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神经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1
作者 钟幼民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4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神经消融 功能性房室阻滞 窦房结功能障碍
下载PDF
自主神经活动评估指标与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去神经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甲坤 涂斌 +5 位作者 胡锋 蔡锶敏 赖子浩 陈爱月 郑黎晖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活动评估指标与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去神经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去神经消融术的难治性VVS患者147例,其中38例(25.8%)出现晕厥或晕厥前...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活动评估指标与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去神经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去神经消融术的难治性VVS患者147例,其中38例(25.8%)出现晕厥或晕厥前兆的复发(复发组),109例(74.2%)未复发(未复发组)。比较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差异性。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男性比例更低(50.1%vs.26.3%,P=0.012),收缩压更低[(121.75±13.60)mmHg(1mmHg=0.133kPa)vs.(115.00±16.11)mmHg,P=0.004];复发组患者的基线全天DC[(10.33±3.01)ms vs.(8.28±4.01)ms,P=0.008]、日间DC[(10.09±3.13)ms vs.(7.97±4.12)ms,P=0.001]、夜间DC[(11.50±3.34)ms vs.(9.83±3.69)ms,P=0.020]均较低。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DRs指标全天连续心率减速力(ADR)1~ADR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收缩压及日间DC是心脏去神经消融术后晕厥/晕厥前兆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VS患者间存在迷走神经活动的差异。DC、HRV和DRs在自主神经功能评估中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神经消融 自主神经评估 预后
下载PDF
心脏神经消融术:心电生理学方兴未艾的新领域 被引量:2
3
作者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77-279,共3页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其中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心脏神经消融术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其中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心脏神经消融术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从而对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起到显著疗效。基于前期发表的文献及本中心前期的手术经验,我们对心脏神经消融术的技术发展做出述评。这一心电生理领域的创新疗法将有望改变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晕厥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 自主神经节丛 缓慢性心律失常 血管迷走性晕厥
原文传递
心脏神经消融术对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胡锋 郑黎晖 +4 位作者 刘尚雨 沈利水 吴灵敏 丁立刚 姚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P<0.000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性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 缓慢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 窦性心动过缓
原文传递
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分析
5
作者 邬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可发作于各个年龄段,目前关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尚不十分明确。虽然血管迷走性晕厥为良性晕厥,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但反复发作且难预测的特点造成患病人群躯体损伤以及生...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可发作于各个年龄段,目前关于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尚不十分明确。虽然血管迷走性晕厥为良性晕厥,没有直接的生命危险,但反复发作且难预测的特点造成患病人群躯体损伤以及生活质量的显著降低。既往在各种治疗方法中,无论是在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还是心脏起搏器植入,均未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随着对疾病的不断认识以及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心脏神经消融术已经成为一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兴疗法,其原理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消融,抑制过度激活的迷走神经,从而达到治疗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故本文拟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脏神经消融 心脏自主神经节丛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贯玲儿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疗的患者类型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心脏神经消融术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另一种选择,但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适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起搏器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雪梅 胥雪莲 唐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690-693,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指由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意识丧失。常规方式、药物治疗欠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和心脏神经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闭环刺激起搏效果可能优于传统起搏... 血管迷走性晕厥指由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意识丧失。常规方式、药物治疗欠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和心脏神经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闭环刺激起搏效果可能优于传统起搏方式。射频消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问题,然而其尚需更多研究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介入治疗 永久起搏器 心脏神经节丛射频消融
下载PDF
年轻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进展
8
作者 冯琢熙 刘志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年轻(18~60岁)与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群体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目前指南尚未对此类患者单独讨论,治疗指导上存在局限性。笔者总结当前年轻AVB患者群体的临床特点:病因常不明确、夜间多发、早发、多伴家族史、潜在疾病未明。针对此... 年轻(18~60岁)与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群体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目前指南尚未对此类患者单独讨论,治疗指导上存在局限性。笔者总结当前年轻AVB患者群体的临床特点:病因常不明确、夜间多发、早发、多伴家族史、潜在疾病未明。针对此群体提出诊疗建议:重视并积极消除可逆病因;优先选择生理性起搏以减少起搏诱导的心肌病及更换/升级设备所致感染风险;部分特殊患者可选择无导线起搏及心脏神经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房室传导阻滞 综述 年轻 起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脏神经消融
原文传递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翟正芹 周益锋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24-427,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目前尚未完全阐明。VV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旨在对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 心脏起搏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