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57BL/6小鼠放射性心脏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血清标志物的探讨 被引量:8
1
作者 符天晓 周菊英 焦旸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心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相关血清标志物。方法雌性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只),18 Gy放疗组(12只),25 Gy放疗组(12只)。每周测小鼠体重,分别于照射后第0、8、16周,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放射性心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相关血清标志物。方法雌性C57BL/6小鼠2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只),18 Gy放疗组(12只),25 Gy放疗组(12只)。每周测小鼠体重,分别于照射后第0、8、16周,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组织改变并进行评分;采集下腔静脉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疗组小鼠的体重开始呈下降趋势后缓慢上升。放疗组小鼠的心肌组织存在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早期以急性炎症为主,后期以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随着受照剂量的增加,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加重,病变时间提前。c Tn I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和剂量大小、病理学表现均呈相关性。结论成功建立放射性心脏损伤动物模型。c Tn I可作为评价心脏损伤动物模型的无创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心脏损伤 动物模型 评价方法 肌钙蛋白
下载PDF
心脏血管内迷走神经丛刺激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物模型制作 被引量:16
2
作者 侯月梅 阿依古力 Benjamin J.Scherlag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探讨心脏血管内迷走神经丛刺激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制作。 32条Mongrel狗活体心脏大血管 :冠状窦、左右肺动脉、左房、上下腔静脉等处插入 7F蓝状电极进行迷走神经丛刺激 ,刺激频率为 2 0Hz,刺激间期 0 .1ms,刺激电... 探讨心脏血管内迷走神经丛刺激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制作。 32条Mongrel狗活体心脏大血管 :冠状窦、左右肺动脉、左房、上下腔静脉等处插入 7F蓝状电极进行迷走神经丛刺激 ,刺激频率为 2 0Hz,刺激间期 0 .1ms,刺激电压 1~ 4 0V ,刺激时间 30~ 5 0s。为了避免神经丛刺激直接对心房的影响 ,于刺激迷走神经丛的同时在P波后发放 2 0 0Hz、2 0~ 5 0ms的PS2 心房高频刺激 ,使迷走神经刺激落入心房的不应期。在这些心脏血管迷走神经丛刺激时减慢窦性心律 ,且减慢速度呈电压依赖。在一定的刺激强度下 ,窦性心律能够达到最大减低 (从75 0± 10 2ms至 15 6 0± 2 30ms) ,心房肌不应期显著缩短 (从 175± 13ms缩至 96± 2 3ms) ,同时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且重复性很好。应用 β 阻断剂 (esmolol1mg/kg)时 ,提高了房颤诱发域值 ;迷走神经阻断剂 (atropine1~ 2mg/kg)可以完全阻断房颤的诱发。结论 :蓝状电极非常有利于快速在静脉血管腔内找到迷走神经丛刺激位点 ;心脏大血管处存在迷走神经丛 ,刺激这些神经丛能够复制出与临床灶性阵发性房颤非常类同的房颤 ,迷走神经阻断剂可阻断这类房颤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血管 迷走神经丛刺激 动物模型 制作
下载PDF
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陆轩 萧明第 李敬来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3期143-145,161,共4页
为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选择豚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豚鼠升主动脉与大鼠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豚鼠主肺动脉与大鼠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受体鼠术前静脉注射眼睛蛇毒因子(CVF)60U/kg,术后腹腔注射CVF60U·... 为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选择豚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豚鼠升主动脉与大鼠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豚鼠主肺动脉与大鼠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受体鼠术前静脉注射眼睛蛇毒因子(CVF)60U/kg,术后腹腔注射CVF60U·kg-1·8h-1,抑制超急性排斥反应,另腹腔注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抑制剂(FK506)0.25mg·kg-1·6h-1。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88.9%(16/18),平均存活时间24.00±3.05h,病理学检查发现排斥心脏内广泛血栓形成,间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心肌有局灶梗塞和凝固性坏死,符合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的表现。该模型手术操作简单,不需显微镜,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移植 急性血管 排斥反应 动物模型 心脏移植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董成亚 王伊龙 刘向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97-503,共7页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步态情感障碍和痴呆的重要脑血管疾病,脑白质弥漫性损伤是该病的重要影像学特征。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内容,本文对不同的脑小血管病白质损伤动物模型制作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包括单一型动物模型如双... 脑小血管病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步态情感障碍和痴呆的重要脑血管疾病,脑白质弥漫性损伤是该病的重要影像学特征。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内容,本文对不同的脑小血管病白质损伤动物模型制作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包括单一型动物模型如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模型、脑淀粉样血管病模型、Notch3转基因小鼠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以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型动物模型组合而成的复合型动物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脑白质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海峰 方健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随着工农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常见的脊髓损伤多来自于外伤所致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此外,肿瘤、脊髓血管病变、脊柱炎症等亦可引起。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脊髓血管病变 脊柱骨折 交通运输业 骨折脱位 建筑业 发病率
下载PDF
肿瘤心脏病学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钰 孟婷婷 +2 位作者 田鹏 郑燕 苏国海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5-122,共8页
