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造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应用现状及前景
1
作者 刘瀚峰 王晶晶 余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8-1123,共6页
背景:心肌梗死是目前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案如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无法完全恢复缺血造成的心肌损伤。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天然来源的外泌体产量... 背景:心肌梗死是目前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案如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无法完全恢复缺血造成的心肌损伤。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天然来源的外泌体产量少,获取难度大、耗时长、归巢效果不佳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人造外泌体作为天然外泌体的替代品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目的:阐述人造外泌体在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研究现状,将其分为半人造和全人造两种设计模式,就两种模式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对其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做出评价和展望。方法:以“人造外泌体,心肌梗死,工程化”为中文检索词,以“artificial exosome,hybrid exosome,myocardial infarction,nanoparticle,drug delivery system”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重点为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同时纳入部分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7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通过半人造改造外泌体的方式,不论是靶向肽段的修饰、生物膜的杂交或是磁力物质的辅助,均改善了传统的外泌体疗法靶向性不足、驻留率低、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所清除等缺陷,提高了传统外泌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率,但是这些改造策略存在修饰效率不明确、医学伦理以及生物毒性等方面的问题。(2)全人造仿生外泌体相对于外泌体的改造,其设计自由度较高,可以解决天然来源外泌体提取存储难度高、规模化生产局限等问题,然而全人造外泌体的改造策略目前仍缺少可靠的临床前数据支持与生物安全性的检测,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所需的标准化流程,因此在应用到临床以前,作为替代天然外泌体的人造外泌体方案仍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持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外泌体 干细胞 心肌 缺血性心脏病 非细胞疗法 生物工程技术 药物递送系统 细胞外囊泡 仿生纳米技术
下载PDF
养心散对心肌梗死小鼠微循环及病理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关景芳 王乃欣 张志尧 《天津中医》 2002年第3期46-47,共2页
目的 :观察养心散对心肌坏死模型的疗效。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预防组 ,对小鼠耳微血管进行管径、流态、血流速度动态变化及心肌病理变化的观察。结果 :治疗组和预防组微循环及血流速度的改变优于模型... 目的 :观察养心散对心肌坏死模型的疗效。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预防组 ,对小鼠耳微血管进行管径、流态、血流速度动态变化及心肌病理变化的观察。结果 :治疗组和预防组微循环及血流速度的改变优于模型组。结论 :养心散对改善微循环 ,防治心血管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散 心肌 小鼠 微循环 病理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小鼠心肌梗死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变化及心肌病理改变 被引量:6
3
作者 云伟 于艳秋 +3 位作者 卢晓梅 金玉楠 李昆 杜莉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与心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心肌...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与心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h,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分别是82.4±27.6ng/L和47.7±22.3ng/L,与假手术组水平(40.4±9.7ng/L和23.4±4.3ng/L)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心肌梗死后1h、2h、4h、1d、2d和5d分别为202.7±89.5ng/L、578.9±198.0ng/L、696.8±104.7ng/L、325.1±131.7ng/L、218.5±16.0ng/L和195.8±93.1ng/L,与假手术组水平(54.0±3.0ng/L)比较均有显著增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梗死心肌内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梗死后第2至4周细胞因子表达下降,梗死区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心肌纤维化。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三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心肌 肿瘤坏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丁超 李俊峡 +3 位作者 赵玉英 张莉 李洁 于敏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首次ST段抬高型AMI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36例,按照术前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40例)和非他汀组(96例)。观察PCI术后2 h内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他汀组9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2.5%;非他汀组70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72.9%。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他汀组2例因心室颤动发生心源性猝死,他汀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律失常 药物疗法 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3种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先福 徐万群 王少春 《齐鲁医学杂志》 2002年第3期210-211,共2页
①目的 比较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 tPA) 3种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②方法 对 1 997年 1 2月~ 2 0 0 2年 1月 1 63例AMI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 ①目的 比较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 tPA) 3种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②方法 对 1 997年 1 2月~ 2 0 0 2年 1月 1 63例AMI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 1 63例病人分为尿酸氧化酶组、链激酶组、r tPA组 ,溶栓治疗后 ,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4周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③结果 r tPA组血管再通率最高 ,达 76 .1 % ,4周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最低 (χ2 =4.341~ 6 .1 89,P <0 .0 5)。④结论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血栓溶解疗法 药物疗法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法(一) 被引量:2
6
作者 许俊堂 胡大一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年第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疗法 适应证 禁忌证 溶栓药物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作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疗法 药物疗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华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25-227,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血管性疾病。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美国病因排序中的首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而缺血性卒中位居第三位。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缺血性卒中在临床上并不鲜见。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血管性疾病。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美国病因排序中的首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而缺血性卒中位居第三位。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缺血性卒中在临床上并不鲜见。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男性和女性患者6年内发生卒中的概率分别为8%和11%,而且一旦发生预后极差。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必要明确药物治疗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心肌 二级预防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停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疗法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9
作者 彭晋湘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第8期363-363,共1页
有研究表明系统性炎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性增高有关,但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的疗效对这一危险性的影响尚未阐明。本文目的旨在研究服用NSAID期间和停用后AMI的危险性。
关键词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疗法 急性心肌 危险性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10
作者 陈颖 纪昕玲 +1 位作者 李文红 陈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9-479,共1页
关键词 药物疗法 治疗 急性心肌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用不同的西医疗法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玉琴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2期2-4,共3页
