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脏梗死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缪海雄 叶椿香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1104-1105,共2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PCAD)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脏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均依据指南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PCAD)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心脏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79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均依据指南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调脂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则采用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比较患者心电图QRS积分及梗死面积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Hs-CRP、IL-6、TNF-a水平均降低,LVEF则显著升高,但治疗组改善均更显著,P<0.05;患者心电图QRS积分均降低,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且梗死面积更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较阿托伐他汀而言,瑞舒伐他汀疗效更为显著,可更好地抑制炎症反应,且可减小心脏梗死面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 炎症因子 心脏梗死面积 影响
下载PDF
小鼠基因揭示人类心脏梗死的新机制
2
《生命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52-152,共1页
一项研究发现小鼠中一种基因的不同变异体能够增加或降低动脉硬化症的水平。这种基因的人类版本也已经被证明在心脏梗死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近日的Nature Genetics上。
关键词 小鼠 基因 人类 心脏梗死 发病机制 动脉硬化症
下载PDF
探究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赓 王鑫淼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5期116-117,共2页
目的探讨对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9例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实验,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为选取患者时间,按照计算机表法将59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和参照组24... 目的探讨对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59例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实验,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为选取患者时间,按照计算机表法将59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和参照组24例。对实验组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对参照组患者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率、手术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与参照组作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出血率和手术成功率明显较优,且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于参照组较短,且P<0.05。结论对于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进行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国锋 宋代富 +2 位作者 高嘉鑫 张学煌 陈晞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4-1216,共3页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 根据《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我国现有约1100万冠心病患者[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严重[2]。心脏破裂(CR)是心肌梗死患者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有高达2%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CR相关死亡[3]。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再灌注方法的逐渐改进,使CR的发病率逐年下降[4]。早期观点认为,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造成心肌组织韧力下降、溶栓减少胶原合成、淋巴细胞浸润到心肌梗死(MI)区吸收了胶原等导致CR。但目前普遍认为,一种强烈的炎性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受损心肌,对MI后心肌修复过程的启动至关重要[5]。然而,过度或不充分的炎症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率的增加和不良结果,如CR。此外,脂肪浸润等其他类似损伤也可导致CR[6]。CR的潜在机制仍不甚清楚,而CR的诊治在于预防,明确其发生机制,可以进行有效的救治,故我们对AMI后CR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破裂 再灌注 细胞外基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炎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体外自动除颤仪急救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肖雅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2022年第3期172-174,17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比较体外自动除颤与人工除颤仪的除颤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首次除颤成功率、...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比较体外自动除颤与人工除颤仪的除颤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首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成功率、院内存活率、抢救成功所需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停搏患者运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心脏停搏 体外自动除颤仪 急救效果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霍占军 李璐璐 吴一楠 《当代医学》 2019年第2期38-40,共3页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 目的探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心脏功能、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 静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占彪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期143-144,共2页
目的研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医治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 目的研究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医治的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 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福刚 《哈尔滨医药》 2018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院前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94例,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不予以院前急救,观察组予以院前急救,并对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与日常生活... 目的探究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院前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94例,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不予以院前急救,观察组予以院前急救,并对2组患者的救治效果与日常生活评定优良率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病情稳定好转率93.6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6.81%(P<0.05);观察组病情恶化率与死亡率分别为2.13%、4.25%,均低于对照组的21.28%、31.91%(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评定优良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76.59%(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病情稳定,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心脏骤停 院前急救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健 韩秀玲 李俊爱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45-346,共2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脉介入术(PCI)治疗22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各项指标及其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15例血压等指标较...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脉介入术(PCI)治疗22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各项指标及其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15例血压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P<0.05);13例(65%)存活出院,7例(35%)死亡,使用IABP辅助PCI治疗有效率86.36%;辅助期间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4.5%。结论 IABP是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严密监测可降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脏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监测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游离壁破裂的诊断与治疗三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明东 肖健勇 +6 位作者 朱延波 骆永娟 关欣 王连群 张擎 刘寅 孙根义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LVW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4月AMI后LVWR患者的临床特征、综合诊断以及成功治疗过程。结果入选患者3例。例1为AMI后心脏超声诊断心肌筛孔样破裂,因合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LVW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4月AMI后LVWR患者的临床特征、综合诊断以及成功治疗过程。