肿瘤心脏病学是涉及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的新型交叉学科,随着肿瘤治疗策略的突飞猛进发展,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的同时,治疗的副作用特别是心血管毒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心脏病学动物模型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心血管毒性的发病机制,寻找... 肿瘤心脏病学是涉及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的新型交叉学科,随着肿瘤治疗策略的突飞猛进发展,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的同时,治疗的副作用特别是心血管毒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心脏病学动物模型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心血管毒性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心血管保护措施,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目前非荷瘤啮齿类动物的肿瘤心脏病学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但不同研究中采用的建模方式差别较大。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放疗等抗肿瘤方案所建立的肿瘤心脏病学的动物模型,总结了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和建模方法,并从模型的选择、用药剂量和检测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提出了建议,助力临床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心脏病学 血管毒性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心脏损伤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吕汶彩 欧阳升 +1 位作者 李江娇 张志江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91-194,共4页
淀粉样脑血管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在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更为常见,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大脑多发微出血灶。其特征是淀粉样蛋白-β在大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壁沉积,可能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促炎症物质来... 淀粉样脑血管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在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更为常见,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大脑多发微出血灶。其特征是淀粉样蛋白-β在大脑皮质和软脑膜血管壁沉积,可能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促炎症物质来诱导大脑慢性炎症状态,损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淀粉样脑血管病是老年人认知改变和脑内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也经常伴有心脏损伤。淀粉样脑血管病造成的心脏损伤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入分析从而提供治疗及预防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脑血管 淀粉样蛋白-β TAU蛋白 转甲状腺素淀粉样蛋白 心脏损伤
下载PDF
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8
作者 何莹 宫念樵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88-92,共5页
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移植免疫学常用的实验模型和重要手段[1-5]。从1964年Abbott等[6]首次成功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开始,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心脏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其中以小鼠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最... 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移植免疫学常用的实验模型和重要手段[1-5]。从1964年Abbott等[6]首次成功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开始,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心脏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其中以小鼠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最为常用,颈部和腹部为主要移植部位。本文就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将来建立更加稳定的移植动物模型,更好地研究移植免疫学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动物模型 移植免疫学 模型建立方法 心脏移植模型 移植部位 大鼠 颈外静脉 工作型 血管吻合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9
作者 蔡思琳 汪彬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甘露醇组、高糖组、高糖+白藜芦醇组及高糖+白藜芦醇+compound C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试剂盒法检测...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甘露醇组、高糖组、高糖+白藜芦醇组及高糖+白藜芦醇+compound C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试剂盒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的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含量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p-AMPK/AMPK值降低;与高糖组相比,高糖+白藜芦醇组的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p-AMPK/AMPK值升高;与高糖+白藜芦醇组相比,高糖+白藜芦醇+compound C(AMPK抑制剂)组中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p-AMPK/AMPK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激活AMPK减轻糖尿病心脏微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糖尿病 心脏血管 损伤
下载PDF
球囊损伤动物模型建立与运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思静 罗诗雯 +2 位作者 潘永豪 庹勤慧 杨冬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098-1104,共7页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血管狭窄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比高,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支架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血管狭窄最常用的方法,但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其他外周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比例非常高,严重影...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血管狭窄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比高,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支架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血管狭窄最常用的方法,但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其他外周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比例非常高,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稳定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解决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提供工具。因此,文章整理了球囊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运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损伤 动物模型 血管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血管再狭窄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泉 王芳菲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76-79,共4页
