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阐明失重致大动脉区域特异性重塑的特点和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我们进行了整体与血管培养实验研究。整体实验:以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4周(SUS组),以1h/d恢复站立体位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S+D组),并设同步对照组(CON)。观察模拟失重...为阐明失重致大动脉区域特异性重塑的特点和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我们进行了整体与血管培养实验研究。整体实验:以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4周(SUS组),以1h/d恢复站立体位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S+D组),并设同步对照组(CON)。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大动脉血管(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重塑影响及对抗措施的效果;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原位杂交及实时PCR等方法检测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o)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的蛋白与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L-RAS)是否参与调节。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US组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近管腔的平滑肌层分别发生肥厚与萎缩变化;Ao与AT1R表达分别上调和下调。但在S+D组,上述适应性变化可被完全防止。血管培养实验:本文建立了可以控制流量、压力的血管培养系统,并得到下述结果。在高压(150mmHg)下培养颈总动脉3d,可引起平滑肌层c-纤维粘连蛋白表达增强,且以靠近管腔的肌层最为显著;培养液Ang II的生成量也增多;但如在3d灌流期间,每天有4或1h使灌流压降至0或80mmHg,则上述改变即可被完全防止。以上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说:跨壁压分布变化是失重引起动脉区域性重塑的始动原因;但每日只要短时间使其恢复常态,血管重塑及L-RAS的变化即可被完全防止。展开更多
基金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3047064930800545+2 种基金31070839)US NIH(HL095258)NSF(CAREER award 0644646)
文摘为阐明失重致大动脉区域特异性重塑的特点和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我们进行了整体与血管培养实验研究。整体实验:以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4周(SUS组),以1h/d恢复站立体位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S+D组),并设同步对照组(CON)。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大动脉血管(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重塑影响及对抗措施的效果;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原位杂交及实时PCR等方法检测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o)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的蛋白与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L-RAS)是否参与调节。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US组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近管腔的平滑肌层分别发生肥厚与萎缩变化;Ao与AT1R表达分别上调和下调。但在S+D组,上述适应性变化可被完全防止。血管培养实验:本文建立了可以控制流量、压力的血管培养系统,并得到下述结果。在高压(150mmHg)下培养颈总动脉3d,可引起平滑肌层c-纤维粘连蛋白表达增强,且以靠近管腔的肌层最为显著;培养液Ang II的生成量也增多;但如在3d灌流期间,每天有4或1h使灌流压降至0或80mmHg,则上述改变即可被完全防止。以上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说:跨壁压分布变化是失重引起动脉区域性重塑的始动原因;但每日只要短时间使其恢复常态,血管重塑及L-RAS的变化即可被完全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