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心与小肠”理论探讨微生物-肠-心轴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前景
1
作者 杨萌萌 闫奎坡 +2 位作者 李兴渊 刘刚 李一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6-90,共5页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 中医理论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近年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相关研究提出的“微生物-肠-心轴”亦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阐释提供了新视角。综述从心与小肠在结构、生理、病理的联系为基础,通过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并探讨通过饮食、药物、针灸、微生物等干预方式的有效性来揭示其理论思想的临床价值和生物学内涵,丰富“心合小肠”的现代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探索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微生物-肠-心轴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抑郁症共病心血管疾病中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墨君 李岩洁 +3 位作者 吴莹 通坎震 宓羽蔚 阮列敏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2320-2325,共6页
近年来,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共病率不断升高,临床诊治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认为抑郁症共病CVD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通过对肠-脑轴、肠-心轴等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微... 近年来,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共病率不断升高,临床诊治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认为抑郁症共病CVD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通过对肠-脑轴、肠-心轴等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参与情绪和心血管健康的调控,连接肠道与心脑间的复杂代谢、炎症、神经网络。因此,干预肠道微生物已成为抑郁症和CVD的新型治疗策略。本文就抑郁症共病CVD中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心血管疾病 肠道微生物 炎症 益生菌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苯乙酰谷氨酰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关帅埔 姜文华 穆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血管的病变容易导致心肌组织的缺...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血管的病变容易导致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加速,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心血管疾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苯乙酰谷氨酰胺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舒妍妍 林旭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4-1005,共12页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疾病,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前已有的机制研究不足以满足越来越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现状。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近几年... 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疾病,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前已有的机制研究不足以满足越来越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现状。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改变是促使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肠道菌群失调进行纠正可能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策略。因此,本文就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肠道菌群 心血管疾病 肠道通透性 作用机制 治疗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潘燕彬 颜建龙 +4 位作者 吴伟晴 林小兰 黄琼芳 焦月新 刘怀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1期186-189,194,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关于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的疾病,肠道微生物通过自身成分及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影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本文针对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易感性关系进行系统综述,为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关于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的疾病,肠道微生物通过自身成分及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影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本文针对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易感性关系进行系统综述,为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产物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代谢产物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肺部微生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6
作者 张梦洁 陈薇 +3 位作者 卢恒 王小花 王爱平 冯荣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7期80-86,共7页
肺部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可通过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补体形成等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导致心血管疾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本文综述肺部微生物的起源、进展、现状、组成和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对心血... 肺部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疾病起重要作用,可通过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补体形成等多种机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导致心血管疾病恶化,甚至威胁生命。本文综述肺部微生物的起源、进展、现状、组成和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为调控肺部微生物的抗心血管疾病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围绕肺部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拓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微生物 心血管疾病 肺炎链球菌 肺炎衣原体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 肺炎支原体
下载PDF
PLIN5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靳敖 姜月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脂滴包被蛋白(PLINs)又称脂周蛋白/围脂滴蛋白,是脂滴(LDs)表面含量最多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脂滴相关蛋白家族。PLINs参与LDs的形成、分解、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不同的PLINs在LDs表面具有各自特异的组织分布特征、亚细胞位置、脂质... 脂滴包被蛋白(PLINs)又称脂周蛋白/围脂滴蛋白,是脂滴(LDs)表面含量最多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脂滴相关蛋白家族。PLINs参与LDs的形成、分解、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不同的PLINs在LDs表面具有各自特异的组织分布特征、亚细胞位置、脂质结合特性等功能。其中脂滴包被蛋白5(PLIN5)在富含线粒体的氧化组织如心肌中高度表达,介导LDs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相互作用,与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从PLIN5的结构、生理学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PLIN5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脂滴包被蛋白5 脂滴
下载PDF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要点解读
8
作者 刘明波 何新叶 +1 位作者 杨晓红 王增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8,共19页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300万,冠心病(CHD)1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530万,高血压2.45亿...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300万,冠心病(CHD)1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疾病负担 危险因素 患病率 死亡率 康复 基础研究 器械研发 费用
下载PDF
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对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9
