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网络及其验证分析
1
作者 徐聪聪 叶燕平 黄晓梅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6期42-49,79,共9页
目的探索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通过构建分子网络及其验证分析,为心肌I/R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对GSE108940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火山图和热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 目的探索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通过构建分子网络及其验证分析,为心肌I/R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对GSE108940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火山图和热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合FerrDb数据库,进行交集分析以识别铁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FRGs)。通过聚类分析器R包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Friends工具评估关键枢纽基因。通过GSE4105数据集和HL-1小鼠心肌细胞株缺氧-再氧化(OGD/R)模型,验证这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基于GSE108940数据集,通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基因芯片数据,识别出533个DEGs,包括312个上调和221个下调基因。进一步通过交集分析,与FerrDb数据库中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对比,识别出23个DEFRGs,其中19个上调、4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涵盖多个关键生物过程,如铁离子运输、细胞内铁离子稳态等,并在多个细胞组成部分和分子功能层面显示其重要性。PPI网络揭示了20个基因节点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并确定了5个关键枢纽基因:Sqstm1(Sequestosome 1)、转铁蛋白受体(Tfrc)、脂联素2(Lcn2)、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Cdkn1a)和溶质载体家族40成员1(Slc40a1)。利用GSE4105数据集以及构建的HL-1小鼠心肌细胞株OGD/R模型,均显示这些关键基因在心肌I/R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结论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了心肌I/R损伤相关的铁死亡分子网络,并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关键枢纽基因的作用,为未来心肌I/R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铁死亡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富集分析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下载PDF
铁死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凯裕 梁爽 +1 位作者 潘琪琦 徐永亦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8期781-784,共4页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以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1.26亿人罹患IHD,有900万人死于IHD[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等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重要手...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以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1.26亿人罹患IHD,有900万人死于IHD[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等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但缺血一段时间再恢复血液灌注,会引起额外的心肌损伤,使得心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加重[2],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可扩大心肌梗死范围,诱发心室重构,极大增加严重心律失常、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MIRI发生发展,抑制铁死亡可能是抗MIRI的有效策略[3]。而针刺具有保护心肌、改善MIRI效应,其机制与铁死亡相关[4]。因此,本文就铁死亡在MIRI中的作用及针刺干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针刺抗MIRI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针刺 铁死亡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牛樟芝萃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黄小琼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4期152-154,157,共4页
研究旨在探讨牛樟芝萃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牛樟芝萃取物预处理,记录其心电图变化,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使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 研究旨在探讨牛樟芝萃取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的牛樟芝萃取物预处理,记录其心电图变化,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使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IRI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结果表明,牛樟芝萃取物能够降低心电图ST段的抬高程度,能降低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释放。同时,该萃取物还能有效降低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通过调控Nrf2和HO-1蛋白因子的表达,对心肌组织的MIRI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萃取物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Nrf2/HO-1信号通路 保护作用
下载PDF
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明 朱姝 +3 位作者 隋殿军 孙红 于德伟 崔志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 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其血清中MDA和SOD以及NO的影响,同时以电镜和光镜观察了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 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 目的 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其血清中MDA和SOD以及NO的影响,同时以电镜和光镜观察了其病理组织形态。结果 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蜂胶总黄酮组的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善,炎细胞浸润也有减轻;电镜超微结构显示,蜂胶总黄酮组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各组心肌三酶均值水平来看,蜂胶总黄酮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P<0 05);并可明显降低MDA含量,增强SOD活力,还可增加NO含量。结论 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丙二醛 超氧 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CGRP和PGE_2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林亚平 易受乡 +3 位作者 严洁 常小荣 杨昱 田岳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8期26-28,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内关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以探讨针刺内关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家兔46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内关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以探讨针刺内关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家兔46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电针内关组、电针足三里组;结扎家兔冠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模型,以RM46多导生理仪持续监测心电,用硝基四氮唑兰染色测量心肌梗死范围,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家兔心肌组织CGRP、PGE2含量。结果: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后,心梗范围扩大;除预处理组外,其余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假手术组、预处理组和针内关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CGRP和PGE2水平模型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预处理及针内关组(P<0.05或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处理与电针内关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GRP、PGE2的参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内关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CGRP PGE2 预处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前列腺素E2