结果入选患者3例。例1为AMI后心脏超声诊断心肌筛孔样破裂,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血运重建,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术后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以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降低心室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以降低室壁张力,同时少用或停用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促进心室破裂局部血栓机化愈合。例2为再发AMI患者,血运重建后2 d超声诊断心脏破裂并形成血栓包裹,支架术后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查心脏CT进一步确定诊断。例3为AMI后4 d超声诊断LVWR并形成血栓包裹,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择期冠脉造影后行外科手术修补破裂成功。结论有效的药物治疗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外科修补可以降低AMI后LVWR患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 心脏室壁瘤 左室游离壁破裂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卫强 王永德 +1 位作者 刘房春 张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1-872,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66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发生心脏破裂时间分为早期组15例(≤24 h)和晚期组51例(>24 h),收集2组一般临床...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游离壁破裂患者66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至发生心脏破裂时间分为早期组15例(≤24 h)和晚期组51例(>24 h),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晚期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早期游离壁破裂呈正相关(OR=1.357,95%CI:1.050~1.753,P=0.020;OR=1.031,95%CI:1.002~1.062,P=0.039),而心绞痛史与早期游离壁破裂呈负相关(OR=0.032,95%CI=0.002~0.575,P=0.019)。结论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升高是早期心脏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绞痛史则是可能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破裂 白细胞计数 心绞痛
下载PDF
标准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陈丽波 张春华 《中国标准化》 2022年第16期246-248,共3页
目的: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标准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室重塑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吉林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心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研... 目的: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标准治疗的临床治疗有效性、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室重塑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吉林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心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进行标准冠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性、血浆NT-pro BNP水平与心室重塑水平。结果:治疗后6分钟步行试验,血浆NT-pro BNP水平,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心室重塑比较,研究组分值优于对照组。结论:对CHD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耐量增加),并有效优化患者血浆NT-pro BNP的水平,从而减少心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梗死 冠心病 冠状介入 标准治疗
下载PDF
miR-125a下调Notch1参与调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泽福 万建平 +2 位作者 潘伟 薛世荣 杨玲 《转化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5-20,25,共7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125a(MicroRNA-125a,miR-125a)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中的作用及对Notch1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整理分析120位MI后非MF患者和115位MI后M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探究微小RNA-125a(MicroRNA-125a,miR-125a)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中的作用及对Notch1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整理分析120位MI后非MF患者和115位MI后M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Masson染色观察各心脏重构病变;光学比色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MI后MF病变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患者组织与外周血miR-125a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25a抑制剂对人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miR-125a和Notch1表达的影响;细胞计数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人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率;AnnexinⅤ/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标法和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tch1、p-Smad2/3、Smad2/3、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MI后MF患者与MI后非MF患者相比,外周血和组织中miR-125a含量显著升高;显著升高的miR-125a含量与左心室收缩压、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羟脯氨酸、α-SMA和Ⅰ型胶原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左心室舒张压呈显著负相关;miR-125a抑制剂可剂量依赖性(20~100μmol/L)上调Notch1蛋白表达;40μmol/L的miR-125a抑制剂可时间依赖性(24~72 h)抑制细胞增殖;40μmol/L的miR-125a抑制剂组细胞在24 h时核固缩和AnnexinⅤ+PI-细胞比例明显高于40μmol/L miR-NC的对照组水平;40μmol/L的miR-125a抑制剂可显著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Notch1蛋白的下调,p-Smad2/3、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上调。结论高表达的miR-125a与MI后MF心功能显著相关,且其下调通过上调Notch1蛋白并抑制p-Smad2/3引起心脏成纤维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心脏纤维化 微小RNA-125a 心脏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和凋亡
下载PDF
U50 488H预处理大鼠诱导的延迟性心脏保护效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迈 贾国良 +1 位作者 裴建明 周京军 《心脏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97-399,共3页
目的 :trans- (± ) - 3,4 - dichloro- N- methyl- N - [2 - (1- pyrrolidinyl) cyclohexyl]- benzeneacetam ide (U 5 0 4 88H)是κ阿片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实验观察静脉注射 U 5 0 4 88H (10 mg/ kg) 2 4 h后对心脏的延迟性保... 目的 :trans- (± ) - 3,4 - dichloro- N- methyl- N - [2 - (1- pyrrolidinyl) cyclohexyl]- benzeneacetam ide (U 5 0 4 88H)是κ阿片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实验观察静脉注射 U 5 0 4 88H (10 mg/ kg) 2 4 h后对心脏的延迟性保护作用及其细胞内机制。方法 :1采用离体灌流的大鼠心脏模型 ,通过局部缺血 /再灌注 ,以心脏梗死面积作为心脏损伤的判定标准 ,观察 U 5 0 4 88H预处理 (U P)对心脏的延迟性保护作用。 2采用分离的大鼠心肌细胞模型 ,通过代谢抑制(metabolic inhibition,MI) ,观察 UP对心肌细胞内静息 Ca2 + 和电诱导 Ca2 + 瞬变的影响。结果 :1U P可显著降低心脏梗死面积 ;2 U P的大鼠心肌细胞在 MI时 ,心肌细胞内静息 Ca2 + 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U P的大鼠心肌细胞在 MI时 ,心肌细胞电诱导 Ca2 + 瞬变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上述作用均可被 U P前 10 min腹腔注射κ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阻断剂 nor- binaltorphim ine (10 m g/ kg)阻断。结论 ::U 5 0 4 88H可通过刺激κ阿片受体产生延迟性的心脏保护作用 ,此作用与心肌细胞内的 Ca2 + 稳态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50 488H 心脏梗死面积 心肌细胞 CA^2+
下载PDF
交通事故后心脏自发性破裂1例
15
作者 熊昌艳 王永忠 +2 位作者 朱宝利 官大威 曹友清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98-399,共2页
1案例 某年9月8日6:00许,黄某(女,95岁)在行走时被一辆正在倒车的轿车撞倒,即感头痛、头昏、恶心,无意识障碍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入院诊断为双枕叶脑挫伤;左侧颧弓骨折;双肺挫伤及胸腔积液。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心脏破裂 事故 交通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43例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1
16
