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忠东 尹荣 +4 位作者 朱家全 黄海嵘 钱建军 顾卫东 景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3-837,共5页
背景:鱼油中的大量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新近研究提示,在体外实验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活化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 recept... 背景:鱼油中的大量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新近研究提示,在体外实验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活化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 receptor-γ,PPARγ)抑制炎性递质释放。目的:拟证实活化PPARγ是否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缓解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新机制之一。方法:随机选取6只Lewis大鼠及18只Fisher344作为心脏供体。抽签法将另外2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4组作为受体每组6只:同系移植组:Lewis大鼠之间心脏移植,不给予任何药物;低剂量鱼油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按0.03mL/kg给予鱼油灌胃8周;高剂量鱼油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按0.06mL/kg给予鱼油灌胃8周;对照组:行F344→Lewis异系移植,给予等体积环孢素A灌胃8周。低、高剂量鱼油组均在移植后开始环孢素A1.5mg/(kg·d)肌注2周。组织学检查评价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组织匀浆测定核因子κB及PPARγ活性,ELIS测定单核趋化蛋白1、干扰素诱导蛋白10含量,实时定量PT-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2及CXCR3表达。结果与结论:所有24只受体Lewis大鼠术后均顺利存活,供心在移植后8周仍有规律搏动。与同系移植组相比,移植周后对照组心脏移植物发生了严重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鱼油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均显著缓解,PPARγ活性显著提高,核因子κB活性显著下降,组织匀浆单核趋化蛋白1及干扰素诱导蛋白10含量显著降低,趋化因子受体CCR2表达亦显著下调(P<0.001,P<0.05),高剂量鱼油组作用更明显(P<0.05)。高、低剂量鱼油组及对照组CXCR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活化核蛋白PPARγ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缓解近交系大鼠模型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活化受体γ 核因子ΚB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心肺移植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EPCs)在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胡馗 洪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1-494,共4页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内皮前体细胞,具有促进损伤血管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研究发现EPCs在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内皮前体细胞,具有促进损伤血管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的特点。研究发现EPCs在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rdiac allograft vasculopathy,CAV)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移植后供心血管内皮损伤可以触发EPCs的修复过程。本文综述了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PCs的归巢和分化,探讨了EPCs对CAV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 内皮祖细胞(EPCs) 归巢 分化 预测 治疗
下载PDF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兆磊 梅举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CA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共同参与的排斥反应,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CAV的检查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CA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共同参与的排斥反应,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上,CAV的检查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其中,血管内超声被认为是诊断CAV的"金标准"。目前,CAV的治疗方法仍较为局限,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1)移植早期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减少非免疫因素等措施对CAV进行早期预防;(2)冠状动脉成形术;(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为CAV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受体-5相关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姜兆磊 何毅 梅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75-1777,共3页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受者在术后1年死亡或再次心脏移植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CA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共同参与的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引起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受者在术后1年死亡或再次心脏移植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CA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共同参与的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引起移植心脏缺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共同参与调控移植物局部的免疫应答。其中,趋化因子受体-5(CCR5)可能在CAV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调控CAV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迄今,CAV的治疗方法仍较为局限;但随着对CCR5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为CAV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趋化因子受体-5 免疫应答