作者 王瑞 欧阳丽娜 +3 位作者 吴倩 牛媛媛 李贵兰 朱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3-719,共7页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 背景目前,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和生理学的金标准,与之相比,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在区分病变特异性缺血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和鉴别能力。目的评价CT-FFR对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因稳定性胸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2(0,25)个月。按照随访期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研究对象分为MACE组(55例)和非MACE组(61例)。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CT-FFR之间差异性;再分别根据狭窄程度及CT-FFR中位数将患者分类,比较不同分类患者MACE总发生率和随访<3个月、3~6个月、>6个月MACE的发生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绘制狭窄程度、CT-FFR及二者结合后预测冠状动脉梗阻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依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116例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中位数为70%(60%,80%),中位CT-FFR为0.79(0.74,0.85)。MACE组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高于非MACE组(Z=-4.41,P<0.001),CT-FFR低于非MACE组(Z=-5.54,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χ^(2)=19.221,P<0.001);CTFFR≤0.8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χ^(2)=30.025,P<0.001);不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不同CT-FFR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89,P<0.001)。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50%~69%患者,CT-FFR≤0.8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CT-FFR>0.8患者,狭窄程度70%~90%+CT-FFR≤0.8的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其他分类(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CT-FFR呈负相关(rs=-0.532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OR=3.085,95%CI=1.147~8.298,P=0.026)、CT-FFR≤0.8(OR=6.527,95%CI=2.560~16.641,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联合CT-FFR预测患者发生MACE的价值更高(AUC=0.812,95%CI=0.731~0.892,P<0.001)。结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70%~90%、CT-FFR≤0.8可能是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与狭窄程度相比,CT-FFR对预测冠状动脉阻塞性稳定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具有增益价值,狭窄程度与CT-FFR结合后的预测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CT衍生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狭窄 预测
下载PDF
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基于西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地世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10
作者 王媛 肖斐 +4 位作者 张宇馨 周恩慧 钟建琴 胡宇欣 洪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8-696,共9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病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鲜见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对CVD影响的研究。目的分析贵州省少数民族CVD的流行现状,探讨民族特色饮食与CV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西南...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主要慢病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鲜见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对CVD影响的研究。目的分析贵州省少数民族CVD的流行现状,探讨民族特色饮食与CV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西南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地世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2018年7月—2019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18790名30~79岁世居三代的侗族、苗族、布依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最终共有17085人纳入分析,根据调查对象是否患有CVD将其分为两组:CVD组(530名)和非CVD组(16555名)。由专业调查员使用该项目组开发的专用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基本情况、生活习惯、疾病史、饮食情况等调查。根据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可知,要求调查对象回忆过去1年中吃腌制蔬菜、糯米及其制品、腌制鱼/肉类、腊/熏肉、白酸汤、红酸汤、牛/羊瘪菜、紫血肉、鱼腥草、蕨菜、油茶这11种食物的频次(次/月)。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民族特色饮食与CVD的关系。结果贵州省少数民族CVD总患病率为3.20%(530/17085),各民族CVD患病率为侗族3.14%(207/6599)、苗族3.13%(158/5043)、布依族3.03%(165/5443),男性患病率(3.68%)高于女性(2.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720,95%CI=0.553~0.937,P=0.015)是CVD的保护因素。在侗族人群中,蕨菜≤1次/月(OR=2.172,95%CI=1.162~4.059,P=0.015)是CVD的危险因素;在苗族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563,95%CI=0.340~0.933,P=0.026)、油茶>1次/月(OR=0.442,95%CI=0.202~0.967,P=0.041)是CVD的保护因素;在布依族人群中,牛/羊瘪菜≤1次/月(OR=1.935,95%CI=1.046~3.579,P=0.035)是CVD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639,95%CI=0.427~0.957,P=0.030)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60岁的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656,95%CI=0.443~0.971,P=0.035)、鱼腥草<1次/月(OR=0.642,95%CI=0.418~0.986,P=0.04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而蕨菜>1次/月(OR=1.655,95%CI=1.011~2.709,P=0.045)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在体质量正常的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584,95%CI=0.393~0.868,P=0.008)、1~3次/月(OR=0.666,95%CI=0.452~0.981,P=0.039)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超重人群中,紫血肉≤1次/月(OR=0.658,95%CI=0.453~0.955,P=0.027)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肥胖人群中,红酸汤1~3次/月(OR=0.592,95%CI=0.360~0.973,P=0.039)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不吸烟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次/月(OR=0.716,95%CI=0.532~0.965,P=0.028)、1~3次/月(OR=0.711,95%CI=0.530~0.955,P=0.02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已戒烟人群中,蕨菜>1次/月(OR=7.507,95%CI=1.324~42.556,P=0.023)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而油茶>1次/月(OR=0.319,95%CI=0.103~0.990,P=0.048)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在不饮酒人群中,糯米及其制品1~3次/月(OR=0.710,95%CI=0.531~0.948,P=0.020)、红酸汤1~3次/月(OR=0.775,95%CI=0.613~0.980,P=0.033)均可降低CVD的患病风险,而腊/熏肉1~3次/月(OR=1.400,95%CI=1.040~1.884,P=0.027)可增加CVD的患病风险。糯米及其制品、腌制鱼/肉类和紫血肉与CVD的患病风险均存在非线性量效关系(P<0.05,P_(非线性)<0.05)。结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CVD的患病率较低。糯米及其制品、油茶、鱼腥草、紫血肉、红酸汤、牛/羊瘪菜、腊/熏肉的食用频次可能会影响CVD的患病风险。应对少数民族特色饮食的摄入频率知识进行宣传,从饮食方面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CVD进行防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少数民族 特色饮食 贵州 LOGISTIC模型 队列研究
下载PDF
牙周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菁玲 李伟力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外,牙周微生物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潜在影响。该文从各种牙周微生物角度对两者关系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外,牙周微生物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潜在影响。该文从各种牙周微生物角度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牙周微生物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中微生物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2
作者 王雪 焦军东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33-436,共4页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宿主的生理和健康。肾衰竭本身,连同饮食和药物的相关改变,改变了微生物群及其微营养素、营养物质和调节代谢产物,使其呈现出一种以产生尿毒症毒素为特征的表型,从而导致尿毒...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变化,影响宿主的生理和健康。肾衰竭本身,连同饮食和药物的相关改变,改变了微生物群及其微营养素、营养物质和调节代谢产物,使其呈现出一种以产生尿毒症毒素为特征的表型,从而导致尿毒症的临床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心血管结局就是其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肠道菌群成为改善CKD患者心血管结局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疾病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或超重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13
