底段和侧壁基底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右室与左室室间隔和侧壁心肌的同步运动;对左室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前间隔和后壁基底段和中段的时间速度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左室内心肌的同步运动。结果在快速射血起始时间、收缩达峰时间、R波至Sm终止时间、R波至快速充盈起始时间和R波至心房收缩终止时间左室各室壁基底段和中段,以及同一室壁基底段和中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室与侧壁之间的快速射血起始时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右室与室间隔之间的快速射血起始时间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01)。右室与室间隔、右室与侧壁在收缩达峰时间均差异存在极显著性意义(P<0.001)。在R波至Sm终止时间,R波至Em起始时间和R波至Am终止时间右室与左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左室各室壁之间和左室与右室之间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结论组织速度成像能同时显示同一心动周期不同室壁心肌运动的时间间期和运动方向,它不仅能评价左室内各室壁之间的同步运动,还能评估右室与左室之间的同步运动。组织速度成像能够无创、快速和实时评价心脏运动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速度成像 协调性 同步运动 起始时间 心肌运动 时间差异 心尖四腔观 间隔 显著性 方法选择 心房收缩 快速充盈 时间间期 心动周期 心脏运动 实时评价 基底 R波 左心 正常人 中段 前间隔 射血 舒张期
原文传递
Atrioventricular block complicating inf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士良 冯胜强 张清华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31-34,104,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and mechanism of incidence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IMI).Methods A total of 46 patients with 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and mechanism of incidence of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 treated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IMI).Methods A total of 46 patients with AIMI were divided into the thrombolytic group (n = 23) and the nonthrornboytic group (n = 23). Intravenous or intracoronary urokinase was given to the former group. We observed the advancing courses of AVB, and further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of AVB and stenosis of 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 with coronary angiography.Results Two cases died of Ⅲ o AVB in the non-thrombolytic group, but none was found in the thrombolytic group.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VB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but that of Ⅲ ° AVB was much lower in the thrombolytic group (4 cases) than that in the non-thrombolytic group (11 cases, P < 0.05), and the duration of AVB decreased from 201 ± 113 hours to 102±60 hour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 P<0.01 ),which was mainly due to the decrease of AVB in the vanishing interval, but not in the developing interval.The coronary angiograph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an increasing reperfusion flow and a decreasing coronary stenosis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Conclus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VB, shorten its duration and decrease the mortality by increasing the coronary reperfusion flow in the patients with AI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erior wall ·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trioventricular block · thrombolytic therapy · reperfusion ·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原文传递
Case Report: Concurrent pulmonary thrombosis with systemic embolism: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0
作者 Xiao-jie XIE Ju-bo JIANG Jun JIANG Jian-an W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838-844,共7页
Based on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lood coagulation, coexist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in a single individual is extremely rare in clinical practice. Both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tion th... Based on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lood coagulation, coexist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in a single individual is extremely rare in clinical practice. Both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should be adopted for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embolism. Balancing the risk of ischemia and hemorrhage is especially challenging in these pati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ptimal clinical benefit. We report on a 55-year-old female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PE), subsequently diagnosed as hav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and a cerebral infarction. Examinations had been carried out, excluding potential arteriovenous shunts, cancer, an- 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nd other common hypercoagulable states. A combination of an anticoagulant drug (rivaroxaban, an Xa inhibitor) and an antiplatelet agent (clopidogrel, an ADP receptor inhibitor) was prescribed with a β-blocker and atorvastatin. The embolus was gradually shrunk during the next 10 months, and then it turned back into expanding. During the 16 months' follow-up, an aneurysm of left ventricular apex was found through an echocardiogram and 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was administered. We conclude that combined anticoagulation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significantly relieved the symptoms and improved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rteriovenous embolism without any major clinical bleeding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Ventricular aneury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