下载PDF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特点和介入治疗八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宏伟 乔树宾 +5 位作者 黄洁 胡奉环 杨伟宪 袁建松 崔锦钢 刘圣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分析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特点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确诊为CAV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PC... 目的:分析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特点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共进行454例心脏移植。移植前供体心脏冠状动脉均正常。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确诊为CAV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变特点、治疗情况和远期随访结果。结果:接受PCI治疗的8例(1.8%)CAV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接受心脏移植时年龄(41.9±16.1)岁,心脏移植后至接受PCI的时间为(6.1±2.4)年。患者因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住院,但仅4例(50%)为典型胸痛症状者。药物洗脱支架(DES)共治疗成功11处病变。术后平均电话随访(31.4±24.7)个月,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复查,3例患者有3处靶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2例患者有6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接受再次PCI。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4例患者,2例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结论:发生CAV的患者缺血症状不典型,弥漫性闭塞病变发生率较高,PCI是CAV的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正刚 郑芳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09,125,共7页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HTx)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HTx术后远期并发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迄今为止,尚无预防和治疗CAV的有效方法。本文从CAV的病理学表现、引起CAV的免疫学因素以及引起CA...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HTx)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HTx术后远期并发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迄今为止,尚无预防和治疗CAV的有效方法。本文从CAV的病理学表现、引起CAV的免疫学因素以及引起CAV的其他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CAV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免疫学因素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下载PDF
心脏移植术后并发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强 杨斌 +1 位作者 周志明 王琰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074-1078,共5页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接受心脏移植患者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心脏移植术后并发CAV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心血管系统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广大科研和医疗工作者对其发病过程的直接了解。诊断方式的创新推动...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是影响接受心脏移植患者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心脏移植术后并发CAV发病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而心血管系统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广大科研和医疗工作者对其发病过程的直接了解。诊断方式的创新推动了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普及,同时,药理学研究方向的不断突破也改善了CAV的预后。本文就心脏移植术并发CAV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工作者对CAV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的认识,减少CAV的发生,提高心脏移植患者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 冠状动脉内成像
下载PDF
左旋精氨酸对大鼠心脏移植模型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抑制作用(英文)
8
作者 张庆华 姚志发 +3 位作者 刘宏宇 LI Jun-quan Lü Hang ZHANG Guowei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 研究左旋精氨酸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 2 6只 ,移植后不用左旋精氨酸 ;实验组 2 1只 ,移植后按每天 80 0mg kg将左旋精氨酸加入饮水中。于移植后 2个月和 3个月检测各... 目的 研究左旋精氨酸对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对照组 2 6只 ,移植后不用左旋精氨酸 ;实验组 2 1只 ,移植后按每天 80 0mg kg将左旋精氨酸加入饮水中。于移植后 2个月和 3个月检测各组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评分和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移植后 2个月 ,实验组的移植物存活率为 90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 1.5 % (P <0 .0 5 )。移植后 2个月和 3个月 ,实验组血浆一氧化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10 5 .37± 10 .6 6 ) μmol Lvs (6 8.5 4± 6 .83) μmol L(P <0 .0 5 ) ,和 (10 4 .5 3± 12 .31) μmol Lvs(6 6 .32± 10 .5 4 ) μmol L(P <0 .0 5 ) ;而对照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 ,分别为 2 .4± 0 .7vs 1.1±0 .6 (P <0 .0 5 ) ,和 3.0± 0 .8vs 1.6± 0 .9(P <0 .0 5 )。实验组心脏移植物的冠状动脉内膜病变轻微 ,内皮和内弹力层基本保持完整 ,平滑肌细胞增殖不明显。结论 补充左旋精氨酸可改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其机制与一氧化氮合成增加有关。一氧化氮具有保护内皮功能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精氨酸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内皮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心脏移植术后移植物血管病:阜外医院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总结 被引量:5
9
作者 郑珊珊 郑哲 +4 位作者 宋云虎 黄洁 廖中凯 房晓楠 刘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6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48例CAV患者中4例因缺失影像学证据未纳入分析。1002例受者中,根据CAV发生情况分为CAV组(44例)和无CAV...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06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48例CAV患者中4例因缺失影像学证据未纳入分析。1002例受者中,根据CAV发生情况分为CAV组(44例)和无CAV组(958例)。总结CAV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V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药物治疗及合并症情况、术后生存情况及死亡原因。结果1006例心脏移植受者中共48例发生CAV,发生率为4.77%。与无CAV组比较,CAV组患者术前吸烟史、术前高血压病史、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疾病及围手术期感染的比例均较高(均为P<0.05)。44例通过影像学诊断CAV的患者中,24例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CAV,4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CAV,16例联合使用冠状动脉CTA及CAG诊断CAV。44例患者中,CAV 1级占45%(20/44),CAV 2级占30%(13/44),CAV 3级占25%(11/44)。