作者 李秀鹏 苏玉莹 +3 位作者 王悦同 彭亮 王艺达 荆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90-2604,共1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定量评价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预防肥胖或超重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在肥胖等特殊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BSCO-SPO...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定量评价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预防肥胖或超重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在肥胖等特殊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EBSCO-SPORTD运动科学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相关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由2名研究人员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包括合并效应量、亚组分析、Leave-One-Out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Egger检验和绘制漏斗图。该方案已在国际系统综述前瞻性注册中心注册(CRD42024534409)。结果:①最终筛选纳入符合要求的1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包含349例受试者,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②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对心肺适能(SMD=-0.65,95%CI:-0.87至-0.43,P<0.05)、收缩压(SMD=0.38,95%CI:0.11-0.65,P<0.05)、舒张压(SMD=0.42,95%CI:0.15-0.68,P<0.05)和体脂百分比(SMD=0.25,95%CI:0.02-0.49,P<0.05)4项指标具有改善效果。③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相比在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心肺适能、收缩压、舒张压、体脂百分比、标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指标方面干预效果相似(P>0.05),但在改善三酰甘油效果方面中等强度持续训练优于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SMD=-0.30,95%CI:-0.57至-0.02,P<0.05)。④亚组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干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相似。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心肺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减脂和血压调控,且改善效果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相似。短时间的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于长时间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具有时间效益。建议未来通过更多研究确定适用于超重或肥胖人群最佳的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容量高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心血管疾病 心脏代谢 血压效果 体脂 血脂 肥胖 超重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口腔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振国 赵晓静 +3 位作者 刘博罕 贾倩 刘继轩 何昆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75-177,共3页
肠道微生物在医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微生物群进行综合分析,扩大了对由宿主和微生物群组成的生态系统的认识。本文对口腔和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口腔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猛 邓洁琳 +2 位作者 孟冠南 余锂镭 江洪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8期3543-3547,3553,共6页
人体肠道中定居着大量的细菌,这些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宿主为肠道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物质代谢、肠道免疫、预防病原入侵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 人体肠道中定居着大量的细菌,这些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宿主为肠道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物质代谢、肠道免疫、预防病原入侵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通过多条途径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通过胆汁酸途径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肠道菌群失衡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移位能够促进心力衰竭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在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调节血压等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MAO能增加心脏自主神经的活性,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心血管疾病 氧化三甲胺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欣颖 晋梦迪 +3 位作者 缪从良 周丹丹 丁晓颖 洪江 《医学综述》 2020年第11期2088-2093,共6页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聚集着大量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影响宿主... 心血管疾病(CVD)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聚集着大量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影响宿主的生理作用,与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和短链脂肪酸参与CVD的发病机制,并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未来,肠道微生物将成为CVD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靶向抑制产生TMAO的菌群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肠道微生物 三甲胺-N-氧化物 短链脂肪酸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怡涵 王丽宏 车慧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15-118,共4页
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着多种生物功能,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群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关于导致心血管疾病主要传统危险因素影响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微生物群落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台润东 黄淑田 +3 位作者 马娇婷 台鸣娟 葛捷丽 姚冰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5期2768-2772,共5页
综述饮食和运动等习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及肠道微生物群对宿主血压、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潜在机制。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认识,且肠道微生物群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炎症、2型糖尿病等有关。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 综述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屹峰 张倩倩 江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8期1165-1168,共4页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干预短链脂肪酸的产生量可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现就短链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短链脂肪酸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道屏障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凤龙 刘达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8期1420-1423,共4页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和机体代谢等有关。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神经、免疫及代谢功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的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及自身的屏障功能均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通透性增...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遗传和机体代谢等有关。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神经、免疫及代谢功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的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及自身的屏障功能均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通透性增高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移位造成全身炎症高反应性和氧化应激损害。肠道微生物群主要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生理代谢过程,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造成不良影响。综述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屏障功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肠道微生物 代谢产物 肠道屏障功能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