下载PDF
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明 朱姝 +3 位作者 隋殿军 孙红 于德伟 崔志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TUNEL、流式细胞技术及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研究细胞凋亡。结果TUNEL结果表明: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有改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目的研究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TUNEL、流式细胞技术及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研究细胞凋亡。结果TUNEL结果表明: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有改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根据PI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二倍体亚峰分析,蜂胶总黄酮对细胞凋亡亦有明显改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心肌细胞可见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不同程度溶解破坏,遗留较多空泡,核染色质边集,核皱缩,核膜表面凹凸不平等形态学改变,但未见到典型的凋亡小体,蜂胶总黄酮组心肌线粒体排列尚规整,线粒体嵴无明显破坏,肌丝排列整齐,无明显破坏。结论蜂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羟苯氨酮保护大鼠心脏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3
7
作者 范礼理 滕健 +1 位作者 张润东 赵德育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 研究强心扩血管新药羟苯氨酮(oxyphenamon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离体或在体大鼠心脏,阻断冠脉前降支10min后行再灌注15min(离体)或30min(在体),形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心电图、心肌酶学与心肌超微结... 目的 研究强心扩血管新药羟苯氨酮(oxyphenamone)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离体或在体大鼠心脏,阻断冠脉前降支10min后行再灌注15min(离体)或30min(在体),形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心电图、心肌酶学与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观察药效。结果 羟苯氨酮(离体心脏灌流1 -10μmol·L-1,或静脉注射0 1-1 0mg·kg-1 )剂量依赖性地明显减少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对抗损伤所致心肌CPK,LDH与MDA的变化,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结论 羟苯氨酮明显保护离体和在体大鼠心肌对抗冠脉阻断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氨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律失常 心肌酶学 心肌超微结构
下载PDF
四逆汤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孙慧兰 吴伟康 +1 位作者 罗汉川 梁天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 考察四逆汤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汤组、四逆汤有效部位组。大鼠心脏进行Langendorff灌流,通过控制灌流液流量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药组在灌流液中加入相... 目的 考察四逆汤有效部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四逆汤组、四逆汤有效部位组。大鼠心脏进行Langendorff灌流,通过控制灌流液流量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药组在灌流液中加入相应药液,测定再灌注后50rain的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力和再灌注1min内心律失常发生率。小鼠ig给药3d后ip垂体后叶素(20U/kg)造模,记录0~8min的心电图,并取心肌测SOD活性、MDA及LA水平。结果 四逆汤和四逆汤有效部位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收缩力恢复率、降低再灌注1min心律失常发生率,四逆汤有效部位对心肌收缩力的恢复作用较好,四逆汤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抑制较好;四逆汤和四逆汤有效部位均可明显地降低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心电图J点抬高,明显提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和LA水平,四逆汤和四逆汤有效部位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 四逆汤有效部位可以显著地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氧化损伤和抑制无氧酵解,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有效部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垂体后叶素
下载PDF
藏药三味檀香散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寇毅英 扎西多杰 +1 位作者 李永芳 格日力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观察三味檀香散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组织学、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三味檀香散高、低剂量... 目的:观察三味檀香散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组织学、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伪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三味檀香散高、低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并留取心脏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探讨三味檀香散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高、低剂量的三味檀香散组大鼠心电图ST段移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亦能明显降低心肌LDH、CK的释放(P<0.05),可明显升高心肌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并且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区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结论:藏药三味檀香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自由基清除剂的功能,维护心肌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平衡,阻止脂质过氧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味檀香散 心肌缺血-再灌注 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灼 陈立新 +4 位作者 宋崇顺 秦腊梅 任映 郭菁 寇嘉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再灌注后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应用大鼠离体工作心脏模型进行缺血-再灌注,并设定程序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黄芪多糖(50mg/mL灌注液)治疗组。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主动脉压(...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再灌注后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方法应用大鼠离体工作心脏模型进行缺血-再灌注,并设定程序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黄芪多糖(50mg/mL灌注液)治疗组。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主动脉压(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显著下降(P<0.05),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下降的时间常数(T值)显著增高(P<0.05),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显著减小(P<0.05,或P<0.01),冠脉流量(CF)显著下降(P<0.05),黄芪多糖治疗组其收缩舒张功能均得以良好的恢复,有显著扩冠作用(P<0.05)。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下降,LPO含量增高、心肌组织氧自由基波谱信号(OFR)增强,黄芪多糖治疗组SOD含量增高,LPO含量、OFR波谱信号降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均P<0.05。