关键词 心脏血管疾病 转基因 病理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紫月 喻志源 骆翔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2期800-803,共4页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以卒中、认知和情感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其中脑白质弥漫性损伤是该病的重要影像学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良好的脑白质损伤模型是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基础。本文... 脑小血管病(CSVD)主要以卒中、认知和情感障碍及总体功能下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其中脑白质弥漫性损伤是该病的重要影像学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良好的脑白质损伤模型是研究其病理生理机制的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脑白质损伤模型的研究现状,从动物类型的选择和造模方式两方面对脑白质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脑白质损伤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脑白质损伤 动物模型 优势 局限性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动物模型
13
作者 扎拥 贾国良 +1 位作者 施新猷 王琼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9年第1期58-61,共4页
当今心血管病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就是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1]。尽管已有各种动物模型模拟再狭窄的各个过程,但不同动物的不同动脉有着各不相同的病理生理特性,而且常常研究的只是正常动脉损伤后的愈合反应,而... 当今心血管病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就是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1]。尽管已有各种动物模型模拟再狭窄的各个过程,但不同动物的不同动脉有着各不相同的病理生理特性,而且常常研究的只是正常动脉损伤后的愈合反应,而非粥样硬化血管壁球囊损伤后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术后再狭窄 血管成形术 粥样硬化 球囊损伤 动脉损伤 正常 大规模 成功 措施
下载PDF
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大鼠接受吡格列酮干预的心脏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扬 吴荣 +2 位作者 曾越灿 张振勇 杜红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4-680,共7页
背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信号途径在心血管系统有许多正效应。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途径能否通过减弱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从而改善放射性心肌损伤。... 背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信号途径在心血管系统有许多正效应。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途径能否通过减弱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从而改善放射性心肌损伤。目的:探索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放射性心脏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及照射+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模型组及照射+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采用前后对穿照射方法接受6 MV高能X射线照射野心前1.5 cm×1.5 cm,照射剂量300 c Gy/min。照射完后6 h时,低、高剂量吡格列酮组大鼠分别接受10,20 mg/kg吡格列酮灌胃,此后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 d;模型组大鼠灌胃2 m L蒸馏水。吡格列酮组大鼠在对应时间灌胃10 mg/kg吡格列酮。结果与结论: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受照射大鼠的心脏组织损伤减轻,心脏纤维化减轻,心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减少。提示吡格列酮干预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大鼠放射性心脏损伤中的表达,提示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途径可能对放射性心脏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心脏及血管损伤动物模型 放射治疗 放射性心肌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动剂 吡格列酮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构建的方法与现状 被引量:35
15
作者 黄爱良 黄荣志 +2 位作者 黄小倩 黄建华 周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4423-4428,共6页
背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归纳和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及研究思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和进展,比较各种建... 背景:通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归纳和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及研究思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和进展,比较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和"animal model;atherosclerosis;progression"为检索词,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分别以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方法、方法的改进以及各自方法的优缺点等几方面出发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37篇相关文献,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的文献93篇,共纳入44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的模型以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操作性强,也较常被采用,但其造模时间较长,且形成的斑块位置不固定,从而人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免疫法、神经及机械损伤法、血流动力改变法、基因工程法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都能加速模型的建立,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与人类自发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时,部分结扎颈动脉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球囊损伤法形成的斑块位置确切,便于研究者实施各种干预措施后观察斑块的变化;免疫法建立的模型可为研究疫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线索,因此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动物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实验动物 心肺及血管损伤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 建模方法 粥样斑块 高脂喂养 炎症免疫 球囊损伤 转基因小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丹酚酸B预适应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利平 杜嵘 +2 位作者 张萌 高秀梅 商洪才 《天津中医药》 CAS 2004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抗缺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基于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 ,通过缺氧/复氧的CMEC损伤模型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观察蛋白激酶CmRNA表达情况。