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十年随访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万瑞 马乾凤 +2 位作者 吴竞捷 王立群 王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03-1708,1715,共7页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 背景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CRFC)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的描述,有关CRFC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开展≥55岁人群社区保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1年9—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银川市5个社区的1046名≥5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RFC评价〔纳入中心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共计9项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后,控制一般情况变量,通过构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各个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β,以回归系数β为权重将所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评分相加得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三组:<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通过面访和死因监测系统搜索的方式完成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_(50)组,P_(50)~P_(75)组,>P_(75)组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一般情况、各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分组、年龄组分层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66.4±6.6)岁。共观察到106例死亡案例,10年累计死亡率为10.13%。随着危险评分的增加,个体预期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_(75)组累积生存率低于P_(50)~P_(75)组和<P_(50)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独居、文化程度可能是社区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一般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危险总评分是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HR=3.04,95%CI(1.55,5.97),P=0.001〕,且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越高死亡风险亦越高,>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2.02,95%CI(1.16,3.50),P=0.013〕;以年龄组分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岁年龄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总评分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HR=2.79,95%CI(1.36,5.74),P=0.005〕;>P_(75)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P_(50)组〔HR=1.83,95%CI(1.02,3.28),P=0.042〕。结论CRFC与社区≥55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关联,其聚集程度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高,提示早期评价CRFC并给予干预可能对提高社区≥55岁人群保健效果、降低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代谢性心血管综合征 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 死亡原因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 全因死亡风险 老年人 队列研究 随访研究
下载PDF
生酮饮食用于心脏疾病的研究综述
2
作者 苏晓明 钱玉良 严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39-143,148,共6页
生酮饮食作为新型饮食辅助治疗心脏疾病的研究方向之一,具有改善危险因素、抑制心室重构、保护心脏等优势。本综述归纳整理生酮饮食对心脏疾病及处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状态作用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心脏相关作用机制,分析其在减少心血... 生酮饮食作为新型饮食辅助治疗心脏疾病的研究方向之一,具有改善危险因素、抑制心室重构、保护心脏等优势。本综述归纳整理生酮饮食对心脏疾病及处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状态作用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阐述心脏相关作用机制,分析其在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治疗心脏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总结了生酮饮食的不良反应与禁忌证,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饮食 心脏疾病 膳食治疗 机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丹璇 刘静 +4 位作者 刘金霄 周晓玲 陶萍萍 唐春凤 张成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00-504,共5页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体检的4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生理、生化、医用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根据...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心脏表面温度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体检的4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生理、生化、医用红外热成像等信息。根据采集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Spearman相关系数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及决策树分析上焦(心脏)温度与MAFLD的相关性。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和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上焦(心脏)、腋-眼、中焦-下焦、腋-胁这6个变量是影响MAFLD的危险因素。运用随机森林和决策树发现,当上焦(心脏)温度在30.34℃及以下时,患MAFLD的风险为100%。当上焦(心脏)的温度为30.34~31.38℃且年龄>41岁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1.38~32.51℃且双腋窝-双胁肋的温度差值为0.63~1.33℃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当上焦(心脏)温度为32.51~33.6℃、年龄>37岁的男性时,患MAFLD的风险较高。且该模型总预测准确率97.4%。结论:上焦(心脏)凉偏离与MAFLD发生风险正相关,上焦(心脏)表面温度越低,患MAFLD的风险越高。在临床上,可对持续上焦(心脏)凉偏离的人群进行健康管理,以延缓MAFLD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心脏表面温度 红外热成像技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寿险体检人群多代谢异常聚集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燕 黄泽宇 佟伟军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年第7期91-93,共3页
目的了解寿险体检人群多代谢异常聚集及危险因素,探讨该人群投保后可采取的干预策略与措施。方法对苏州地区1 829例寿险体检者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对多代谢异常聚集的影响。... 目的了解寿险体检人群多代谢异常聚集及危险因素,探讨该人群投保后可采取的干预策略与措施。方法对苏州地区1 829例寿险体检者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对多代谢异常聚集的影响。结果 76.12%的寿险体检者患1种及以上多代谢异常,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无序多分类非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个和3个以上多代谢异常聚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和尿酸,其OR值分别为1.090、5.206、1.372、1.147、22.387和1.922;女性是多代谢异常聚集的保护因素,其OR值为0.640和0.358。结论苏州地区寿险体检者中多代谢异常聚集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寿险公司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险体检人群 代谢异常 聚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关于大麻素-1受体阻断剂利莫那班对超重或肥胖患者体重和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IO-北美研究
