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益麒 沈伟钢 《心电与循环》 2019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肾内科腹膜透析伴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膜透析≤1年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将患者分为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组和...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肾内科腹膜透析伴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膜透析≤1年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将患者分为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组和1年内未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组,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352例腹膜透析患者中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133例,未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219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年龄、血白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磷、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与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密切相关(HR分别为3.872、1.158、0.737、1.226、1.362、0.829、0.715和1.096,P<0.05或0.01)。结论糖尿病是腹膜透析患者近期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心脑血管病事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社区干预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梁艳媚 张升超 司丙煜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115-116,共2页
目的通过探讨社区干预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总结社区卫生服务对中老年高血压的管理经验,明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干预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宣教、定期体检等措... 目的通过探讨社区干预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总结社区卫生服务对中老年高血压的管理经验,明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干预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宣教、定期体检等措施对301例(干预组)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干预,与行一般治疗的285例(一般治疗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5年的社区干预对照观察,对比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5年内干预组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22.7%,一般治疗组总发生率为4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和定期的健康生活指导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社区干预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干预 高血压 心脑血管病终点事件
下载PDF
高血压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健松 郑润平 +2 位作者 张慧英 邢立影 东黎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7期5-9,共5页
目的:通过随访调查1974~1995年登记管理的2 736例高血压患者,了解其目前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患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及电话随访收集该人群的基本信息、高血压相关病史、终... 目的:通过随访调查1974~1995年登记管理的2 736例高血压患者,了解其目前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患者早期管理对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及电话随访收集该人群的基本信息、高血压相关病史、终点事件和伴随疾病状况、用药情况及进行本次相关检查情况。结果: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9.4)岁,患者目前血压达标率为37.4%,在存活高血压患者中,96.9%的患者有眼底病变,22.2%的患者有脑卒中,18.2%的患者有冠心病。结论:早期、综合、长期进行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稳定率,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对此高血压管理模式依从性高(规律监测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血压的控制率和稳定率均较高,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低。对于高血压患者实行早期强制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阶段的治疗依从性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早期管理 血压稳定 心脑血管病事件
下载PDF
血压“晨峰现象”与心脑血管“清晨危险”不谋而合——加强晨峰血压控制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4
作者 刘金来 《中国社区医师》 2013年第30期26-26,共1页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值在一天24小时内并不是一条平稳的直线,而是不断波动的。这种夜间熟睡过程中血压较低,而在清晨血压会明显升高的现象,被称为血压的“晨峰现象”。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波动性会更大,清晨醒来之时血压可能...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值在一天24小时内并不是一条平稳的直线,而是不断波动的。这种夜间熟睡过程中血压较低,而在清晨血压会明显升高的现象,被称为血压的“晨峰现象”。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波动性会更大,清晨醒来之时血压可能就超出正常范围了。另外,清晨的心脑血管事件也明显增加,可谓是死神喜欢光临的时间。这不是单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专家特别告诫,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在黎明“逞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事件 血压控制 晨峰现象 心脑血管病事件 高血压患者 清晨血压 波动性 血压值
下载PDF
心电图ST-T异常改变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义峰 高晓丽 郭忠则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评价35~60岁工人、农民人群中ST-T异常改变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关系。方法分析2123例人群的调查和随访资料(除外心绞痛、心梗、脑卒中),心电图按标准化方法(同步12导)ST段上移在肢体导联>0.1mV,V2~3导联>0.2~0.3mV,下移>... 目的评价35~60岁工人、农民人群中ST-T异常改变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关系。方法分析2123例人群的调查和随访资料(除外心绞痛、心梗、脑卒中),心电图按标准化方法(同步12导)ST段上移在肢体导联>0.1mV,V2~3导联>0.2~0.3mV,下移>0.05mV为异常,T波低平<同导联R/10或T波倒置为异常。结果ST-T异常的发病率在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女性>男性,T波异常的改变明显多于ST段异常,ST-T异常组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为97.5/万。结论在冠心病发病率较低的我国人群,ST-T异常同样增加冠心病事件和脑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 ST-T改变 心脑血管病事件 心电图
下载PDF
血脂异常的四项对策
6