[结果]丹酚酸B预适应可促进缺氧/复氧损伤的CME...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抗缺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基于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 ,通过缺氧/复氧的CMEC损伤模型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观察蛋白激酶CmRNA表达情况。[结果]丹酚酸B预适应可促进缺氧/复氧损伤的CMEC的蛋白激酶CmRNA表达增强 ,且明显优于缺氧预适应(HPC)。[结论]丹酚酸B预适应与HPC具有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 ,可增强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氧/复氧损伤的耐受性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蛋白激酶CmRNA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缺氧复氧损伤 心脏血管内皮细胞 蛋白激酶C MRNA表达 缺氧预适应 心脏缺血
下载PDF
兔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姚玉宇 冷静 +4 位作者 彭韬 李晶阁 冯振卿 尹航 黄峻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910-911,共2页
建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基质在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5F动脉导管损伤兔腹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内膜损伤后的形态及VSMC增殖动力学改变。内膜... 建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基质在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5F动脉导管损伤兔腹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内膜损伤后的形态及VSMC增殖动力学改变。内膜损伤后2周内以VSMC增殖为主,在基质形成的参与下形成血管狭窄,4周后以基质增殖为主。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对VSMC和基质的动态观察能指导临床不同时期药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损伤 动物模型 VSMC 血管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犬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水祥 李天德 +4 位作者 张永斌 粟瑞福 王广义 郭宝龄 赵海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2-143,共2页
冠状动脉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犬模型的建立杨水祥,李天德,张永斌,粟瑞福,王广义,郭宝龄,赵海璐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损伤,犬,模型,心血管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3.1缺乏满意的动物模型是探讨冠... 冠状动脉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犬模型的建立杨水祥,李天德,张永斌,粟瑞福,王广义,郭宝龄,赵海璐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损伤,犬,模型,心血管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3.1缺乏满意的动物模型是探讨冠状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再狭窄机制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损伤 再狭窄 动物模型
下载PDF
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建宏 林琳 +3 位作者 高继发 曹卉 朱凡河 毛庆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稀释1.5倍的肾上腺素0.05mg·100g^(-1)(tid),连续5d.于d 4起,每2次给药间将大鼠置于0℃冰水中5min.正常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等量NS.于...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稀释1.5倍的肾上腺素0.05mg·100g^(-1)(tid),连续5d.于d 4起,每2次给药间将大鼠置于0℃冰水中5min.正常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等量NS.于d6,2组大鼠自颈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CEC计数、t-PA、PAI活性、6-keto-PGF_(1a)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 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CEC计数、PAI活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t-PA活性、6-keto-PGFl_(1a)含量降低(P<0.01;P<0.05).结论 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冰泳刺激能造成SD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制作方法 动物模型 实验药理学
下载PDF
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国伟 杨军 +1 位作者 任法新 梁平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实验。原代培养SD雄性大鼠CMECs,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拟体... 目的探讨SHH信号通路激活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促血管再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2016年7月—2017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进行实验。原代培养SD雄性大鼠CMECs,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拟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外源性重组人SHH蛋白、Cyclopamine(CYC)处理,应用MTT法检测CMECs细胞活力,应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Ang-1)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SHH信号通路靶分子(SHH、SMO、Patched-1、Gli-1、Gli-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C组比较,正常氧糖条件下C+SHH组活力增加(P<0.05),但C+CYC组消减(P<0.05);当细胞在OGD/R条件下,OGD组CMECs活力与C组比较减弱(P<0.05),而OGD+SHH组与OGD组比较细胞活力增加(P<0.05);但OGD+CYC显著消减(P<0.05)。(2)与C组比较,正常氧糖条件下C+SHH组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Ang-1水平和mRNA表达增加(P<0.01),但C+CYC组上述指标水平和mRNA表达下降(P<0.01);与C组比较,OGD组VEGF、FGF、Ang-1血清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OGD+SHH组VEGF、FGF、Ang-1血清水平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OGD+CYC组上述指标水平和mRNA表达下降(P<0.05)。(3)与OGD组比较,OGD+SHH组在OGD/R条件下,SHH信号通路中靶分子SHH、SMO、Patched-1、Gli-1和Gli-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GD+CYC组SHH信号通路靶分子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SHH信号通路激活可增强细胞活力,上调血管新生因子VEGF、FGF和Ang-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再生 SHH信号通路 细胞活力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