5
作者 Pi-Sunyer F.X. Aronne L.J. +1 位作者 Heshmati H.M. 任付先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6期6-7,共2页
Context: Rimonabant, a selective cannabinoid- 1 receptor blocker, may reduce body weight and improve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 Context: Rimonabant, a selective cannabinoid- 1 receptor blocker, may reduce body weight and improve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monabant with placebo each in conjunction with diet and exercise for sustained changes i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over 2 years.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3045 obese(body mass index ≥ 30) or overweight(body mass index >27 and treated or untreated hypertension or dyslipidemia) adult patients at 64 US and 8 Canadian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s from August 2001 to April 2004. Intervention: After a 4- week single- blind placebo plus diet(600 kcal/d deficit) run- in period,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placebo, 5 mg/d of rimonabant, or 20 mg/d of rimonabant for 1 year. Rimonabant- treated patients were rerandomized to receive placebo or continued to receive the same rimonabant dose while the placebo group continued to receive placebo during year 2. Main Outcome Measures: Body weight change over year 1 and prevention of weight regain during year 2. Additional efficacy measures included changes in waist circumference, plasma lipid levels, and ot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Results: At year 1, the completion rate was 309(51% ) patients in the placebo group, 620(51% ) patients in the 5 mg of rimonabant group, and 673(55% ) patients in the 20 mg of rimonaba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group, the 20 mg of rimonabant group produced greater mean(SEM) reductions in weight(- 6.3 [0.2] kg vs - 1.6[0.2] kg; P< .001), waist circumference(- 6.1 [0.2] cm vs- 2.5[0.3] cm; P< .001), and level of triglycerides(percentage change,- 5.3[1.2] vs 7.9 [2.0]; P< .001) and a greater increase in level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percentage change, 12.6 [0.5] vs 5.4 [0.7]; P< .001). Patients who were switched from the 20 mg of rimonabant group to the placebo group during year 2 experienced weight regain while those who continued to receive 20 mg of rimonabant maintained their weight loss and favorable changes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Use of different imputation methods to account for the high rate of dropouts in all 3 groups yielded similar results. Rimonabant wa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the most common drug- related adverse event was nausea(11.2% for the 20 mg of rimonabant group vs 5.8% for the placebo group). Conclusions: In this multicenter trial, treatment with 20 mg/d of rimonabant plus diet for 2 years promoted modest but sustained reductions in weight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favorable changes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However, the trial was limited by a high drop- out rate and longer- term effects of the drug require further study. Clinical Trials Registration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肥胖患者 受体阻断剂 危险因素 心脏代谢 大麻素 体重 超重 北美 限制饮食
下载PDF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体力活动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军龙 张焰 +3 位作者 屠伟峰 邓东亲 王吕国 戴建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6-416,共1页
关键词 心脏手术患者 心血管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 活动指数 体力 围手术期心脏事件 活动能力 有氧代谢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正元 孙国祥 +5 位作者 吴国强 程良保 徐敏皋 李建清 张钧 胡一河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分析 SYNDROME 致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调查 相关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活方式 心血管病 聚集状态
下载PDF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卜云涛 边波 万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等情况下,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浓度升高[1-2]。ADMA作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抑制剂,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等情况下,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浓度升高[1-2]。ADMA作为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抑制剂,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加重斑块的炎症反应,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3]。他汀类药物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作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冠状动脉性心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危险因素 一氧化氮合成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他汀类药物 代谢异常
下载PDF
心血管代谢相关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建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69-973,共5页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高收入国家的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图1)。中国CVD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5013万到2019年的1.2亿,增加了一倍多。死于CVD人数也几乎翻倍,从1990年的242万增加到2019年...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高收入国家的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图1)。中国CVD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5013万到2019年的1.2亿,增加了一倍多。死于CVD人数也几乎翻倍,从1990年的242万增加到2019年的458万[1],超过40%的死亡可归因于CVD[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代谢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下载PDF