作者 尹兵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7年第1期9-9,共1页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症)是现代医学名词,可以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的元凶。早期防治高脂血症不仅可预防动脉硬化,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尤其是...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症)是现代医学名词,可以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的元凶。早期防治高脂血症不仅可预防动脉硬化,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尤其是LDL—C的增高与冠心病、心肌梗死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每降低总胆固醇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降低2%;同时有资料表明:降低血清中LDL—C,可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30%。这一科学性结论早在医学界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症 心脑血管病事件 缺血性脑血管 流行病学调查 医学名词 高脂血症 动脉硬化 心肌梗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加庆 陈良龙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28-129,共2页
阿司匹林(AS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期报告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 阿司匹林(AS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期报告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然而,阿司匹林并不能成功地防止所有的心脑血管病事件发作。在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中,出现心脑血管病事件(阿司匹林治疗失败)有许多种原因,故有人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这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心脑血管病事件 心脑血管疾病 高危患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 治疗失败
下载PDF
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梁东亲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第8期71-72,共2页
众所周知,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单药序贯疗法的达标时间长,早期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更早实现目标达标,大多数患者(约70%)需联合用药,使用固... 众所周知,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单药序贯疗法的达标时间长,早期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更早实现目标达标,大多数患者(约70%)需联合用药,使用固定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使用方便、改善依从性的优点,可有效提高控制率,减少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联合治疗 吲达帕胺片 疗效观察 培哚普利 心脑血管病事件 欧洲高血压指南 序贯疗法
下载PDF
宁夏银川市白医生问: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
9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11期49-49,共1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那开宪主任医师答:阿司匹林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阿司匹林可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病人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动脉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那开宪主任医师答:阿司匹林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阿司匹林可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病人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有个体差异,某些病人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325m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银川市 缺血性脑血管 心脑血管病事件 深静脉血栓形成 医生
下载PDF
青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析
10
作者 孙立勤 陈杰 +3 位作者 于春艳 魏晓晶 马苏亚 严春阳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1203-1204,共2页
代谢综合征(MS)是指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聚集于同一个体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其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各种危险因素因高度协同作用而导致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代谢综合征(MS)是指中心性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聚集于同一个体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其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各种危险因素因高度协同作用而导致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其最终、最严重的结果是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年龄〈44岁为青年人。有研究表明,在青年人中MS的发病率不容乐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青年人 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 厚度分析 内膜中层 颈动脉 心脑血管病事件 患者
下载PDF
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患高血压疾病监测及血压控制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11
作者 朱梦 冯菲芸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13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患高血压疾病监测和血压控制欠佳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2月共收集配合本研究的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140例,统计高血压患病率,经自制调查问卷对存在高血压者开展调查,结合血压控制情况将其划... 目的分析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患高血压疾病监测和血压控制欠佳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2月共收集配合本研究的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140例,统计高血压患病率,经自制调查问卷对存在高血压者开展调查,结合血压控制情况将其划分成未达标组和达标组,观察2组资料差异,分析血压控制欠佳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未达标者开展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40例临时羁押的中老年犯人中88例患高血压,患病率为62.86%,其中60例血压控制达标,占68.18%;余下28例血压控制未达标,占31.82%。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在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器质性疾病、有无负性情绪、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吸烟以及是否饮酒上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高脂高盐饮食、BMI≥30 kg/m^(2)、负性情绪、未遵医嘱用药以及器质性疾病均是血压控制欠佳的危险因素。未达标组干预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未达标组28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心绞痛,发生率为3.57%(1/28),未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结论临时羁押中老年犯人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血压控制欠佳与较多危险因素有关,需要结合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控制及治疗方案,做好有关监督和指导工作,使其意识到疾病危害,并自觉建立起控制疾病良好习惯,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疾病 监测 血压控制 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病事件
下载PDF
管控高血压应从清晨开始
12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4年第12期5-5,共1页