全部患者术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20例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44例CAV患者中,11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例患者接受再次心脏移植,共8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V组和无CAV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诊断CAV后(术后6~7年),患者的生存率呈下降的趋势;CAV 1级、CAV 2级和CAV 3级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即使是病变较轻的CAV 1级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也呈下降趋势。结论CAV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诊断CAV后患者长期生存率呈下降趋势。应提高对CAV的认识,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心脏移植术后的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 远期并发症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CAG) 血管内超声(IVUS)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下载PDF
心脏移植的发展现状和新挑战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良万 李虔桢 +2 位作者 戴小福 方冠华 丘智煌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1,共11页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供者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心脏移植数量增长的主要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引入,供者池被不断扩大,比如使用年龄较大的供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者、毒品过量致死的供者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的心脏等。与此同时,高龄、多器官功能不全、机械循环支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致敏受者的比例近几年明显增加。供者数量的不足、受者状况的复杂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化管理和远期移植物血管病的防治等都是心脏移植领域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概述现今全球在扩大供者库、提高受者质量、加强排斥反应的诊治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有助于改善在等待或已经接受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 脑死亡器官捐献(DBD) 常温机械灌注(NMP) 体外膜肺氧合(ECMO) 静态冷保存(SCS)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 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
下载PDF
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p27^(kip1)表达及雷帕霉素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名松 胡建国 郑宝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854-856,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移植心脏冠状血管组织中p27kip1的表达情况以及雷帕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取近交系Wistar大鼠16只做供体,SD大鼠16只作受体建立异系腹腔内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环孢霉素组(n=8)和雷帕霉素组(n=8)。环孢霉素组术后给... 目的:研究大鼠移植心脏冠状血管组织中p27kip1的表达情况以及雷帕霉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取近交系Wistar大鼠16只做供体,SD大鼠16只作受体建立异系腹腔内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环孢霉素组(n=8)和雷帕霉素组(n=8)。环孢霉素组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 10mg/kg.d-1皮下注射,雷帕霉素组术后给予雷帕霉素1.25mg/kg.d-1灌胃。同系移植组(n=8)取16只Wistar大鼠作供、受体行心脏移植,未行抗免疫排斥治疗。移植60d后取移植心脏血管组织采用Van Gieson染色观察血管狭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p27kip1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组较环孢霉素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27kip1在正常心脏和同系移植组均为阳性表达(阳性率100%)。在环孢霉素组和雷帕霉素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移植组中,p27kip1的表达情况与移植心脏血管狭窄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s=-0.541,P=0.007 5)。结论:雷帕霉素可提高移植大鼠心脏血管组织中p27kip1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P27KIP1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下载PDF
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原因分析(附34例报告)
12
作者 林辉 潘禹辰 +9 位作者 温昭科 轩永波 李香伟 罗爱国 莫安胜 左艳 黄爱兰 展宇飞 顾超琼 梁胜景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的原因和价值。方法选自2004-10~2012-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解放军181医院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34例。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12~56岁。扩张型心肌病30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2例。心脏功...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长期存活的原因和价值。方法选自2004-10~2012-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解放军181医院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34例。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12~56岁。扩张型心肌病30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2例。心脏功能Ⅲ~Ⅳ级。全部病例均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进行原位移植。对患者的个体因素、供心保护、手术过程、围手术期情况、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术后检测情况、生活质量进行分析。随访1~99个月。结果早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右心功能衰竭。出院的31例患者全部存活,心脏功能恢复Ⅰ~Ⅱ级。存活3年以上13例,其中8年以上1例,心功能Ⅰ级,已生育一小孩。免疫抑制剂血液浓度监测和B型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64排CT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狭窄表现。结论组织配型、供心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过程、免疫抑制剂合理使用是移植后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防治免疫排斥、代谢、感染等是防治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重要措施。64排CT等非创伤性检查可作为常用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供体心脏保存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长期存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