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凤梅 王淑云 徐恒戬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9期1602-1604,共3页
目的:探讨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某高校3321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指标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与体质指数(BMI)、血... 目的:探讨某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12月某高校3321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和血液指标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性别、年龄与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水平、患病率聚集率及危险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教职工BMI、SBP、DBP、LDL-C、TG、FP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C、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BMI、SBP、DBP、TC、LDL-C、TG、FPG水平呈显著升高趋势,HDL-C水平显著降低。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33.7%)、血脂异常(24.2%)、肥胖(14.9%)、糖尿病(10.0%),危险因素聚集率为22.3%。男性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率聚集率显著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女性,分别是女性的2.35、2.25、1.73、1.43、2.1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的危险性显著升高。结论:高校教职工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患病和聚集情况不容乐观,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职工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 聚集
下载PDF
代谢性高血压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之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1 代谢性高血压的概念 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占90%,继发性高血压约10%,而常见的继发因素有大动脉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某些心血管病、颅脑病变、妊娠、红细胞增多症和某些药物导致的高血压。
关键词 代谢性高血压 代谢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 多重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心脏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
下载PDF
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12
作者 田银君 王忠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危险因素研究 脂联素 抗动脉粥样硬化 内分泌器官 胰岛素抵抗 代谢过程 脂肪组织 脂肪因子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肿瘤心脏病中诊断和治疗进展
13
作者 张展 李建锋 +3 位作者 张福 黄愿 李瑞珍 谢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8-440,共3页
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研究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新兴交叉学科。随着肿瘤综合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龄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肿瘤治疗潜在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所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日俱增。因此,探寻放化疗诱导心脏毒性的早期特... 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研究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新兴交叉学科。随着肿瘤综合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高龄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肿瘤治疗潜在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所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日俱增。因此,探寻放化疗诱导心脏毒性的早期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肿瘤心脏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异常代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抗肿瘤药 心脏危险因素 诊断 鉴别 治疗学
下载PDF
中国九省(区)农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春雷 王柳森 +4 位作者 王惠君 王志宏 张继国 苏畅 张兵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8年第10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九省18岁及以上农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血样检测数据、人口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18岁及以上农民共2 001人... 目的:分析我国九省18岁及以上农民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及聚集性,探讨人口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的血样检测数据、人口经济因素和体格测量数据,选择18岁及以上农民共2 001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发布的定义判定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2RFs)为危险因素聚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与各代谢性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2009年我国九省(区)农民中,中心型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39. 8%、36. 8%、21. 8%、22. 1%和27. 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压升高[OR=0. 74,95%CI (0. 60,0. 90)]、血糖升高[OR=0. 68,95%CI (0. 54,0. 85)]和甘油三酯升高[OR=0. 77,95%CI (0. 62,0. 96)]的危险性低于男性,中心型肥胖[OR=6. 25,95%CI (4. 74,8. 24)]和HDL-C降低[OR=4. 49,95%CI (3. 45,5. 84)]的危险性高于男性;年龄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及聚集性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trend <0. 05)。南部地区的农民患血压升高的危险性明显低于北部地区农民,但血糖升高的危险性高于北部地区农民。未发现农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社区城市化水平与代谢性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关联。结论:我国九省中约有2/3的农民至少有1种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约有一半的农民存在危险因素聚集性。从公共卫生防控的角度,应根据农民各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性别、年龄及区域性流行特征,发现相应的高危人群,优先采取精准化的一级预防营养干预措施,重视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和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 聚集 人口经济因素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新名词
15
作者 巫慧钧 《上海医药》 CAS 2004年第10期465-465,共1页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心脏
下载PDF
糖尿病和心脏疾病 糖尿病危险因素治疗循征指南
16
作者 AmaleA.Lteif KierenJ.Mather +2 位作者 CharlesM.Clark 范静波 严晓伟 《世界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45-50,共6页
2型糖尿病是遍及全球的流行病。心血管疾病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在这篇评述中,我们将讨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证据。强化降压和调脂治疗是治疗那些患者心脏... 2型糖尿病是遍及全球的流行病。心血管疾病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在这篇评述中,我们将讨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证据。强化降压和调脂治疗是治疗那些患者心脏疾病的基础。尽管众所周知强化血糖控制有益于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对减少大血管疾病却可能有或没有显著的作用。最后,改变生活方式及其他旨在预防心脏疾病的心血管治疗也可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脏疾病 危险因素 治疗 循征医学 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 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 血糖 诊断