血压在24小时内不断变化,而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平最高的时段,这就是血压晨峰现象,即每天6时~10时,人体生理状态下血压会出现升高的现象。血压晨峰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倍,因此,清晨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 血压在24小时内不断变化,而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平最高的时段,这就是血压晨峰现象,即每天6时~10时,人体生理状态下血压会出现升高的现象。血压晨峰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倍,因此,清晨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高发的时段,应该加强清晨血压的监测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脑血管病事件 血压水平 晨峰现象 生理状态 毫米汞柱 血压晨峰 心肌梗死
下载PDF
管控高血压风险应从清晨开始
13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第11期9-9,共1页
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不断变化,而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平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高发的时段。因此,加强清晨血压的监测和评估,应该成为强化患者血压规范化监测、提高血压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不断变化,而清晨通常是一天之中血压水平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高发的时段。因此,加强清晨血压的监测和评估,应该成为强化患者血压规范化监测、提高血压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在10月29日举行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专家解读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提出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管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脑血管病事件 规范化监测 风险 血压水平 清晨血压 中华医学会
下载PDF
怎样正确使用阿司匹林(下)
14
作者 柯元南 壹图 《中老年保健》 2018年第5期28-29,共2页
哪些人适宜服用阿司匹林 利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但是,由于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不宜在所有患者中使用。一般应根据以下原则决定是... 哪些人适宜服用阿司匹林 利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但是,由于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不宜在所有患者中使用。一般应根据以下原则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血管病患者 心脑血管病事件 血小板聚集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 心肌梗死 毒副作用 冠心病
下载PDF
指南关注,循证热点,强化血管获益:从血管保护的循证证据看高血压防治策略的演变
15
作者 李新立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3-716,共4页
世界各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均明确指出,有效降低血压才能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随着对心血管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和治疗的认识日益加深,近年来,血管风险日益受到心脑血管领域的关注。
关键词 高血压防治 血管保护 治疗指南 循证证据 心脑血管病事件 演变 高血压患者 降低血压
原文传递
早期动脉硬化的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兴胜 贺文帅 +1 位作者 温霞 苏布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年第1期105-106,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15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每22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病致残,因此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头号杀手。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卫生部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15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每22秒钟有一人因心血管病致残,因此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头号杀手。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点已经由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管腔狭窄,转变为对血管壁病变的重视。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认识到是血管壁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动脉硬化 无创检测 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事件 管腔狭窄 生活方式 疾病死亡 血管病
原文传递
体位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17
作者 任德旺 任仲玉 +2 位作者 任仲杰 杨澈 任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3期96-97,共2页
多年来,因体位性低血压与晕厥、心脑血管事件以及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1-2,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体位性高血压则被忽视了;近年来研究表明,体位性高血压也增加心脑血管病事件,因此得到临床的关注[3-6]。体位性高血压多发于中... 多年来,因体位性低血压与晕厥、心脑血管事件以及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1-2,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体位性高血压则被忽视了;近年来研究表明,体位性高血压也增加心脑血管病事件,因此得到临床的关注[3-6]。体位性高血压多发于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血压正常的青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高血压 心脑血管病事件 体位性低血压 心脑血管事件 靶器官损害 老年高血压 青年人群 血压正常
原文传递
蒲参胶囊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芳 杨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7-181,共5页
目的:探讨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钠片,20 mg·d^(-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参胶囊,4粒/次,3次/d,疗... 目的:探讨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钠片,20 mg·d^(-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参胶囊,4粒/次,3次/d,疗程16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Crouse斑块积分法计算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指标CD62p和CD63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MT厚度和Crouse斑块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HDL-C高于对照组,TG,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G,TC,HDL-C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v WF,s EP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D62p,CD6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5.48%,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参胶囊能调节脂代谢紊乱,使斑块变薄,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并能降低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活性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蒲参胶囊 血管内皮功能 血小板活性 心脑血管病事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