结论黄芪多糖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是其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丹参素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权伟 周丹 +5 位作者 郭超 王艳华 朱艳荣 关月 奚苗苗 文爱东 《中南药学》 CAS 2012年第12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素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复制大鼠MI/R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除模型组于再... 目的探讨丹参素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复制大鼠MI/R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除模型组于再灌注时给予生理盐水外,丹参素钠低、中、高剂量组于再灌注即刻给予丹参素钠(15、30、60 mg kg-1)。实验终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性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参素钠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CK-MB、cTnI的浓度显著下降(P<0.05),并且丹参素钠高剂量组TNF-α、IL-1、IL-6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所有给药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也小于模型组。结论丹参素钠对大鼠M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MI/R损伤时的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钠 心肌缺血-再灌注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四逆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氧化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赵丹洋 赵明奇 吴伟康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81-1685,共5页
目的:阐明四逆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线粒体氧化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四逆汤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Pit(垂体后叶素)制造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四逆汤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组织及线粒体内SO... 目的:阐明四逆汤抗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线粒体氧化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四逆汤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Pit(垂体后叶素)制造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四逆汤可以明显提高心肌组织及线粒体内SOD活性(P<0.01),明显降低心肌组织及线粒体内MDA含量(P<0.01),减少心肌组织内乳酸含量(P<0.05),四逆汤还可以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线粒体肿胀程度(P<0.01),明显增强线粒体MnSODmRNA的转录(P<0.01)结论:四逆汤可以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机制为增强线粒体MnSOD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线粒体
下载PDF
к阿片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鹏 朱运龙 +3 位作者 王跃民 李明哲 毕辉 裴建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02-507,共6页
目的:采用选择性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激活к阿片受体,研究大鼠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к阿片受体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按随机原则分组,监测大鼠心率(HR)、动脉压(ABP)、左心室内... 目的:采用选择性к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激活к阿片受体,研究大鼠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к阿片受体介导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大鼠按随机原则分组,监测大鼠心率(HR)、动脉压(ABP)、左心室内压(LVP)及收缩(+dp/dtm ax)和舒张功能(-dp/dtm 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к阿片受体激活后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心肌梗死面积、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等方面的影响。结果:①U50488H可显著降低大鼠HR、ABP、LVP及±dp/dtm ax。②在心肌缺血前预先给予U50488H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减少心肌酶的漏出。结论:U50488H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可通过激活心脏к阿片受体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上述作用可被选择性к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50488H Κ阿片受体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超微结构 心脏保护作用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下载PDF
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韦皓 许玉霞 +4 位作者 秦莉 赵玉倩 苇菁桦 何云 刘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IRI组和HIF-MIRI组各10只,HIF-MIRI组于造模前24 h腹腔注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IRI组和HIF-MIRI组各10只,HIF-MIRI组于造模前24 h腹腔注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20μg/g),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采用手术结扎法制备MIRI模型,对照组只打开心包,不结扎。造模成功后,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损伤;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和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HIF-1α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HIF-1α、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NF-κB)、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I组和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HIF-1α、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与MIRI组相比,HIF-MIRI组大鼠血清CK-MB和LDH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显著下降(P <0. 01),心肌组织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 <0. 01),TLR4、NF-κB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 <0. 01),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MIRI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损伤 缺氧诱导因子1Α TLR4/NF-κB
下载PDF
过表达Nrf2基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血流动力学和cTnI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来 陈文雁 +2 位作者 刘永平 姚翊 孔高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MIRI组、过表达Nrf2基因组(Nrf2组)。Sham组和MIR... 目的探讨过表达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MIRI组、过表达Nrf2基因组(Nrf2组)。Sham组和MIRI组经冠脉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载体(Ad-EGFP)至心肌组织,Nrf2组转染携带Nrf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Nrf2)。稳定3d后,三组建立MIRI模型,观察缺血前(T0)、缺血30min(T1)、再灌注30min(T2)和再灌注120min(T3)时HR、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收缩末期压(LVESP)、心室最大压力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再灌注120min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MIRI组、Nrf2组HR明显减慢、LVESP和±dp/dt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T1~T3时MIRI组、Nrf2组HR明显减慢、LVESP、±dp/dt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P<0.05)。与MIRI组比较,T1~T3时Nrf2组LVESP和±dp/dt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120min,MIRI组cTnI含量为(6.7±2.5)ng/ml,Nrf2组为(4.6±2.1)ng/ml,明显高于Sham组(1.4±0.4)ng/ml(P<0.05),Nrf2组明显低于MIRI组(P<0.05)。结论大鼠心肌过表达Nrf2基因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抑制cTnI浓度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流动力学 心肌肌钙蛋白I 氧化 应激