下载PDF
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洪雯霞 汪年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年第6期549-551,共3页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较血液透析具有更有效的保护患者残肾功能、改善贫血、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钙磷代谢紊乱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不仅...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较血液透析具有更有效的保护患者残肾功能、改善贫血、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钙磷代谢紊乱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骨骼系统,还可引起异位钙化、心脑血管并发症等。高磷血症可导致透析患者出现异位钙盐沉积,刺激血管及心脏瓣膜钙化,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是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水平每增加1mg/dl,对冠脉动脉钙化造成的危险性相当于增加2.5年的透析时间,尿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18%。2009年KDIGO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对于CKD3—5期患者血磷水平应控制在正常范围,CKD5期,包括透析患者血磷水平应接近正常范围。影响维持性腹透患者钙磷代谢的因素诸多,包括饮食、残余肾功能、透膜的转运特性、透析液的钙离子浓度、磷结合剂药物的应用等,且个体差异较大,有关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多。本文就有关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透析患者 钙磷代谢紊乱 影响因素 腹膜透析 心脑血管并发症 心脏瓣膜钙化 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实践指南
下载PDF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娟舟 张迎红 +5 位作者 张文 王艳 胡柳 刘佳 黄静 彭盼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2-437,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CHD)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武汉科技大学附... 目的:调查我国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CHD)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1 833例A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S组和非MS组,比较不同种类、性别、年龄患者MS患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HD患者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果:1 833例ACHD患者中共265例发生MS,MS的总体患病率为14.5%,轻度和中重度ACHD患者患病率分别为15.6%和11.8%,男性患病率为17.8%,女性患病率12.9%,两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老年阶段患病率最高,为27.4%。MS中单一指标异常率最高,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分别为33.2%、3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重指数增高、腰围增加、收缩压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增高以及肺动脉高压是ACHD患者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S在ACHD患者中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应加强ACHD患者MS的筛查和预防性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先天性心脏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佳丽 陈祚 +7 位作者 张林峰 王馨 董莹 聂静雨 郑聪毅 邵澜 田野 王增武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731,共5页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脂肪率(BFP)和内脏脂肪指数(VFI)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7 571人,有效数据5 643人。... 目的 探讨我国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脂肪率(BFP)和内脏脂肪指数(VFI)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5-2016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调查对象7 571人,有效数据5 643人。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两种及以上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采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西藏地区35岁及以上居民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为9.78%。BFP、VFI按照四分位数分组,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吸烟、饮酒、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强度和海拔后,随着BFP或VFI水平升高,BFP或VFI与危险因素聚集关联的OR值增大。以BFP为5.0%~27.0%组OR值为1,BFP为27.1%~31.7%组、31.8%~36.6%组和36.7%~50.0%组OR值(95% CI)分别为1.15(0.86~1.54)、1.48(1.05~2.07)和1.72(1.10~2.68);以VFI为1~6组OR值为1,VFI为7~9组、10~13组和14~30组OR值(95% CI)分别为1.20(0.81~1.79)、1.91(1.30~2.80)和3.91(2.64~5.77)。BFP、VFI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和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FP和VFI水平与心脏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相关,VFI对危险因素聚集的预测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脂肪率 内脏脂肪指数 心脏代谢『生危险因素聚集
原文传递
心脏移植术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红强 陈昊 +3 位作者 杨守国 孙晓宁 林熠 王春生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后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M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5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以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标准为基础,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及修订后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后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M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5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以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标准为基础,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及修订后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3次报告制定MS的诊断标准。收集可能与发生MS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从而描述心脏移植后MS发生率,对发生MS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所有受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7.3个月。随访期间,共有63例受者发生MS,其发生率为46.67%(63/135)。受者术前高龄状态(相关系数=1.09,95%可信区间为1.01~1.22,P%0.05),BMI(相关系数=1.65,95%可信区间为1.16~1.87,P〈0.05),以及糖尿病史(相关系数=3.27,95%可信区间为1.12-34.21,P〈0.05)是术后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移植后MS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高龄、肥胖及糖尿病史是导致术后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受者术后应控制好免疫抑制剂用量及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