作者 钱赓 王峙峰 +1 位作者 刘宏斌 陈韵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1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左心室游离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1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者4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距AMI发作的平均时间为(3.58±2.58)d。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年龄[(66.9±9.8)岁比(61.7±12.5)岁,P〈0.05]、女性比例[37.2%(16/43)比18.9%(34/180),P〈0.05]、就诊时间[7.00(4.00~20.00)h比5.00(3.00~8.00)h,P〈0.05]及入院时收缩压[(127.6±24.6)mmHg(1mmHg=0.133kPa)比(122.0±17.3)mmHg,P〈0.05]、血肌酐水平[(110.6±61.1)μmol/L比(82.1±30.9)mmol/L,P〈0.01]和血糖水平[(9.14±2.82)mmol/L比(6.49±2.30)mmol/L,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急诊溶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3.95%(6/43)比2.78%(5/180),P〈0.05]。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5.0%(11/20)比37.4%(34/91),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确定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预测因素包括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收缩压和血肌酐偏高(P均〈0.01)。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患者在心脏破裂前往往有提早下床活动、躁动、排便、剧烈咳嗽、呕吐等异常活动[41.9%(18/43)],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院内病死率达97.7%。结论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的高血压及就诊时血肌酐升高是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成功的再灌注治疗以及人院后积极控制血压及异常活动可减少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脏破裂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4-185,共2页
近年来,随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不断提高,联合应用口服及静脉抗血小板、抗凝药强化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加,因此ACS患者兼具基线贫血和血红蛋白下降的风险〔1〕。ACS患者贫血与缺血事件的预后... 近年来,随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技术不断提高,联合应用口服及静脉抗血小板、抗凝药强化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加,因此ACS患者兼具基线贫血和血红蛋白下降的风险〔1〕。ACS患者贫血与缺血事件的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的治疗指南并不建议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的输血治疗,通过输注红细胞改善氧合作用并不能提高存活率,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恰当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 左心室射血分数 心脏梗死面积 不良事件
下载PDF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6
18
作者 Charlotte Glinge Stefan Sattler +1 位作者 Reza Jabbari Jacob Tfelt-Hanse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789-797,共9页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from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dur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s a leading cause of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in more than half of SCD cases VF occurs as the fi...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from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dur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s a leading cause of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in more than half of SCD cases VF occurs as the first symptom of CAD. Several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udden death of a family member is a risk factor for SCD and VF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history of MI, suggesting a genetic component in the susceptibility to VF. To prevent SCD and VF due to MI, we ne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causing VF in this apparently healthy population. Even though new insights and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available, th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VF during MI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Finding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genetic studies have failed to reach reproducibility, although several genetic variants, both common and rare variants, have been associated to either VF or SCD. For this review, we searched PubMed for potentially relevant articles, using the following MeSH-terms: "sudden cardiac death",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ische- mi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genetics".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 fo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VF due to 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ily history GENETICS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dden cardiac death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下载PDF
SERUM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5
19
作者 尹瑞兴 冯建章 +1 位作者 陈旦红 乌汉东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5-209,共5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oncentrations are altered in several kind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ing a VEGF enzyme-linked immunosor...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oncentrations are altered in several kind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Using a VEG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serum VEGF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in antecubital venous blood of 16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16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and 16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of 16 age- and sex-matched healthy volunteers who used as control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VEGF in patients with SAP(9860±2699pg/ml) and UAP (10361±2489pg/ml) tende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subjects(8044±2457pg/ml), but the difference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for each).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VEGF in patients with AMI (28592±12515pg/m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tients with SAP, UAP or control subjects (P<001,respectively), and correlated with synchronous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and its MB isoenzyme (CK-MB) contents(r=0866,P<0001 and r=0948,P<0001;respectively). Three hours after thrombolysis, the concentrations of VEGF had fallen to 11157±3129pg/ml (P<001 vs. before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P<005 vs.control subjects).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VEGF in patients with AMI are markedly elevated and that increased serum VEGF level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indexes in diagnosing AMI and judging reper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na pector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下载PDF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a ventricular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被引量:1
20
作者 Julio Perez-Downes Harold Dietzius +2 位作者 Saif Ibrahim Vasant Jayasankar Leslie Oberst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34-535,共2页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cardiac tumor. The most is the most common valvular common non-valvular site these minors present is the left ventricle, where they usually manifest as ischemic strokes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cardiac tumor. The most is the most common valvular common non-valvular site these minors present is the left ventricle, where they usually manifest as ischemic strokes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these tumors also have a risk of embolization into the peripheral system, reports of such events are exceedingly r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ROELASTOMA ISCHEMIA MYOCARDIUM NEOPLASM THROMBO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