下载PDF
3,4,5,6-四羟基口山酮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忠 胡长平 +2 位作者 吴铁 戴滨 林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研究合成的口山酮化合物3,4,5,6四羟基口山酮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rff法灌流,停灌30min再灌3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左心室插入水囊导管,记录左室内压(LVP)... 目的:研究合成的口山酮化合物3,4,5,6四羟基口山酮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大鼠心脏采用Langendorff法灌流,停灌30min再灌30min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左心室插入水囊导管,记录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心率(HR),定时收集冠脉流出液,测定冠脉流量(CF)和肌酸激酶(CK)活性。心脏灌流结束后心脏称重,计算单位心脏湿重的CK释放量。心肌组织制备匀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TNFα含量。结果:预先给予3,4,5,6四羟基口山酮(30、100或300μmol·L-1)可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功能损伤,减少CK的释放和心肌组织TNFα的产生。结论:3,4,5,6四羟基口山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 6-四羟基san酮 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海辉 李知平 +4 位作者 张曙 李恒昌 许立新 杜魏 叶志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组)、联合处理组(ER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8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前15min,E组和ER组静脉注射依达拉奉5mg/kg,C组和R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R组和ER组在结扎LAD 20min后用止血带结扎大鼠双后肢,持续10min实施RIP。再灌注后180min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用伊文蓝+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双重染色法分离坏死区与缺血区心肌评估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与C组比较,E组、R组及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E组和R组比较,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后处理或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联合应用的保护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远隔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藏药莪达夏醇提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振 刘明成 +3 位作者 李福安 任世存 马建滨 张得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3-426,373,共5页
本实验探讨藏药莪达夏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采用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方法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40 min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肤甘肤过氧化物酶(GSH-... 本实验探讨藏药莪达夏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采用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方法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40 min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肤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莪达夏可以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K、LDH和MDA含量,升高血清SOD和GSH-Px活力(P<0.01,P<0.05)。表明藏药莪达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抗氧化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达夏醇提物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世平 沈鑫 +4 位作者 李会玲 景桂霞 杨瑞 金梅梅 常建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7-711,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40只,体重150~170g,8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Dex给药组(IRD组),缺血-再灌...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40只,体重150~170g,8周后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Dex给药组(IRD组),缺血-再灌注+育亨宾与Dex复合给药组(IRYD组),每组8只。S组和IR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作预处理,IRD组先以5μg/kg的速度输注Dex 10 min,后以5μg·kg-1·h-1的速率再输注60 min,IRYD组先静脉输注1mg/kg的育亨宾,15min后改为0.5mg·kg-1·h-1继续输注60min,育亨宾开始输注5min后以与IRD组相同的方法输注Dex。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采用结扎-放松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使局部心肌缺血30min、继而再灌注2h。分别记录缺血前(T0)、结扎30 min(T1)、再灌注1h(T2)和再灌注2h(T3)时的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测定再灌注2h后的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含量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与S组、IR组和IRYD组比较,T0-T3时IRD组的HR明显减慢(P<0.05)。与IR组和IRYD组比较,T3时IRD组LVSP、+dp/dtmax和-dp/dtmax明显升高(P<0.05),LVEDP明显降低(P<0.05),IRD组缺血坏死区/缺血危险区(AN/AAR)明显缩小(P<0.05),cTnI含量明显降低(P<0.05),NO浓度明显升高(P<0.05)。T3时IRYD组与IR组大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x预处理能改善糖尿病大鼠MIRI后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其保护机制可能与α2受体激动和血浆NO浓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预处理 糖尿病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功能 一氧化氮机制
下载PDF
糖原合成激酶3β抑制剂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白延丽 沈途 +1 位作者 刘国利 张锦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0-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抑制剂SB216763是否增强异氟醚(ISO)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kg,将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白兔随机分为八组(n=6),缺血-再灌注组(A组);ISO0.5MAC组(B组)或1.0...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激酶(GSK)3β抑制剂SB216763是否增强异氟醚(ISO)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5~3.0kg,将模型制备成功的48只白兔随机分为八组(n=6),缺血-再灌注组(A组);ISO0.5MAC组(B组)或1.0MAC组(C组);GSK3β抑制剂SB216763(SB)0.2mg/kg组(D组)或0.6mg/kg(E组);ISO+SB组(F组);SB+苍术苷(Atr)组(G组);ISO+SB+Atr组(H组)。于缺血前(基础值,T0)、缺血30min(T1)、再灌注30min(T2)、60min(T3)和120min(T4)时分别记录HR和MAP;再灌注结束时,TTC法染色心肌切片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T0时各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各组T3、T4时HR明显减慢、T2~T4时MAP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E组和F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苍术苷废除了E组和F组的保护作用。结论 GSK3β抑制剂能够增强异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该过程经由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216763 异氟醚 后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