目的 :研究用不同的西医疗法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4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6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 目的 :研究用不同的西医疗法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4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46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对照组(25例)、药物治疗组(25例)、介入对照组(24例)、介入治疗组(24例)、药物+介入对照组(24例)和药物+介入治疗组(24例)。我院使用常规药物疗法对药物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介入疗法对介入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介入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药物疗法和介入疗法对药物+介入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药物+介入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六组患者EF(左心室射血分数)、FS(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SV(每搏输出量)、hs-CRP(C反应蛋白)的水平、BNP(脑钠肽)的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2个月后,药物治疗组患者EF、FS、LVEDD、LVESD、SV、hs-CRP的水平、BNP的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组患者EF、FS、LVEDD、LVESD、SV、hs-CRP的水平、BNP的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介入对照组患者,药物+介入治疗组患者EF、FS、LVEDD、LVESD、SV、hsCRP的水平、BNP的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药物+介入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使用常规药物疗法和(或)介入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改善其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心肌患者 芪参益气滴丸 常规药物疗法 介入疗法 联合 心功能
下载PDF
细胞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新伟 王志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9期709-711,共3页
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和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发生左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目前没有针对重塑过程根本原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干细胞有分化为各种心肌细胞和分泌心肌保护因子的... 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和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发生左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目前没有针对重塑过程根本原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干细胞有分化为各种心肌细胞和分泌心肌保护因子的作用,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够促进梗死心肌的功能和结构恢复?最近的随机化临床研究证实,冠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的收缩功能,为干细胞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的恢复提供了首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药物治疗 细胞疗法 骨髓干细胞移植 心肌患者 心肌保护因子 收缩功能 左心室重塑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预后的对比研究
13
作者 冯开薇 周劲东 +1 位作者 李广镰 曾冲 《广州医药》 2001年第4期20-21,共2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迈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迈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心绞痛发作共61例(57.5%),均有心肌梗死治疗后1年内发生。对各亚组的无心绞痛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溶栓再通组与常规药物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3年内,静脉溶栓后再通组在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静脉溶栓无再通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溶栓治疗 药物疗法 预后
下载PDF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2)
14
作者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3期2005-2006,共2页
关键词 心肌 药物疗法 硝酸酯类
下载PDF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常规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2)
15
作者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1829-183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 药物疗法 Β-受体阻滞剂
下载PDF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常规药物治疗:抗血栓药物
16
作者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55-1656,共2页
关键词 心肌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延迟PCI与药物保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艳春 曹艳君 +5 位作者 张红雨 吴志国 仇宝华 张霞 王淑静 梅莲莲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延迟PCI,发病12~24 h内直接PCI)与药物保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86例发病12~24 h的STEMI患者分为延迟PCI组89例(STEMI后12~24 ...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延迟PCI,发病12~24 h内直接PCI)与药物保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86例发病12~24 h的STEMI患者分为延迟PCI组89例(STEMI后12~24 h内接受PCI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组97例(单纯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平均随访(5.6±1.4)个月,比较2组患者住院周期的差别;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30 d及6个月左房直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以及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等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延迟PCI组住院周期明显短于药物保守治疗组,30 d及6个月随访心脏彩超LAD、LVDd小于药物保守治疗组,而LVEF及LVFS大于药物保守治疗组,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延迟PCI治疗可减少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及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室功能 药物疗法 延迟PCI 药物保守治疗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文静 张英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0期791-793,共3页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大小、形态、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改变,是心梗发展为心衰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防治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最新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心肌...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大小、形态、组织结构及功能状态的改变,是心梗发展为心衰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防治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最新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心室重构 他汀类药物 病理生理过程 组织结构 心力衰竭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蒋冀渊 陈新新 +1 位作者 徐秉正 王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六家医学合作中心35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MINOCA组204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阻塞性MI)组329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六家医学合作中心35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MINOCA组204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阻塞性MI)组3299例,比较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药物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他汀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与MINOCA及其亚组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阻塞性MI组相比,MINOCA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8.5±8.3)岁比(62.5±10.7)岁,t=5.242,P<0.01]、糖尿病比例较少(27.0%比45.1%,χ2=25.580,P<0.01)、DAPT使用率较低(46.1%比83.1%,χ2=169.54,P<0.01)。对于MINOCA亚组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类(HR=0.70,95%CI:0.46~0.85,P=0.002)、β受体阻滞剂(HR=0.89,95%CI:0.50~0.97,P=0.023)、DAPT(HR=0.67,95%CI:0.40~0.84,P=0.002)能够降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MINOCA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而ACEI/ARB与1年内MACE发生无独立相关性;并且上述药物均无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趋势。结论MINOCA患者药物治疗策略需个体化,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DAPT对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的MINOCA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 药物疗法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后
下载PDF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21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心血管相关临床指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4.08±0.13)、(1.21±0.15)、(2.97±0.68)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4.96±0.68)、(1.92±0.31)、(3.28±1.2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66±1.28)mmol/L高于对照组的(2.79±1.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 他汀类药物 联合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